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理工作室X梵一專欄

  ——————

  上海VS北京電影節官方海報

  從這個世界有電影節開始,與之相伴的除了電影作品,還有海報。

  19世紀中葉,法國人朱利斯·謝列特爲歌劇設計海報,各個藝術門類的活動開始與海報結下不解之緣,謝列特也被稱爲“現代海報之父”。直到電影誕生以後,海報成爲讓不少影迷青睞的收藏。因爲,每一部電影都有五花八門的海報。當然,爲電影服務的電影節也可以有它的海報。

  海報是電影節最實用名片,也是讓全世界的影迷了解它的第一扇窗口。我們這些熱愛電影的盆友,總喜歡在每一個關注的電影節開幕前等待它的片單和海報。海報是象徵,傳達着電影節的藝術理念是先鋒,還是保守,是突破創新,還是繼續爲某種藝術理念堅守陣地。

  當然,一張好的海報,除了能明確告訴我們舉辦日期、地點和地域特色外,也還能讓我們思考電影什麼,電影和歷史、人類的關係等嚴肅話題。

  本屆戛納導演雙週,影評人週官方海報

  1932年,第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舉辦。如果威尼斯電影節是地球最古老的電影節,那這一屆電影節的主海報也算是世界上第一份電影節海報了。

  這張海報上展現的是水城的美麗夜景,一枚彎月懸掛在深藍色的天空,水面上波光粼粼,遠處的島嶼和教堂圓頂在夜與霧中若隱若現,一根古典立柱高高聳起,柱頂站着張開雙翅的獅子,那是威尼斯的象徵。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的最高榮譽還不是金獅獎。

  如果不是海報正中的一盤膠片,你可能會以爲這是水城的旅遊宣傳海報,請不要嫌棄它的功能。在電影節最初建立的時候,地域特色當然是最需要讓全世界的電影人銘記的重點。戛納電影節也不例外。

  第一屆威尼斯+戛納電影節海報

  在第一屆戛納電影節的海報上,抽象化的棕櫚樹和大海成爲襯布,一對法國男女身穿正式禮服,也或許是婚服,載歌載舞,沐浴在蔚藍海岸的美景中。那時候的戛納電影節顯然還沒有競爭的意味,也沒有如此嚴苛的評獎機制,休閒、友好、浪漫新生是它想告訴世界的第一印象,甚至連電影元素都顧不上了。

  第一屆戛納電影節在1946年舉辦,距離二戰結束剛剛不到一年,法國整個國家都滿目瘡痍,人們亟待從廢墟中重新建立生活。而這一年的戛納電影節,非常國際化,美國的比利·懷德,英國的大衛·李恩,瑞典的伯格曼,意大利的羅西里尼都帶着作品前來展映。

  當電影節的海報將地域風光和電影元素融合在一起時,我們會從中思考電影和電影節舉辦地的關係。從1946年開始,戛納這座小城便和這個偉大電影節同呼吸共命運了,1947年戛納電影節的海報中,戛納的風光被放置在巨大的攝影機“肚子”裏,這一象徵寓意非常直接。

  1947年戛納電影節的海報

  1932年第一屆海報,則奠定了威尼斯電影對威尼斯這座城的從屬關係,威尼斯電影節一直屬於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分,它更像水城的一道風景,但它並不意味着水城的全部,這座整體都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魅力不只限於光影之中。

  沒有詳細的柏林電影節早期的資料,但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電影節和城市的關係,這四年的柏林電影節海報傳達得更爲特出。

  從2016年開始,可愛的大熊,作爲電影節的標誌,便出現在柏林的各大景點、大街小巷之中。柏林電影節的舉辦地和影節宮也放在繁華的波茨坦廣場,周圍現代建築林立,柏林牆碎片作爲裝置擺放其間。而今年,柏林電影節海報中的毛絨絨的熊們也露出了真面目,它們的扮演者是柏林電影節的粉絲們。

  今年的柏林電影節官方海報(部分)

  我們把話題拉回時間線開端。

  在各自舉辦了前幾屆電影節之後,威尼斯和戛納海報設計無外乎是電影元素和地域元素的拼接,威尼斯甚至連續多年是膠片和地球的結合,簡單的構圖,強化了視覺傳達效果,這跟當時歐洲流行的新平面運動設計理念相符。

  該理念的特質在於,首先,海報普遍強調圖形簡單,膠片、攝影機、場記版等電影元素,地球、地域象徵符號、文化符號等等扮演着重要地位;其次,強調線條的作用;再次,象徵符號的運用;最後,少許對工業和機械的崇拜也流露其中。

  第三屆戛納電影節的海報非常漂亮,主體是一個由各國國籍纏結而成的摩登女郎,她把一條膠片高高舉起,膠片的曲線和女郎的身體曲線構成一幅政治意味和藝術感極強的畫面。

  此後幾年,各國國旗一直都是戛納主海報的重要元素。在手法上,簡體元素拼接、創意手繪、法國傳統版畫等各風格也輪番上陣。

  1949年和1952年的戛納電影節海報

  對威尼斯電影節海報來講,膠片元素的不可或缺一直持續到了1957年。隨後威尼斯電影節開始走入動盪的三十年,海報設計受雙年展藝術設計潮流影響越來越深,幾何圖案作爲傳達主體變得越發重要。

  80年代開始,柏林電影節也時常走元素拼接路線。

  在1983年第33屆柏林電影節主海報上,一直睜開的眼睛俯瞰綠色大地,它長着一雙彩虹色的翅膀。在1984年,這隻眼睛被作爲胸針別在外套上,一條彩虹色的領帶非常亮眼。1985年,柏林電影節率先戛納把臺階用在主海報上,彩虹色部分成了在臺階上飛起的一男一女。

  1983至1985柏林電影節海報

  直到進入21世紀,作爲世界上最具備先鋒理念的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將海報設計理念迴歸德國,強調結構主義和視覺功能的包豪斯學院代表拜耳的風格被運用到設計思路上,去除花邊和複雜圖案,強化幾何色款和字母的運用。字體編排甚至會構成整張海報的視覺主題。

  2003年,柏林電影節的海報主體就是一個大寫的字母B;2011年,這個“B”成爲唯一主體,四周被畫上發散性的光線條紋,像紅五星一般閃耀光芒。

  2003和2011年的柏林電影節海報

  柏林電影節主海報設計對字體編排的運用,在2010年最爲極致,據新浪娛樂介紹,在這一屆電影節海報上,“繪圖設計師集合了自柏林電影節1951年開辦以來所有參與電影的名字,約合15000個不同的電影名被使用來創作今年的新海報。”

  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科斯里克介紹說,“倘若有足夠的耐心,每個人都能夠找到TA所喜愛的作品。踏尋歷史足跡,我們想表達對每一個給柏林電影節增光添彩的藝術家以最崇高的敬意。”

  2019年,迪特正式宣佈卸任。

  左:2010年柏林電影節海報

  右:前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科斯里克(攝影:劉敏)

  進入90年代,戛納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在海報設計上,開始考慮以人物爲主體。但是其實,1981年柏林電影節已經用人物頭像當過海報了。

  1992年5月,好萊塢影星瑪琳·黛德麗去世,她生於歐洲德國柏林,在1931年拿到第四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影后。戛納電影節爲了表示紀念,將她的照片作爲當年主海報。這是戛納電影節首次使用電影名人當海報。

  1981年柏林電影節和1992年戛納電影節官方海報

  此後一發不可收拾,明星臉也成爲戛納電影主海報的重要設計元素。

  2007年戛納60大壽,海報上直接是一羣人的“合照”,包括佩多羅·阿莫多瓦、薩繆爾·傑克遜、布魯斯·威利斯、傑拉德·德帕迪約、簡·坎皮恩、朱麗葉·比諾什、王家衛、佩內洛普·克魯茲和蘇萊曼·西塞。

  2007年戛納電影節官方海報

  2010年,朱麗葉·比諾什揮着毛刷刷出CANNES字樣;

  2011年,戛納繼續沿用“女性主題”,費·唐納薇接棒比諾什,人物姿態取材《一個墮落兒童的雕像》,造型讓人難忘。

  2010和2011年的戛納電影節海報

  2012年,戛納電影節主海報更是迎來了瑪麗蓮·夢露。攝影師Otto·L.Bettmann拍攝的夢露吹蠟燭照片,像是爲65歲的電影節慶生。

  電影節官方表示,“儘管夢露已經去世了半個世紀,但她似乎從未離開過人們的視線。她是電影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是永遠的時尚icon。”夢露的這張海報如今已變得炙手可熱,在當地的老海報商店能夠賣到75歐元的高價。

  2012年戛納電影節主海報

  2013年,戛納電影節沿用2011年的設計理念,嚮導演保羅·紐曼與其妻子喬安娜·伍德沃德致敬。

  2015 年,紀念英格麗·褒曼誕辰100週年。

  2013和2015年的戛納電影節海報

  2017年戛納電影節主海報上,曾出演維斯康蒂《豹》的意大利電影演員克勞迪婭·卡汀娜快樂的跳起舞來。

  欣喜的卡汀娜向戛納電影節官方表示,“我不記得攝影師名字了,這張照片讓我想起我剛當演員的時候,我完全無法想象有一天會在最負盛名的戛納電影宮再次見到自己。”

  2017年戛納電影節主海報和卡汀娜本人的照片

  威尼斯電影節嘗試用人物當海報主體是在1997年第54屆威尼斯電影節上,在那一年日本導演北野武憑藉《花火》拿到最高榮譽。

  這一年,意大利國寶演員馬塞洛·馬斯楚安尼登上威尼斯電影節主海報。

  但從那之後,威尼斯電影節的海報再沒使用過人物當主體。

  1997威尼斯電影節海報

  可以說,當一個電影節走過幾十年風雨,多少大導演、演員從它們的平臺中走出來,擁有深厚積澱之後,稍微努努力,主海報設計便不會再像早年那麼空洞了,數字和技術的進步,讓設計擁有了更多可能性。而至少,從迷影角度講,在電影素材中取材也成了最能引起影迷共情、最簡單直接的設計方式。

  2006年,戛納電影節海報取材自王家衛《花樣年華》中張曼玉一身旗袍在黑暗中走下樓梯的劇照,光影勾勒出張曼玉曼妙婀娜的身材曲線,這幅劇照是對王家衛典型創作風格的精準傳遞。

  當年,王家衛擔任評委會主席,他是戛納電影節史上首個華人主席。

  2006年戛納電影節海報

  2008年,海報中的女人遮住自己的眼睛,海報設計理念來自大衛·林奇的電影創作;

  2009年,吊帶裙女人的美麗背影,則是致敬意大利的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他於當年7月去世;

  2008和2009年的戛納電影節海報

  2014年,演員馬塞洛·馬斯楚安尼在《八部半》裏的標誌性劇照成爲設計素材,登了戛納主海報,也登了威尼斯主海報,馬斯楚安尼老師真的是電影節海報簡史裏的大贏家。

  201年的戛納和威尼斯電影節海報

  2016年,戛納官方介紹主海報時說,“臺階、海洋、地平線:一個男人朝着夢想拾級而上,地中海的暖色調被薰染成了金色。”這一屆致敬了讓·呂克·戈達爾的《輕蔑》,而主體中的臺階也強化了戛納電影節競賽的氛圍。

  2018年,戛納電影節則又以海報的形式致敬了讓·呂克-戈達爾,畫面主體來自電影《狂人皮埃羅》的經典劇照。戛納啊戛納,你怎麼那麼愛這隻“臭老鼠”呢?(該詞來自《臉龐,村莊》)

  而讓人傷心又期待的是,今年戛納電影節海報,是否會向瓦爾達奶奶致敬呢?(

  她是全人類影史地位最高的女導演,沒有之一|瓦爾達去世

  )

  2016和2018年戛納電影節海報

  手提金棕櫚的瓦爾達

  戛納電影節從電影中取材進行簡單的再設計,並不意味着他們就會擒獲影迷的心,這兩年的海報也引起了爭議,2018年年這張被罵配色太醜。

  我認爲,這幾年威尼斯電影節的主海報在這個設計思路上做得最好。從2012到2016年,威尼斯電影節官方聘請了意大利藝術家西蒙娜·馬西爲電影節手繪放映片頭和海報。

  2012年到2015年,四屆電影節海報分別以費德里科·費里尼的《船續前行》、西奧·安哲羅普洛斯的《永恆的一日》、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四百擊》和維姆·文德斯的《咫尺天涯》爲素材,創意和風格不禁讓人拍案叫好。

  2016年,紅衣觀衆拉開藍色銀幕,更是以獨特的設計理念,向我們傳達了影迷和電影的美妙關係。

  這一組五張海報則是我個人的最愛。

  2012、13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海報

  2015、16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海報

  14年海報見上文

  除了早期的稚拙不提,歐洲三大電影節在海報設計上也有失足的時候,1998年,戛納電影節主海報中漫天紛舞的膠片讓人抓不住重點。

  1995年那個小嬰兒實在不“可愛”,拼貼之拙劣堪比今年的北京電影節。

  1995和1998年的戛納電影節海報

  但我們和歐美的差距還是明顯的。反觀亞洲甚至國內電影節,至少在設計理念上,在思考電影是什麼所抵達的深度上,亞洲都遠不及歐美做得好,甚至在突出地域特色上,亞洲的電影節和電影獎項也顯得捉襟見肘。

  倒是這幾年金馬獎的海報做得不錯。

  第55屆金馬獎的主視覺海報上的重重山巒,是李安、鞏俐、侯孝賢等人的側臉,寓意電影製作的每個環節都缺一不可、密不可分。

  第54屆金馬獎海報,致敬了王家衛經典作品《春光乍泄》。

  第53屆金馬獎海報則致敬了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2016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海報讓國內的朋友耳目一新,香港電影金像獎海報一直以來都是以金像女神爲主體元素。它的理念其實與威尼斯早年風格有所類似。

  上海電影節早年以金爵爲元素的設計,則又有柏林早年和威尼斯十年前的風格。

  不管影迷們對北京電影節的海報之苛刻,還是對今年上海電影節海報的寬容,都說明海報對一個電影節的意義和價值。而設計一張好的海報,不僅能讓這個電影節立穩世界各大電影節強者之林,還能彰顯獨特之姿。

  或許,未來的北京電影節主海報的格調會讓你“高不可攀”呢。

  2016和19年香港電影節海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