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仔儿玉铁沁蛙一对 (9).JPG

西汉仔儿玉铁沁蛙一对。和阗白仔儿玉质,沉手,受铁沁,表面布满氧化铁结晶,部分受沁较重处有白化现象。蛙体浑圆,成匍匐状。圆眼浮凸,以阴线深刻琢出鼻孔和嘴唇,背上纵向凸起三脊棱,四肢侧边呈锐利边角,胸前琢有系孔,为珮饰。

 

西汉仔儿玉铁沁蛙一对 (1).JPG

琢磨功夫犀利,有点八刀的味道。全身无纹饰,这在汉代倒很少见,可能是青蛙实在成不了神格,也就不用费心耗力地神话牠了。但整体仍让人有汉代神异沉穆的感觉。

西汉仔儿玉铁沁蛙一对 (2).JPG

西汉仔儿玉铁沁蛙一对 (3).JPG

西汉仔儿玉铁沁蛙一对 (4).JPG

西汉仔儿玉铁沁蛙一对 (6).JPG

西汉仔儿玉铁沁蛙一对 (7).JPG

沁蚀较重处已白灰化,即便是仔儿玉,也受不住金属长久的沁扰。

西汉仔儿玉铁沁蛙一对 (8).JPG

前侧系孔平直,为管钻。后侧系孔呈内小外大的喇叭状,且孔璧有细细的弦纹,不大像桯具打孔手法,可能当时已有三角锥体金属质地的砣具。脚蹼的凹陷让脚骨凸起,手法与背上的纵向三脊棱相似,算是此对蛙珮的主要纹饰手法。

西汉仔儿玉铁沁蛙一对.JPG

蛙形玉珮自良渚文化时期即有琢制,商周亦有小型珮饰出现,可说是玉器器型流传较久远的主题之一。但远古时代雕琢玉蛙是何意?不敢妄下断言。现代雕琢蛙形玉珮随身佩戴,求的是与「蛙」字发声类似的「发」,即求取「发达」之意。本对蛙珮,刀工简练,玉质上佳,且有点呆萌的可爱,应是汉代贵族随身把玩之玉珮。

大:长**高: 5.2*2.6*1.9cm

               52g

小:长**高: 5.0*2.2*1.7cm

               39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