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寫的《春秋》里社會有多動蕩?用初中學歷史時的一句話概括之「……春秋戰國亂悠悠」!禮崩樂壞,戰火紛紛!

孔子生於東周春秋未期的魯國,時有「春秋五霸」,又有萌芽狀態下的「戰國七雄」。戰國者,好戰之諸侯國也。五霸者,爭強好勝之諸候國也!夫子一生為尊「周禮」而疲於奔命,「喪家犬」就是其形象(既為外人道,夫子亦自嘲也)。孔子以魯國史官之言,以魯國紀年為記,緝成編年體的《春秋》。其中既有本國(魯國)之宮中大事,又有其周遊列國的所見所聞。書中記述的雖簡略隱晦,仍能看到為爭王位弒君弒父弒兄,為爭霸主輕啟戰端,為一城一地,戰爭經年,百姓苦不堪言,流離失所。一會合縱一會連橫,一年多戰事,經年爭天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夫子之周遊列國,傳儒家思想為要務,然之奈何周遊?魯國之亂也,身為貴族的仲尼,不容於魯國各大貴族,在爭權爭利中敗北落荒而奔也!「慶父不死,魯難不已。」就是母國之亂的最好寫照!然,塞翁失馬,焉知禍福!一生勞碌的夫子,學生遍天下,思想傳列國。夫子之為後世奉為儒家之祖,與其一生奔勞,不懈宣講周禮,一生志在克己復禮是分不開的!後世稱齊魯稱華夏為禮義之邦,也與儒家與孔子是截然不能分開的!

正是在列國周遊時看到各諸候國爭地爭位,戰火不息,民生凋零,孔子才四處宣揚周禮。可見統一之於華夏,從古至今都是神聖的使命。唯有統一,才能止戰端,與民生息!《春秋》一書,被稱為「微言大義」。可見夫子所記絕非一般史實,而是對史實的個人褒貶,有著強烈地個人思想和判斷!

孔子生於大爭的時代,那個時代註定是戰亂不止,民不聊生。復禮才顯得如此重要和迫切!


春秋時期,因孔子主持修訂的《春秋》一書而得名。春秋時期周王勢力衰弱,諸侯羣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隨著周王勢力的衰弱,天子在經濟上有求於諸侯,在政治上也非常的依賴與諸侯,此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已經過去,社會進入了一個動蕩的時代。

在動亂的中原局面中,一些地方逐步發展自己的經濟,形成強大的諸侯國,「挾天子以令諸侯」發展自己的勢力。大國爭霸使社會局面動蕩不安,禮崩樂壞,奴隸制度開始瓦解,而天子的權力像是一艘無處停靠的船,隨時可能陷入沼澤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