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31還沒正式定型,甚至還沒上戶口(對此只能說無可奉告,耐心等著公開消息吧),這時候討論作戰半徑為時尚早,不過,既然不會涉密,探討一下也未嘗不可。

首先來看一個宣傳數據:「作戰半徑1250公里」,你信嗎?

我反正不信。

分析FC-31的作戰半徑,得先知道「作戰半徑」的定義並不唯一,同一架作戰飛機,執行不同的任務時,作戰半徑可以差出很多。既然是為了宣傳推銷FC-31,在適度誇張的前提下,數據肯定要找漂亮的報,姑且認為FC-31的「1250公里」是空對面任務的作戰半徑(因為它最大嘛),換算一下,可以認為該機的內油航程不低於2500公里。

那麼問題來了,FC-31的內油航程,能有2500公里?

開玩笑呢,FC-31的機體尺寸和發動機,都與蘇聯前線殲擊機MiG-29相仿,個頭差不多,氣動佈局差不多,就連發動機都一樣,哪怕今後會更換國產WS-13,要知道FC-31現在用的RD-33/93,黑煙直冒、印象很挫,可人家的油耗數據並不高,即便換髮動機,航程也不會有多大提升。

MiG-29:又拿航程來黑我?別看我天生腿短,我們戰鬥機可是憑機動混飯喫的,減油是為了提高機動性,要不是航電太稀爛,三代機裏我怕過誰?

作為對照,戰鬥機界的短腿小王子——MiG-29,內油3.5噸,內油航程1450公里!

戰鬥機在飛行過程中,由於燃油不斷消耗,都是越飛越輕、也就是越到航程後段油耗越低,也就是說,航程從1450公里提升到2500公里,和MiG-29相仿的FC-31,內油得是前者的兩倍左右,也就是達到7噸纔行。

7噸是什麼概念呢,尺寸、身材遠比FC-31更大更壯的雙發重型戰鬥機F-15,各型號的內油也從未超過6噸。

F-15:你是不是會魔法,7噸油,你怎麼喝下去的,到底裝哪了?

FC-31:你管我呢,不要總想著搞個大新聞……

敢情FC-31的身板,刨去內彈艙的空間,還會比F-15更能裝油?

不會是裝進異次元空間了吧?

有句話怎麼說來的,「實事求是」,做什麼事都要腳踏實地,才能少走彎路、少翻跟頭,可有些人就是聽不進去。

再怎麼粉飾數據,FC-31畢竟是地球、而不是天頂星的戰鬥機,尺寸擺在那裡,航程數據猜也能猜一個八九不離十,何必非要說作戰半徑1250呢,老老實實給一個「空對面任務800,空對空任務600」的實在,很難嗎?

難與不難,作戰半徑就擺在那裡,至於選擇信哪一個數,就悉聽尊便了。


這是中航工業在2017年11月的迪拜航展上公佈了FC-31 戰鬥機規格,可以看到其機內有油作半徑為1250公里。作為對比,美F-35A型戰鬥機的作戰半徑約1239公里,垂直起降的B型為935公里,艦載版的C型則為1185公里;而F-22戰鬥機由於在設計時機體過於緊湊,導致其作戰半徑只有約852公里,在第五代戰鬥機中應該屬於最短的。當然,這裡還需要考慮超巡對續航能力的影響,在戰鬥機進行一定時間速度在1.5馬赫以上的超巡後,作戰半徑是會受到很大影響的。

另從中航工業展出的宣傳頁上可以看出,這款展示中的FC-31的各項性能是相當優秀的,如其載彈量達到8噸,內部載彈量就達到2噸。同樣以F-35A型戰鬥機作為對比,其總載彈量為8.1噸,內部載彈量為2.59噸。不過,這兩者都沒只有機腹的一個內置彈倉,並沒有側彈倉,在應用中也只能將AIM-9/120這種空空導彈及AGM-88/158精確制導炸彈進行混裝,這也導致其空優的屬性相對較弱。

此外,在2014年11月的央視報道中,還提到FC-31未來極有可能用於出口或作為艦載機進行使用,而網上也不乏FC-31作為艦載機的傳言,甚至還流傳過其前部雙輪起落架的照片。不過。同樣參照美F-35C型艦載機的改裝經驗,可以看到F-35C除加強了結構外(F-35C較A型增重近2.5噸),翼展面積同樣增加近35%,整體改動還是比較大的。因此,對於FC-31能否成為我國的隱身艦載機也還是需要進一步觀察的。


FC-31是中航工業自籌資金搞出來的技術驗證機,在珠海航展的展板上,有關方面給出了該機的官方數據:機長16.9米,翼展11.5米,機高4.8米,正常起飛重量17500千克,武器燃油全內置狀態作戰半徑1250千米,攜帶外掛油箱時作戰半徑2000千米。

由於隱形的需要,FC-31的彈藥和燃油必須內置,需要巨大的結構重量和內部體積。同時由於對機動性,特別是超音速機動的極高要求,又極大限制了飛機的體積和重量。又考慮到武器、電子裝備、飛行員和保障設備、發動機、操縱系統的體積和重量是一定的,那麼體積越小,正常起飛重量越輕的飛機,其載油系統就必定越小,作戰半徑必定越小。

面對如此困局,美國在研發F-35時,走了一條採用單發大推,以節省結構重量的技術途徑,並用犧牲F-35空戰性能的代價,以換取對飛機重量和體積的限制。而在FC-31上,中航工業卻選擇了結構重量較大的雙發中推方案,卻要其成為制空戰鬥機,這種情況下,犧牲的只能是機內載油量。

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看殲轟-7。真實數據官方從未透露,但其外銷型FBC-1的情況是相對公開的。FBC-1裝備兩臺仿自「斯貝」的渦扇-9,作戰發動機的推力與FC-31使用的RD-93同為9噸級,而且油耗低於後者。採用這種極省油發動機設計出來的FBC-1它的正常起飛重量約23噸,最大起飛重量30噸,機內油箱容量7500千克,其內油作戰半徑約1200千米,外掛3個副油箱時可達1800千米作戰半徑。但是FBC-1為了達到這樣的作戰半徑付出的代價是其機動性能乏善可陳,雖然頂著個「戰鬥轟炸機」的頭銜,但用飛行員的話來說,「它就是架轟炸機」。

由此可見,受發動機推力限制,FC-31要在目前的體型和發動機狀態下達到中航工業所宣稱的1250千米內油作戰半徑,極有可能變成FBC-1那樣的戰術轟炸機。


珠海航展展示宣傳是1250公里,北京航展展示牌上官方宣稱數據是1200公里,迪拜航展宣傳是830公里

前兩個數據是否有外掛副油箱數據沒有說明,個人認為宣傳成分較大。

最主要是殲-31的內部油料問題,殲-31空重水平進行同級別比較的話,單發的F-35A是13.2噸,其原型機階段空重是12噸。三代半機型中採用雙發佈局的米格-29和颱風空重都是11噸,這兩個機型不考慮武器內置,而且內油大的颱風也就4噸水平。所以個人認為,沒有開掛的話,殲-31空重估計約在12-12.5噸比較合理。

但是這樣一來,即使其攜帶4中2近的基本配置情況下,武器加飛行員應該在1.5噸左右。如此一來,不算內油殲-31靜重量也在13.5-14噸。

這樣一來,已知殲-31正常起飛重量17.5噸,最大起飛重量25噸。如此一來,留給殲-31正常起飛的最大油料空間也就只有3.5到4噸。即使殲-31學習了蘇-27的祕籍,超載油箱(早期蘇-27結構有問題,油帶太多,難以滿足大機動過載要求),正常起飛不加滿油,那麼理想狀態下,殲-31內油也不會超過6噸。

但是,F-35A可以實現1080公里作戰半徑是因為其8.16噸的內油容量,以及單發F135發動機。殲-31想以6噸左右的內油和兩臺油耗量較高的RD93發動機實現1250公里的作戰半徑,無疑是癡人說夢。RD93系列燃燒偏富油,加力冒黑煙問題飽受詬病

相比較而言,迪拜航展公佈的830公里作戰半徑更為現實。


殲-31(中國編號:J-31,代號:鶻鷹,英譯:Gyrfalcon,英文:Shenyang J-31戰鬥機,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瀋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沈飛)研製的第五代單座雙發隱形戰鬥機。

殲-31是針對國際市場需求研發的多用途戰鬥機,綜合作戰效能優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殲-31採用單座、雙發、外傾雙垂尾、全動平尾的正常佈局,兩側佈置大S彎進氣道,並有內置彈艙。殲-31飛機具有高生存力:低雷達可探測性、低紅外輻射特性、優異的電子對抗性能、低易損性設計;多任務能力:強大的目標探測和外部信息綜合能力、優異的態勢感知和信息共享能力、超視距多目標攻擊和大離軸角全向攻擊格鬥空戰能力、對地和海面目標精確打擊能力、適應複雜氣象條件和廣地域使用能力;優異的綜合保障能力;高性價比

殲31戰鬥機:長16.9米,寬11.5米,高4.8米,乘員1人,翼展面積40平方米,空重12000—13500噸,最大起飛重量27000—28000噸,動力系統:2 ×RD-93加力發動機,加力系統:2 ×9500千克(93.1千牛,最大飛行速度1.8馬赫,實用升限18000米,作戰半徑1250千米,翼載荷675千克平方米,推重比0.7,最大載彈量9噸,內置武器:4枚PL-12D中距主動空空導彈或2枚PL-12D+2枚500KG級精確制導彈藥。最大載彈量>7000千克,最大載油量>7000千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