畫家自稱“天下一人”,傳世之作中有大大的筆誤,卻使它價值上億 | 文 三隻眼文齋

  宋徴宗趙佶即位後並沒有勵精圖治,反倒每日研究琴棋書畫,甚至迷上了踢球,還發明瞭瘦金體書法,成爲了一代藝術家和書法家。宋徵宗政和二年(1112年)正月十六日的傍晚,雨過天晴,北宋都城汴京城的上空煙雲繚繞,祥雲四浮,給人一種夢裏夢外皆如煙的感覺。一羣仙鶴彷彿自九天而降,在皇城宣和殿的上空盤旋飛舞,爭相和鳴,引得宮人們紛紛駐足觀看。宋徴宗聞訊趕到宣和殿,只見羣鶴在空中翩然起舞,姿態優美,正所謂“鶴步瑤階淨,螢飛星漢斜”。還有兩隻仙鶴竟然停在宮殿的屋頂上對鳴,鳴聲直達九皋。

  這百年不遇的奇景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羣鶴才悠然自得地向西北方向翩然飛去。宋徴宗親眼目睹了這一祥瑞景象,龍顏大悅,心情激盪。他認爲仙鶴雲集是國運昌盛的“祥瑞之兆”,連忙回到宮中,將剛纔目睹的情景畫在絹素之上,並用瘦金體記述了創作這幅畫作的來龍去脈:“政和王辰上元之次夕,忽有祥雲拂鬱,低映端門。衆皆仰而視之”,這就是著名的《瑞鶴圖》的由來,也是目前所存不多的宋徽宗工筆花鳥畫真跡之一。然而,宋徴宗通過《瑞鶴圖》所表達的祥瑞期盼,卻無法阻擋北宋滅亡的腳步。北宋王朝覆亡之後,《瑞鶴圖》流落到民間,幾經周折才重見天日。

  《瑞鶴圖》爲絹本設色(絹本,是指畫是畫在絹上的;設色是與水墨畫區分的,因傳統國畫,很多是隻用水墨,用了顏色的就叫“設色”。),長138.5釐米,高51.8釐米。這幅畫與古代傳統的花鳥畫構圖不同,它以天空爲背景,以宮殿的畫檐雕角爲樹託,以羣翩飛的仙鶴爲表現主體,畫面氣勢宏偉,獨具特色。所畫羣鶴的體型雖小,但姿態極爲生動,停立於屋頂上的兩隻仙鶴,右邊一隻引頸長鳴,左邊一隻曲頸相望,空中飛翔的18只仙鶴也形態各異,繁而不亂,栩栩如生,充分表現了畫家的藝術功力。畫面下方用界畫的方法畫出宣和殿屋脊,點綴以繚繞的雲煙,使其若隱若現,筆法工細,一絲不苟。整幅畫面的配色也很講究,天空以淡石青色滿染,薄薄地暈染霞光;仙鶴以粉白和濃墨繪成,在天空的映襯之下格外鮮明。這樣的配色使得《瑞鶴圖》顯得既莊嚴肅穆,又有一種神祕的氣氛,很好地再現了當時的“祥瑞之兆”。

  在畫面的左側後幅,還有宋徽宗以瘦金體題寫的題記和詩文,與精緻工細的畫風非常協調,達到了書畫高度和諧的美感。書畫天子趙佶在卷後以瘦金書寫題記及詩,落款“御製御畫並書”,同時簽押(簽名)“天下一人”。觀其書風,瘦勁有力,屈鐵斷金,瘦而頗具筋力。運筆飄忽快捷,流暢勁逸。清代陳邦彥曾評價宋徽宗的書法:“行間如幽蘭叢竹,泠泠作風雨聲。”如果不評判宋徴宗的政績,但從他的書畫來看,的確算得上當時的“天下第一人”。2012年1月2日,宋徽宗1104年所寫“瘦金千字文”,在拍賣前估價9000萬到1億5千萬,結果最後以1億6千1百萬人民幣成交。《瑞鶴圖》作爲宋微宗的代表作,畫中有文,畫面與瘦金體書法相得益彰,交相輝映,其價值早就上億元了。

  不過,關於這幅《瑞鶴圖》,還有讓人感到有趣的情節。宋徽宗繪畫講究真實,他對宮廷畫師的一幅《茘枝孔雀圖》很不滿意,因爲孔雀行走時,一般是先擡左腳,而畫師卻畫成了先擡右腳。宋徽宗指出這處錯誤後,畫師暗自不服氣,結果通過實地觀察,才發現宋徽宗說的完全正確,不禁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講究細節真實的宋徽宗在創作《瑞鶴圖》的時候卻出現了筆誤。該圖上繪有18只翩翩起舞於碧空之上的仙鶴,只只雙翅舒展,脖頸微曲,姿態十分優美。然而,專家研究表明,仙鶴在飛翔時,其脖頸是伸直的。不過,這個筆誤非但沒有損傷《瑞鶴圖》的價值,反而使它增添了意外的美感,身家倍增,價值上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