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一片好評啊,銀幕場刊分數3.8, 刷新了歷史最高分(滿分4分)


糕主席:場刊有用的話還要老娘做什麼!

言歸正傳,對於戛納來說,場刊評分高說明不了什麼問題,評審團的決定權才是最重要滴。自1997年引進場刊以來,算上今年,在漫長的22年中,只有6年是由場刊評分最高的電影拿下了金棕櫚(97,01,07,08,12,13),也就是所謂的一等獎,就算算上評審團大獎(02,09,11)和最佳導演(05,15),也不過一半的概率。另外還有6年(99,03,04,10,16,18)場刊評分最高的電影是顆粒無收,所以《燃燒》不是第一個,更不是最後一個,甚至不是最慘的那個(墨鏡的2046哭暈在廁所)。

最後附上一個歷史高分(高於3.5)獲獎記錄

2018《燃燒》【無獎】

2016《托尼·厄德曼》3.7【無獎】2014《透納先生》3.6【影帝】2014《利維坦》3.5【編劇】2016《帕特森》3.5【無獎】2015《卡羅爾》3.5【影后】2015《刺客聶隱娘》3.5【導演】1997《櫻桃的滋味》3.5【金棕櫚】可以說是相當慘了


戛納的獎項歸屬,決定權在評委會,甚至是評委會主席一個人。昨天在微博上看到magasa說,幾個女性評委不喜歡《燃燒》中對女性的描繪……

由此聯想到我的一個導演朋友,其作品在台灣參與一個創投方向的電影節,幾位白人女性評委在看完片花之後,直接就對導演說,你這個影片含有物化女性的內容,在政治上就很難獲得認可。可是那是一部紀錄片啊,現實就是如此,影片只不過將其記錄下來而已……

當政治正確開始干涉創作自由,藝術也就離凋零不遠了。


3.8影史最高,因為沒有拿到獎項就叫顆粒無收?


李滄東的電影不好理解啊

導演猶如詩人,大部分人不在指導下不會讀詩。

尤其是對於直來直往的老外,李滄東的電影看起來就像是喝白開,需要灌進肚子里才知其溫度,後勁很大。但這後勁也不是恰好人人能體會得到的。


以今年獲獎的寄生蟲為例,儘管和燃燒的主題是一樣的,但是表達手段完全不同。燃燒是形而上,寄生蟲是形而下。老外當然更喜歡形而下,簡單直接。當然,姐姐還是更喜歡燃燒,喜歡李滄東 ?,重要的是my ex劉亞仁 ?


因為真的不好看。寄生蟲情節飽滿節奏緊實切令人意想不到,燃燒就像……怎麼說呢,「我今天吃了一碗面,太難吃了」,非要改成:

我/

今天/

吃了/

一碗面/

媽的/

難吃/

……

然後一堆人鼓掌好詩好詩,太妙了!!

作者為什麼吃的是面而不是飯?因為吃飯要配菜,配菜要花錢,作者以此表達階層固化,窮人舉步維艱。

為什麼只吃了一碗面,而不是兩碗三碗?因為當今社會普通年輕人生活艱辛,只吃得起一碗面,作者以此表達年輕人對生活失去憧憬,這樣的狀況令人無力卻又無可奈何。

為什麼要加一句「媽的」?因為作者想表達主人公所處下流社會,階級烙印已經深深地融入他的言行舉止。

為什麼最後是「難吃」結尾?作者想表達的是窮人好不容易吃一碗面,結果還不好吃,這樣的社會現實令人窒息而絕望。

總之,這是一首反應當前社會意識形態割裂、階層固化、普通年輕人看不到生活希望的詩,藉此引發反思。

……

胡扯完了……兩個小時的電影,就像在看一篇散文,每句話都斷行,看似洋洋洒洒三頁紙,但總共也就140字,一個微博的長度。故事都是影評人寫的,寓意都是觀眾腦補的。像極了皇帝的新衣,明明就是赤條條,但大家都在誇衣服好看。

人物不夠飽滿,三個主人公都顯得莫名其妙。好像有錢人就必須空虛變態,窮人就必須悲慘落寞一無所有還愛做白日夢。一言不合就脫衣服,新人女演員毫無意義的裸露,倒是蠻符合西方白人男性觀眾的口味,連續看了幾天電影腦子都糊了,但女主裸舞的那部電影一定不會忘。明明就是噱頭、就是吸引眼球,還得一本正經的誇「藝術,唯美」,彷彿不這麼說就顯得自己很低俗。脫與不脫,夕陽下的鏡頭都很美,女主的手臂在陽光下如鴿子飛舞。美不美與脫不脫無關,但露點吸睛嘛,噱頭就是噱頭。

故弄玄虛,內容空洞,語焉不詳,莫名其妙,人物單薄,故事拖沓……但政治正確。凡是扯到階層對抗的,影評人都很會編故事。其實電影到一半就差不多知道富人是變態殺手,剩下一個小時的劇情就是男主各種找人沒找到。至少看寄生蟲的時候,最後一小時我看的津津有味,衝突、對抗、複雜、矛盾、覺醒、贖罪……各種元素碰撞在一起,升華了劇情,酣暢淋漓。燃燒看完感覺像便秘


因為真的不好。影評人領域被小資佔領了嗎


顆粒無收?《燃燒》在戛納得了費比西獎的,那也是一個大獎,只是沒得金棕櫚而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