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被冤殺,跟建議立儲、迎回二聖、手握兵權、情商太低等等都沒有任何關係。

邏輯鏈條其實很簡單,嶽飛是南宋政權當時唯一一個可以威脅到金朝在河北、中原地區統治的將領,嶽飛的第三次北伐是南宋南渡以來最接近收復北宋舊土的一次戰爭,但因為趙構臨場慫了,把他給召回,同時其它局部戰場不配合嶽飛,導致嶽飛形成了孤軍懸外的形勢,不得不撤退。

而趙構的思想很簡單,就是為了保命,保護好南宋現有的領土,最簡單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和金朝和談。對於金朝來說,與南宋的戰爭開始捉襟見肘,再打下去很容易出現滿盤皆輸的情況,因此議和也是上上之選。中間幫助金朝促成和南宋議和的關鍵人物就是秦檜。秦檜依靠金朝,威權弄主,威逼利誘達成議和。

議和對於金朝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將來如果再出現戰爭(事實上也確實出現了),金朝仍然會受到威脅,因此嶽飛之死就成了必然。只要嶽飛死了,將來即使金宋再起爭端,金廷也可以大保無虞。

嶽飛是宋金議和的犧牲品。趙構一門心思議和,金朝想議和也要殺嶽飛,而秦檜在中間,促成了嶽飛被殺以及宋金議和,如此而已。


是矢志抗金收復失地比較容易,還是貪圖享樂偏安一隅比較容易?

是苦心籌謀血戰沙場比較容易,還是貪財好色廣置田宅比較容易?

是堅持理想不屈抗爭比較容易,還是卑躬屈膝苟且偷生比較容易?

嶽飛這一路走來,如果只是為了活,他可以成為毫無底線投降金國的杜充,可以成為貪婪好財附和秦檜的張俊,可以成為貪財好色胸無大志的劉光世,這些人,都是善終。

但是嶽飛,他偏偏不行其易,反行其難,苦心孤詣的雪國恥、復失地,最終成為北伐的旗幟,金人聞之喪膽,趙構無法收買,投降派必欲除之而後快。

當秦檜和趙構卑躬屈膝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給金人當狗的時候,

是嶽飛他們,挺直了脊樑,這才撐起了這個民族在靖康之後的尊嚴。

所謂路線錯誤,所謂帝王心術,遇上秦檜這樣的毫無底線的漢奸人渣,遇上趙構這樣的慫貨昏君,難道要求嶽飛去迎合他們投降賣國的路線嗎?

海陵王的南侵,趙構的臉已經被打的啪啪響,沒有充分的武力作為後盾,根本沒有所謂的和平!

孝宗繼位當年即平反了嶽飛,當時趙構可還是大權在握的太上皇!這是趙構自己,承認做錯了。

900多年過去,至少應該認清一個基本的事實:

嶽飛,根本就不該殺,無論怎樣都不該殺。

錯的從來不是嶽飛,而是奸臣與昏君。


先以清理姦細的名義幹掉朝廷安在軍隊裏的釘子,換上自己的心腹。

再以軍需糧草欠缺為由接管幾個大城重鎮,守將若有疑問,直接定性為抗命謀反斬殺。

接著就用清君側的名義造反,直撲皇帝所在,以嶽飛野戰正面打爆金軍精銳的實力,誰來估計都是白給。期間皇帝任何使臣的求和條件都不要信,哪怕皇帝把秦檜腦袋送來了也要堅持親自帶兵面見聖上以示忠心。

最後帶兵面聖成功的話,秦檜要還活著直接凌遲處死,並以清理秦檜餘黨的理由誅殺大量大臣,皇帝之後則會失足落水淹死。

最後的最後登基稱帝一套操作下來,嶽飛就不會冤死了。


有趙構和秦檜這兩大腦殘在,嶽飛豈有不死的道理?


可以的。

嶽飛的死一直是個迷局,各種猜測都有的,他並不是罪大惡極十惡不赦,也不是毫無還手之力任人宰割單純看問題,嶽飛是否可以不死,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回答問題,一是朝廷不處死嶽飛,二是朝廷下令後,嶽飛抗命而活。簡單根據宋史的嶽飛傳分析一下。

第一:朝廷不處死嶽飛。嶽飛跟眾人一起陷害韓世忠,或者。

我他嗎讀完不想寫了,高宗要不是個陽痿,嶽飛這把利劍怎麼著也能虎踞江淮,在圖中原,究其原因還是大宋得國不正,防自家武將比防敵人尤甚,惜哉痛哉,不忍再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