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臨終大考作準備

  沙彌尼近紹法師 講於萬佛聖城大殿

  2011年10月28日星期五晚

  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阿彌陀佛!今晚輪到近紹來和大家結法緣,如果有講得不對的地方,請指正。最近是學校的期中考試階段,對絕大部分學生來說,最緊張的就是考試,最關心、最擔心的就是考試成績了。看着學生的樣子,我也感同身受,自己學生時代的情形又記憶猶新了。記得幾年前,考完最後一次試後,我如釋重負,真的很開心。當時真覺得、真以爲自己把這一輩子的試都考完了。

  殊不知,其實我所考完的只是學校裏的試,人生的試還有很多;開始修行後,沒有試卷的考試就更多了。現在回過頭來看看,不得不承認:其實學校裏的考試是最簡單的,因爲大概都在意料之中。而沒有考卷、沒有練習題的考試纔是最難的,因爲讓人措手不及,無法準備。

  從學生的考試,我想到了我們自己的考試。聖城每年都有很多次的大法會,每個月或者每隔一個月就會有一次大法會。這其中,年中三個禮拜的“萬佛寶懺”和年底三個禮拜的“禪七”,是時間最長的,也是很特別的。記得有些人把年底的三週“禪七”比作年底的“期末考試”,非常地重視。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一年中每一次的法會都可以看作是一次考試,是每一章的考試。“萬佛寶懺”呢,可能可以看作是期中考試,或者可以看着是爲迎接期末考試而作的強化訓練。我們每天在佛殿的共修功課和道場裏的工作呢,則像是日常的上課學習。平時碰到的各種境界呢,則像是突擊的小測驗。而所有這些學習和考試,其實都是在爲我們的“臨終大考”做準備。

  雖然我的這幾個學生都很用功、很認真,我還是不時地叮囑她們:要好好預習、好好學習、好好複習、好好準備考試……,等等,好像只有那樣纔算盡到了做老師的責任。不過,有時候我也問問自己,在督促別人的同時,有沒有也督促一下自己呢?自己有沒有照顧好做一個修行人的本分呢?有沒有在爲自己的考試做準備呢?能夠把自己的“期末考試”考好嗎?很遺憾!答案好像都不是肯定的。

  說到臨終的考試,有很多古來的大德都能夠來去自由,願意何時往生就何時往生,也就是說,他們的考試是帶着標準答案的,隨時考試,隨時就得滿分。譬如接下來的故事裏的道悅禪師。

  這個故事其實是講關於嶽飛的故事,在北宋末年中國有一位民族英雄,名字叫嶽飛;他幼年喪父,母親很賢惠,母子兩人相依爲命。青年時他去投軍,母親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字,以提醒他時時不要忘了挽救國家民族的志願。

  那先講一點當時的時代背景:當時金人入侵北宋,佔領了當時的汴京,也就是現在的開封,並捉拿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到北方去。然後,康王趙構就在杭州建了國,成立了所謂的南宋,自號爲宋高宗,用秦檜作宰相。當時,朝廷裏文武兩派,意見不合:文人主和,武人主戰。

  那麼,在戰爭方面呢,嶽飛大破金兵於朱仙鎮,也就是離汴京很近的朱仙鎮,有直搗金朝的首都黃龍的壯志。可是,不幸被秦檜所嫉妒,秦檜就用了十二道假金牌召他回京城。因爲嶽飛有“忠君愛國”的思想,於是他就奉命班師回京。他過長江時,經過了江中的金山寺,於是就去拜訪那裏的道悅禪師。

  道悅禪師就勸他不要回京城去,在金山寺出家修行,這樣就可以免是非。可惜,嶽飛他將生死置於度外,認爲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沒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所以拒絕了道悅禪師的一番好意。他要回去的時候,道悅禪師就作了一首偈頌給他,偈頌是這樣說的:“歲底不足,謹防天哭。奉下兩點,將人害毒。”

  嶽飛回杭州後,秦檜用“莫須有”的罪名,就使嶽飛父子都下獄了。臨刑時,嶽飛才了悟道悅禪師那首偈頌的意思。那年的過年是十二月二十九日,同時天降大雨,嶽飛在獄中聽到雨聲,知道大難臨頭,想起道悅禪師的讖言終於應驗了。“奉下兩點”,就是“秦”字,後來,他果然被斬於風波亭。

  後來,秦檜就問監斬的人說:“嶽飛臨刑時,有沒有說些什麼話呢?”監斬的人就說:“哦!只聽他說:悔不該不聽金山寺道悅禪師的話,所以有今天的下場。”秦檜一聽大怒,就派何立去金山寺,準備要捉拿道悅禪師。

  那道悅禪師他頭一天在定中,就曉得了這段因緣,於是留下了一首偈語;寫完之後就圓寂了。偈語是這麼說的:“何立自南來,我往西方走。不是法力大,幾乎落他手。”第二天,何立果然來到金山寺,但是老禪師已經圓寂了。這個公案說明: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控制生死、來去自由,願意何時往生就何時往生,生死操縱在自己的手中,不受一切的限制。

  而我們凡夫衆生呢,從曠劫以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正如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所說的:“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有的時候跑到人間來做人,有的時候又升到天上去了;做了善功德就升到天上去,造了罪孽過就又墮地獄了:總是跑不出去這六道輪迴。在《勸發菩提心文》裏,在講到發菩薩心的第六個因緣,念生死苦時,對這種輪迴之苦,又很形象、生動地描述。

  有一個叫“愚生死長”的故事,故事很長,這裏沒有時間(全部)講,在那個故事的最後,佛陀說了一首偈頌,接下來就講講這首偈頌所引出來的一個小故事。這首偈頌是這樣說的:“不眠夜長,疲倦路長,愚生死長,未知正法。”意思就是說:失眠的人感覺黑夜很漫長;疲乏的人走一里路,就覺得非常的遙遠;愚癡的人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長久地在輪迴的圈子迴轉,那是因爲不知道正法的緣故。

  佛陀說的這首偈頌,後來編入了《法句經》裏,比丘們有時候就會誦唸到這首偈頌。有一次,有一位婆羅門從寺廟前經過,他聽到有人背誦這首偈頌,最後兩句就很深刻地印在他的腦海裏:“愚生死長,未知正法”,他不明白究竟是什麼意思。這婆羅門是城中的皇族,不但富有,而且又有美貌的妻子,與生俱來已擁有了一切。

  他在心中翻來覆去思量這首偈頌,終於有一天他跑到廟上去,希望對那首偈頌的含義知道多一點。他看見很多僧人圍着佛陀,就恭敬地禮拜,問道:“佛陀!將來有多少位佛會出現於世界呢?”佛陀回答說:“將有恆河沙那麼多佛出現於世。”婆羅門聽到有那麼多佛會出現於世,便很高興地說:“好極了!我將有機會大做佛事。”他滿心歡喜地向佛頂禮告別。

  在路上他又想起:“哦!我只問了佛陀將來有多少佛出世,就忘了請問佛,以前曾有過多少佛出世呢?”於是,他便轉回廟裏,頂禮佛足,請問佛陀這個問題。佛就回答他說:“數目也是如恆河沙那樣的多。”婆羅門聽到,不禁不安起來,心想:“我怎麼能錯過這麼多明白真理的機會呢?過去已經有這麼多佛出現於世,但我仍然在輪迴中受生死。我可不能再錯過恆河沙數諸佛,一定要開悟。難保來生再生爲人,還是把握今生遇到佛陀這個機會吧!”於是他發心出家,成爲僧人後精進修行,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如果我們真正爲了了生脫死而發心修行的話,那麼我們的修行必定會有所成就的,正如這故事中的婆羅門。記得在蕅益大師的《寒笳集》中,看到這樣一段話:

  “若真爲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真爲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真爲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真爲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以因地真正故也。若想做律師而受戒,想做法師而聽經,想做宗師而參禪,想有權勢而營福,則受戒、聽經、參禪、營福,必皆墮三惡趣。”

  讓我們牢記大師的話,只爲生死而修行。阿彌陀佛!

  【編注】恭錄自“萬佛聖城中文官網”之“法語繽紛”單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