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大學讀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才知道自己講的涯話屬於客家方言。我本身對語言很感興趣,於是查找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很奇怪的是,有些人說講涯話是客家人。然而,在我們家庭里從來沒有這樣的意識。我爸爸媽媽從來不會跟我們說是客家人,我們也不會說自己講的話是客家話。我覺得這真的很奇怪,是不是講涯話不一定是客家人?對了,我來自粵西地區一個18線小城市的小縣城,我們也有自己的語言,這門語言屬於粵語方言。但是我來自小縣城的某個小鎮,那個小鎮大家都是講涯話。


涯話群體是客家人。涯話屬於客家方言。

「客家」這個稱呼,起先是源自於客家移民進入韓江平原和珠三角平原等地時,與當地的潮州人和廣府人接觸、衝突的過程中產生的「土人」與「客人」相對性概念。後來這一稱呼反饋回到嘉應州和汀州,成為了後者的自我稱謂。清朝中後期不同民系對有限資源的進行「土客械鬥」一系列的鬥爭助推客民越來越強化了族群認同,「客家人」的概念就逐漸建立和發展起來,催生羅香林「客家學」等的誕生。「客家」這一族群認同後來也進一步深入贛南。

地方志有記載粵西、桂東南一帶的「涯話」居民主體上是在明清時期由汀州府、韶州府、嘉應州等地遷移而來。陸川,博白等地接近於「涯話」的「新民話」是不同一批次過來的客家移民。不太認同是客家人,原因在於「涯話」群體來到粵西、桂東南時候,還沒有建立普遍「客家」認同。

涯話屬於客家話是板上釘釘的事實。粵東客家方言的中古全濁聲母字平上去入一律送氣;古曉、匣母的合口字聲母,多變讀為[f];平聲入聲分陰陽,上去不分陰陽;部分k、?韻尾字(登等德清蒸昔識等撮)變為t、n韻尾;陽入調高於陰入調值等的典型特徵涯話都基本齊全。甚至兩者短暫適應後便可以完全互通交流。

其實隨著信息的傳播和交流越來越頻繁,在粵西桂東南的「涯話」群體中客家意識也在逐漸「覺醒」中。

總之,涯話群體在發生學關係上是客家人,但對其認不認同是另外一回事。

ps:我自己作為半個涯話人,對客家民系表示認同。


講涯話是不是客家人?


答案很簡單 但看了樓主的提問 因為和我這邊的情況有所類似 所以來討論一下

前段時間看過梁文道道長關於身份認同的演講

裡面有個很有意思的說法 結合到你家裡的情況就是

你生活的環境都是客家人 你當然不會和別人介紹說明你是客家人

就如你在鎮上生活 你會說明你是哪個村寨的

就如你在縣裡生活 你會說明你是哪個鎮上的

很羞愧結合到自己被稱作是客家人 是小時候在佛山在某個書城偷了一本《金田一》系列的小說被保安抓住的時候 他在得知我是梅州人的時候 很條件反射的說「客家人勤苦耐勞 怎麼會出你這種偷書賊」

是的 上述是我第一次有意識到自己的客家人身份的例子

我大概能理解你的困惑

身份認同是個很敏感的問題 就如華僑從國外帶著小孩回來的時候 國外長大的小孩總是有個困擾 就是當自己出生成長的國家的球隊對戰父輩祖籍的球隊的時候 到底該支持誰

因為這個時候不站隊你父輩的選擇 大概率屁股都會被打開花

我這邊的情況和你那邊差不多

我這個縣的居民主要是講客家話 也有講潮州話的

我父親是上上輩從普寧過來討生活而定居的潮州人

我母親是世代居住依山傍水生活的客家人

而我的兄弟姐妹們 看各家使用生活語言的習慣 有潮州話客家話無縫切換的 也有像我只曉得客家話而對潮州話完全是外來語般滿臉問號的

而這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學校的環境同父母工作的環境 都是使用客家話為主的

所以這個時候 我會說我是客家人

但是 在高中的時候我又給無情打臉了 因為不同於小學初中的時候同學的範圍都是很局限的差不多的群體 高中的同學真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 這有點誇張 應該說是來自各個不同鄉鎮 潮州話都有三四種不同的口音 更不用說客家話了 到最後大家都只能放棄到用普通話來交流了

打臉的就是遇到遇到自詡世界客都的梅縣人的時候 被嫌棄客家話和他們的差別很大而差點被踢出客家人行列

這種排外的情況在我去到廣州的時候也有遇到 因為識聽不識講粵語 在努力鍛煉自己粵語口語的時候經常被嫌棄說是「撈B」

當然也遇到有順德人 三水人 廣州人聚在一起結果為了誰是正宗粵語撕破臉的時候

這時 我一般都會和稀泥的說「好了好了 大家都是廣東人 沒必要吵了」


扯了那麼多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有興趣 想多了解關於身份的問題

可以多和父母了解 或者去村裡鎮里去和老人家交流下

你會發覺很多有意思的歷史

這樣對你「涯話是不是客家人」這個問題會有更多的解答


好像沒有「客家語系」和「粵語語系」這種說法吧?倒是有漢藏語系、印歐語系、阿爾泰語系,而客家方言是屬於漢藏語系中的漢語這個語族的。

至於講厓話的是不是客家人,可以參考李小凡、項夢冰編著的《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第210—211頁的觀點。


講涯話的人,大部分會是客家人。

但講客話的人,不一定是客家人,廣西尤甚。


我是廉江人。我感覺不是的,更傾向於類似於客家話的惠城話地位,涯話和客家話是南遷漢人發展出來的兄弟關係,不是從屬關係。一因為我們在粵西是有自我認同的,統一稱講涯人。二我們的祖輩很多也不認為自己是客家人。三,我們有我們的歷史,我們從明朝中期就遷來粵西了,那時間還沒有客家人的稱呼,梅州汀州有可能只是漢人在北方南下的一個停駐點而已,漢人留下來和畲人結合的叫客家人。而漢人從梅汀兩州遷往粵西的漢人和當地瑤族俚人結合形成涯話人。都是漢人下發展出來的兄弟關係,而不是從屬關係,只是在梅州汀州生活,保留了一些祖輩的語言特徵。四是近年來,應該是自民國羅香林 以來,不斷擴大客家範圍,客家人又與當朝建立有一定關係,在地方形成一定勢力,為了增加政治資本不斷地擴大客家範圍,藉以拉山頭。期間把河源本地語和惠城話等東江本地話納入了客家話,河源話被同化了,但和河源話很接近的惠城話卻沒有因為拉攏而認同。五是現在網路上,存在一定數量的泛客家分子,鼓吹客家主義,凡有一點客家關係的名人都列入客家名人,例如鄧小平孫中山。還有就是只要是網上有人說一些白話與客家話共用語言的都有客家人在說這是客家話,有一些明明是白話的方言,硬是說是客家話,我們粵西人是很好分別出來的。還有就是客家人特別愛說深圳是客家城市,有點抱大腿。


涯話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客家話,講涯話的人最早是明初(大約600年前)時開始從粵東北和福建等地遷到粵西和桂東南的客家人(但當時還沒有客家一詞的出現),因為在粵西和桂東南是講白話(粵語)為主,所以經過幾百年的時間,涯人的口音已經受白話影響而發生了改變,所以和粵北客家話口音相差有點大,而且又因為涯人在客家一詞出現之前就離開客家核心區域了,所以他們幾百年來沒有客家這一概念,所以有不少講涯話的人不認同自己屬於客家人,當然土客械鬥(清末)之後遷過來的涯人是認同客家觀念的,我自己本身也是粵西化州新安鎮彭氐講涯話的(先祖是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從梅州五華縣遷過來的,是比較早遷過來的一批,而我們這一帶講涯話的人對客家認同感比較低,甚至不以同自己是客家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