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清朝題材的相關文章、資料,經常會看到大學士、內閣學士、侍讀學士之類的官銜,讓人看得雲裏霧裏。

  現在,我們就來詳細解讀這些官銜的情況和區別。

  要弄懂這些官銜,首先得搞清楚清朝內閣。清朝入關之前,沒有設置內閣。清朝入關後,參照明朝的內閣制度,以內三院充任內閣。最初,清朝內閣的權力也很重,特別是擁有票擬權。可是,一年不到,多爾袞便以“凡陳奏章,照故明例,殊覺遲誤”爲由,取消了內閣的票擬權。清朝內閣的權力,便大大地縮水。

  1658年,順治皇帝進一步學習明朝內閣制度,將內三院正式改爲內閣,大學士兼殿閣銜,共6名: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爲4殿2閣結構。

  1748年,乾隆皇帝可能是覺得4殿2閣的結構缺乏對稱之美,便去掉中和殿大學士,加上體仁閣大學士,成爲3殿3閣的結構: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3殿3閣的結構一直延續到1910年。

  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簡稱爲大學士,品級爲正一品,屬於最高品級的官員。

  有意思的是,雖然清朝大學士的品級遠遠高於明朝——明朝內閣只是一個臨時機構,由各部抽調人員組成,但他們的職權遠遠低於明朝,手裏沒有什麼實權,僅僅有着宰輔之臣的虛名。這是因爲,皇帝不願意放權給他們。

  康熙皇帝公開宣稱:“今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人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於人則斷不可行”。皇帝不願分權,大學士就難免成爲政治花瓶。

  在內閣裏面,當然以大學士爲尊。在大學士之下,還有一種協辦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品級爲從一品,是大學士的副職。

  1862年,清廷爲了獎勵曾國藩,便任命他爲協辦大學士,讓他的品級達到從一品(兩江總督品級只有正二品)。

  1874年,左宗棠在獲授東閣大學士之前,也曾經短暫當過協辦大學士,作爲過渡。

  內閣裏面,除了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外,還有一批品級較低的官員,即內閣學士、內閣侍讀學士。

  內閣學士是大學士的下屬,類似於明朝的閣員。內閣學士的品級爲從二品,有時候會兼禮部侍郎銜。

  1847年,曾國藩在大考中表現優異,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張之洞也曾經做過內閣學士。

  內閣侍讀學士是內閣裏的職官,品級爲從四品,任職於內閣滿本房、漢本房、蒙古房,從事奏章翻譯、校閱等工作。

  清朝內閣裏面還有一類職官,叫內閣中書,掌撰擬,記載、翻譯、繕寫之事,品級爲從七品。新科進士朝考後,成績優秀的改任翰林院庶吉士,次一等的要麼分到六部任職主事,要麼分到內閣擔任內閣中書。

  綜合而論,內閣的權力結構從上到下就是:殿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內閣學士、內閣侍讀學士、內閣中書。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代的內閣制》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