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默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 1908-1991),德国女摄影师。出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929-31年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州立摄影学院学习,毕业后曾在斯图加特和汉堡担任照相馆的摄影助理。纳粹势力在当时的德国日益膨胀,赫达同很多向往自由的艺术家一样,怀有去外国旅行、逃离本国政治环境的梦想。她在报纸上看到北京的德商哈同照相馆招聘经理的信息,并顺利得到了这个职位,于1933年抵达北京,一直为哈同照相馆工作至1938年。

照相馆地处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内,有大量的外侨顾客。1938年后,她离开哈同照相馆,开始了自由摄影师的生涯。1946年,与在北京出生的澳大利亚人阿拉斯泰尔·默里逊(Alastair Morrison) 结婚,其父为著名的乔治·恩斯特·默里逊博士(Dr.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62-1920),曾于1912年担任过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并在1919年陪同中国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结婚后,赫达随丈夫阿拉斯泰尔在中国的不同地方工作、旅行、拍摄,直至1946年底离开中国之前,她曾拍摄过云冈石窟(1933)、河北正定(1934)、热河(1934-35)、山西华山(1935)、河北(1936)、山东威海卫和青岛(1937)、河北保定(1940)、山东曲阜和泰山(1942)和南京(1944)。她的很多顾客都是在华的高级外交官和汉学家。离开中国后,夫妇二人曾在香港短暂停留,此后移居澳大利亚的堪培拉。赫达过世后,阿拉斯泰尔·默里逊把她的照片和底片捐给了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几家研究机构,其中,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五千多张她在中国拍摄的照片,以及一万多张底片、28本相册。

春拍中,一组含赫达·莫里逊精心挑选的北京风景题材银盐原版照片13张,无论拍摄层面还是制作层面皆属于她艺术生涯中的上乘之作,内容包括颐和园、天坛、紫禁城、北海、景山等。每幅照片均以原装卡纸精装,照片背面带有她的版权印章“Copyright Hedda Hammer Peking”,Hammer为摄影师出嫁前的姓氏。赫达在1938年离开哈同照相馆后为一批尊贵的海外顾客特别拍摄制作了一批北京建筑、风光的影集。据赫达的丈夫莫里逊先生回忆,这些影集内容因顾客喜好而不尽相同,为赫达在自己位于南昌路的家中的小暗房里手工制作,是赫达·莫里逊的摄影艺术精品原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