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參戰國家多達六十多個,死亡人數七千多萬,直接影響了戰後的世界格局。

  造成這種結果的,自然離不開各類武器的“功勞”。除了飛機、坦克等重型武器有做出巨大貢獻外,一些不起眼的小型武器的作用也不容忽視,譬如手榴彈。

  作爲戰場上最常見的一種便攜武器,手榴彈彌補了一定的火力輸出,不僅可以重創敵軍士兵,還能對建築碉堡,或是坦克裝甲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

  不同國家制造的手榴彈樣式不同,材質不同,威力也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幾種比較奇葩的手榴彈。

  德國軍工水平比其他參戰國都要好一些,所以各式手榴彈也生產了不少。其中比較奇葩的是玻璃手榴彈。

  玻璃手榴彈顧名思義就是用玻璃製成的,它整個雷體都是玻璃,部分會摻雜金屬碎片,以便提高殺傷力。但即便如此,由於裝藥量不大,所以這種手榴彈殺傷力還是很一般,遠不如純金屬的好用。

  日軍也曾裝備比較奇怪的手榴彈,它的特殊之處並不在於外形或是材質,而是使用方法。每次丟出之前,士兵必須拿手榴彈在硬物上敲擊一下,纔可以保證丟出後爆炸。

  這種手榴彈就是九七式手雷,因外形類似香瓜,所以又被叫做香瓜手雷。這種手榴彈雖說是二戰日軍的制式手榴彈,但性能卻並不穩定,算不得一個成功的產品。

  這款手榴彈的最大特點,就是需要在丟出之前用敲擊的方式激發引信,然後手榴彈才能爆炸。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爲早先日軍使用的手榴彈無法控制引爆時間,有的還沒丟出就爆炸了,有的丟出後被敵人丟回來纔會炸。爲了減少自家士兵丟雷時被誤傷,設計師才設計了這種手雷。

  但設計師沒有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丟之前還需撞擊一下是多麼的費時間。很多士兵找不到可以磕擊的硬物,只能在自己的鋼盔上磕,不知道磕久了頭會不會疼。最尷尬的當屬海軍陸戰隊,由於沒有鋼盔,他們只能在使用的時候四處找硬物,真的是又麻煩又危險。

  中國也曾有過一種比較有意思的手榴彈,那就是閻錫山發明的超重手榴彈,一個就有九斤重,一般士兵是沒法正常靠臂力丟出去的。

  丟不出去怎麼用呢?原來,它的使用方法並非“丟”,而是“滾”,將手榴彈沿着山坡滾下去,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