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稱呼廣府人為本地人,客家人就是與本地人相對的外地人之意,只是相信沒人會喜歡稱為外地人、外省人,而使用客家人這個較能接受的稱呼。

另外客家的英文是Hakka,在客家話發音「客」與「夏」同音,故亦蘊含著夏家人之意的學說,在古代中原人多自稱夏人、夏家、夏族,周天子分封的諸侯為諸夏。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苗族人將農曆新年稱為客家年,苗族人、彝族人、土家族人等把漢族人都稱為客家人,彝族人曾把紅軍稱為客家軍,因為那是一支漢人為主的軍隊,今天一個其他地方的漢族人去到他們那裡作客,他們都會稱呼你為客家人。

客家人不以地域命名的特點,這正反映其主體才是真正的南下移民,真正的外來人口,因為來自四面八方互不相識的移民根本不可能都集中只去一個省份,一定會分散在南方數省,這是常識。

客家人分佈在南方的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台灣、海南等省份,但他們的語言卻能相通,證明他們本來是一個區域的人而分散出去的外地人,近代客家人也已經漂洋過海遍佈世界各地,甚至有些已經回去陜西河南。

翻開中國地圖,可見由河南出發渡過長江後第一個南方省份是江西省,魏晉時期江西北部皆是溪人聚居地,這時候移民面前可以選擇的是,一留下來和溪人聚居,不過敵軍一渡江先遭殃,當年蒙古人滿人都有在江西北部屠殺平民,畢竟已是戰場前線,二是改變南下方向轉為東進江淅去和吳越人爭土地,在古代農耕社會土地就是財富,今天也沒有多少人願意把銀行存款分享給外人,故去的多是為爭取南方土著貴族支持而為保住政權的人,三是到江西南部周邊較安全少人的地區休整,就是今天贛南閩西粵北的較多客家人的地區。

而移民多屬難民性質,有些客家地區有句俗語「半路死,半路亡」歷經辛酸的人最需要的只是一個安全可以休息耕種的地方,閩粵贛三角交界地帶在地理上就符合此條件及路線。

據宋代王存《元豐九域志》統計,宋代在廣東境內戶口數中,主戶佔61%,客戶佔39%,直到今天廣東客家人也的確佔了廣東約四成的比例。

而認為福建人八姓入閩說基本屬於杜撰的古代移民史權威,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的《中國移民史》和西南大學藍勇教授的大學本科教材《中國地理歷史學》都清晰可見在宋代今天的客家地區州份戶籍人口都是出現大幅激增,這明顯是外來移民造成的情況。

語言同樣是研究一個族群來源的工具,按古代《切韻》《廣韻》《集韻》等韻書記載的發音來分析的話今天的客家話的確保留著較多古音,你、我、他的古音就是客家話的爾(音禰)、吾(音牙)、其(音姬),民國時期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就指客家話是千年前的中州音韻。

今天客家人都知道什麼是「福佬客」「廣府客」,就是指那些已經忘記了祖先語言傳統被當地人同化成了廣府人閩南人的那些後裔。

現在還有隻會四川話的「四川客」,其實這種情況千年來一直都在發生著,中原移民為了融入當地而受環境影響下不知不覺間學會了當地方言最後同化成為了該省份的人,近年還有很多已經只會普通話,現在只剩一些客家人還在堅守著祖先古老的語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