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北宋文壇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學巨匠,是一個具有多方面藝術才能的文學藝術大師。他的奪目光輝使整個北宋文壇乃至使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的歷史爲之粲然,可稱爲千古第一人。他不僅作爲“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更以其別樣的人生態度向世人展示出獨特的人格魅力。在中國文化史上,蘇軾可說是一個詩、詞、文、書、畫皆獨步天下的文化巨匠。

  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其對人生的態度卻非常曠達,智慧,縱觀蘇軾的詩詞,我們從中都可以看到這種淡然處世,博大心胸,逆境順境都能安然若泰的智人態度。今天咱們就從他的一首詩談起。

  1,一首詩讀懂蘇軾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此詞的寫作背景: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譯文賞析

  三月七日,在在沙湖道上時趕上下雨了,帶着漁具的友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於是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傳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着,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的輕快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啊?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不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現在回頭看看剛剛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即無所謂的風雨 也無所謂的天晴。

  正是這首詞,被歌手黃綺珊在央視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中改編成歌,演唱的蕩氣迴腸,催人心扉。黃綺珊由此,也被世人重新認識。從此開啓了歌手改編詩詞的先河,後來張傑演唱李白的《蜀道難》,胡夏和鬱可唯演唱李清照的《如夢令》,都是此類,通過這種現象,我們可以領悟到中華文化的精髓和源遠流長,這些歌手真是把中國古詩詞給重新激活了,融入了時代的新鮮血液。

  3,社會背景解析

  蘇軾的一生,宦海沉浮,屢遭貶謫,憂患頻仍,坎坷多舛。他的人生態度,開始時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烏臺詩案”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此之前,蘇軾秉持的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態度。不過之後哪怕一再貶謫,他還是尊主澤民,忘軀爲之。而橫遭貶謫的蘇軾,能在人生逆旅、仕宦險境中,做到任天而動、隨緣自適、超然物外,又緣於他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汲取了其中的積極因素。

  該詞作於作者被貶黃州三年後,對前途一片迷茫,以眼前景寫心中事,抒寫了作者處變不驚,苦樂隨緣,開朗樂觀的佛性人生態度。全詩言簡意賅,不事藻繪,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平述中起波瀾,詩意雙關,令人回味無窮。

  蘇軾的一生可用尼采的那句“一個人知道爲什麼而活,他就可以忍受一切”來形容,年少成名,卻仕途多舛。他的作品包羅萬象既有兒女情長,又有家國情懷。上升期能夠造福一方百姓,失意時能自我排解修煉。大時有國家,小時有自我。活的坦然自在,瀟灑快意。

  人們都說,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即便遭遇再多的風雨,讀了東坡詞作之後,經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因此,蘇軾爲我們撐開了一把遮蔽人生風雨的“傘”,撐出了一片笑對人生的晴朗天空,願我們也能活得像他那樣樂觀,那樣豁達,那樣自在!

  那些一看就銘記於心的哲理名句,句句深刻明理,洞察世間玄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