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玩實驗室作品

首發於微信號 酷玩實驗室

微信ID:coollabs


聽首歌一起看吧~


 漫畫故事根據讀者@飛機文的親身經歷改編


——你恨過父母嗎?



16歲那年

才上高二的飛機文第一次有了自殺的念頭

因爲媽媽

這個世界上跟他最親近的人


在他的世界裏

那個兩個最美好的字眼

變成了最讓他不堪重負的壓力


他承受不住了

“養條狗都比你好……”

“養條狗都比你好……”

那句話反覆在腦袋裏盤旋


要把他的全部整個從小到大的生命都炸裂

撕碎


後來他發現

和他有同樣感受的同學

有很多,很多


不只是身邊


豆瓣上有個小組

“父母皆禍害”


 

“父母皆禍害”小組早期截圖

 

裏面的成員數量超過10萬多人

大家聚集在這裏

共同交流父母對自己造成的傷害

 

成員從最早的80後

過渡到現在90後甚至到00後

現在雖然小組早已消失在大衆視野

 

但尋去還能看到它之前存在的蛛絲馬跡

一篇《父母對子女傷害的歸類》

曾在小組內被長期置頂

並標註爲“入組必讀”

它把小組裏的境況分爲五類:

 

直接肉體傷害、間接人格傷害、家庭狀況造成的情感傷害,父母間的矛盾、爭吵、家庭暴力或對孩子不關注、冷漠造成的傷害,遭受血親猥褻、性別歧視等其它精神和身體傷害。



有人說“我這一輩子,都被父母握着遙控器”

有人說“在他們眼裏,我只是個機器”

有人說“最不想成爲的,就是像他們一樣的人”


小組從一開始的自救

發展到一些負面情緒宣泄

甚至引發出一些“自殺”的言論

剎不住車


是的

每個孩子

在成長過程中都多多少少受到過來自父母的傷害

這種事情從來不是少數


就像前陣子剛剛發生的17歲男孩跳橋案

連續幾日在知乎佔據熱榜

至今已有超過14,043個回答

 


問題之下,

一句高達20萬讚的回答

直擊人心

 

 “有多少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

靈魂無數次跳下了這樣的橋。

只是肉身還堅持着,麻麻木木長成了大人。”

來自知友@湯小姨

 

是的

有多少孩子呢?

 

 

 

——不計其數

 

江蘇12歲的孩子

留下一封有遺書跳樓

 

上面大大的四個字

最爲醒目 

 

"我恨你們"

 

高考生小斯

留下一條說說離開人世

 


“我寧願從未再這世上出現過。”


北大高才生拉黑父母6年

連續12年不回家過春節

 

 “在原生家庭中遭受到情感忽視。“


知乎上另一個問題

“不被家人理解,

被家人用語言傷害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下

 

點贊最高的幾個回答是這樣的:

 

“感謝他們20年的洗腦終於讓自己相信自己真的是一灘爛泥扶不上牆。

 

“某一刻突然明白,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資格稱爲父母,他們的愛是有條件的,而我要用一生去擺脫這個家。”

 

過度控制的孩子

臨跳樓前跟媽媽說的最後一句話:

我是不是怎麼做都沒辦法讓你滿意?

媽媽回:你以爲你已經做得夠好了嗎?

微博博主@還是一碗泡麪


被爸爸從小打到大的孩子

一輩子都忘不了跪在地板上

看到的爸爸拿着任何一個什麼東西

抄過來要打我影子


偏心下長大的孩子

從小被教育

姐姐照顧弟弟是理所應當

弟弟得到一切是理所當然

……


《爲何家會傷人》這本書裏有這樣一段話:


假如我們的教育體系不發生根本性的轉變,而是壓力繼續升級,那麼被當作工具的孩子們會以他們的生命抗爭。最後孩子們的自殺率,會高到讓整個社會恐懼,那時大人們纔不得不改變自己的邏輯。

《爲何家會傷人》

電影《狗十三》截圖


是的

有時候

我們,真的好痛哦

可明明對面站着的

卻是骨肉至親

“我做這些都是爲你好啊。”

能怎麼辦?


這些傷害大部分被藏起來

我們似乎早已認定這個事實

也認定他註定沒有解決的辦法


原生家庭之痛

變成了房間裏的大象

存在着,卻被忽視着


但近年來

隨着這個概念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它卻開始以另一種方式被誘導


曾在豆瓣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

網友聊起自己10歲的小侄子

成績優異

輪滑、奧數各種愛好也出類拔萃

而小侄子卻“語出驚人”

覺得自己父母配不上如此好的自己

“父母太窮,只開得起十幾萬的豐田,

同學都拿着iPhone7,

自己拿着的卻只有不像樣兒童手錶。”


拿"原生家庭”

當擋箭牌


無法想象

這個孩子才10歲

 

 同樣,另一個帖子中

一個26歲的姑娘

做着不滿意的工作

月薪不過3K

不被重視,也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看不到未來的出口在哪裏

對於這種境地

她卻認爲:

“因爲我的原生家庭對我打壓太重,

所以我沒有膽量去迎接挑戰,

不敢有夢想,也不敢去行動……”

 

???

很讓人意外

一個26歲的成人

一個已經有獨立行事能力的成人

會自然而然得把

對現狀的不滿全部歸咎在家庭上

 

而類似的論調早已此起彼伏

 

我找不到好工作,都是因爲父母的關係

我性格內向,交不到朋友,都是因爲父母的關係

我做不到自己想要的成就,都是因爲父母的關係

……

 

在反覆利用這個概念的同時

我們似乎也正在把它“過分”化

 

更有些人

正把自己所有所謂“失敗人生”

都歸結到家庭上

 

“我努力優秀,

是爲了早日脫離無知無能的原生家庭。”

是他們的價值追求


對不起,

你們是不是想太多了?



於家人

於父母

我們承認,也認識到這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家庭教育也多多少少存在着問題

可一味揪住不放

是不是就太強詞奪理了呢?


解決問題的辦法

不是一味誇大問題,言過其實

而是要真正面對它

心平氣和得溝通


一味誇大

只能渲染恐慌

讓一切愈演愈烈


這樣下去的後果

有多可怕呢?

 

我們根本難以估量……


幾年前上海浦東機場發生一幕慘劇

赴日留學5年的25歲青年汪某

從行李包中拿出兇器

對前來接機的母親連刺9刀

母親當場生命垂危

孩子毫無悔意

 

原因呢?

媽媽給不了他足夠的生活費

 

 

這個母親

這之前已經四處舉債

憑藉自己一個月7000塊錢的工資

爲孩子支付了高達150萬的留學費用

可一個得不到

就換來了這樣的結局


去年,一名男子因爲要錢不成

當街暴打母親

一時間佔據了全網熱搜


視頻中的母親十分無助

任憑兒子如何拖拽

都沒有反抗

自己的孩子養這麼大

換來的卻是徹骨的冰涼


卷卷不禁想問一句:

這些媽媽是犯了什麼滔天大錯啊???

是有多對不起自己的孩子啊???

錯,

在哪裏???



爲什麼要面對這樣“報復”

爲什麼要看着親骨肉傷害自己

還要保護他

不讓他受到懲罰


真的好心疼,好心疼




而且真正意義上來說

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這世上,

真的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嗎?


不論是多精英的成功人士

不論是多顯赫的名人

我們每個人

都不能百分之百說

我有一個完全100分的家庭支持着我


看過一個短片

在女孩的眼裏

父親一直是一個冷麪無情的角色

自己的生日不參加

自己的演出打瞌睡

自己最重要的考試

幫不上忙給自己拖後腿

短片《牽手》截圖


但其實

父親只是不會表達

說不出來對女兒的愛

卻一直都在用自己的行動鼓勵着女兒

給女兒支持

短片《牽手》截圖


我們大多數人的父母

又何嘗不是這樣

內心很愛

但卻只能用笨拙的方式

表達


人生有很多聲音

過段時間纔會漸漸清晰


父母是世上最大的備胎


這些傷害背後

極少的是極端可惡的父母

更多的是有着各種缺陷的普通父母


比起這些

我們對他們的間隙乃至怨恨

是不是有些“過頭”了呢?


他們也畢竟都是

第一次做父母

所以

我們能不能

也花點時間

等等他們


因爲

他們已經盡力了

他們能提供的、

能想到的,能給我們的

就是這樣了



12歲那年,爸媽去進貨,一輛小小的三輪車。被撞爛掉只剩車尾。


爸爸走了,媽媽跛了腳。從此只剩她一個人把我撫養長大,她一個女生,學起了三輪車,早出晚歸進貨拉貨賣水果。日子很苦,我也不理解她。甚至嫌棄她醜,給不了我像樣的生活,她不稱職做個媽媽。


我甚至想過和她斷絕關係,大學也不考了,一個人出去打工掙錢養活自己。我不理解她爲什麼能用那些話罵自己的親生兒子,後來的那個冬天,我上完自習回到宿舍看到她留給我的紙條。她爲了不讓同學看到她,一個人來了,又默默走了。


我哭了,那麼大大咧咧的媽媽,也一直在小心翼翼得保護着我呢。那個雨天的事情,她後來從來也沒提過。但經過這次,我知道了,她應該感覺到了,想趁這個機會,跟媽媽說:對不起。我沒有花時間去理解你,我浪費了那麼久的時間離開你,讓你本來就不堪重負的肩膀更加沉重。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我希望我可以在年少的時候,就懂事一些,也幫媽媽撐起這個家,只是現在,再也沒機會了。我長大了,媽媽走了,要是,要是我能早點知道這些,該多好啊,我想牽着媽媽的手,對她說:我愛你,我愛你,我好愛你……


感謝讀者@飛機文提供的自己故事




策劃:酷玩實驗室

編劇、腳本:卷卷

漫畫:peng、小周、斤斤菇




酷玩實驗室整理編輯

首發於微信公衆號:酷玩實驗室(ID:coollabs)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說找不到蛋蛋姐的

3秒鐘置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