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孟子:大王何必曰利,不宜有仁義乎?養吾浩然之氣,內聖外王。

孟子說:「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有人說,孟子之後楊朱的思想好像銷聲匿跡了,其實,相對於正統強悍的儒家,楊朱思想並未消失,只是一隱一顯而已。

全性保真。這不就是「全真」嘛,事實上道教的全真教很多教義卻是很接近楊朱的思想的。有人說是「道教吸取了楊朱思想,這是事實,但由於儒家斥楊朱,孟子罵楊朱為「禽獸」。故千載以下,使楊朱在社會上名聲極壞,實際上那只是儒家的偏激之見;但這便使得道教對楊朱素少直接宣揚,以避攻擊。而實際上楊朱思想已被道教吸融於其教義之中。」顯然言之有理的。

代表楊朱思想的道教文章罵儒家是大盜,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比如,打著莊子旗號的《莊子外篇》、《莊子雜篇》等看似斥楊朱同時是更罵儒家,直指儒家假仁大偽的禮教假君子,這就是明證。楊朱與莊子又不一樣與列子似乎有點類似。

要說二者誰纔是聖人?要看是哪個時代的,哪個環境的哪個角度看,不帶任何利益的立場看,聖人也是人,只是個名譽而已,兩者只是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罷了!如果說剔除利益因素,非要在純粹思想上比個高低,個人認為可以這樣說:

如果說孟子的思想是平面的,那麼楊朱的思想就更立體些,推理合乎邏輯些。二者不在一個角度層次看問題的。孟子文章中解釋出來的楊朱那是孟子儒家的立場看得的結果,已經戴有色眼鏡斷章取義了。從各處提到的文獻看楊朱的思想其實還是有頭有尾有味有推理的,孟子的思想調高腔大,實無邏輯,很多牽強的很的。當然,帝王階級社會恰好需要儒家的那一套,孟子被封為「亞聖」情理之中的。不過,歷史辯證的看問題的話,孔、孟那一套於當今普遍要求具有普世價值文化的要求看也不適應,楊朱的顯然太理想化了,二者都不可取的。當然一家之言。

(楊朱曰:「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雖然,賢愚、貴賤非所能①也,臭腐、消滅亦非所能也。故生非所生②,死非所死,賢非所賢,愚非所愚,貴非所貴,賤非所賤。」

「然而萬物齊生齊③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 仁聖亦死, 兇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熟知其異?且趣④當生,奚遑⑤死後?」)

顯然楊朱論生死與孟子論仁義禮制的看待問題的角度的大小高低不同而已。

所以,古時所謂的「聖人」是楊朱所不取的,在楊朱看來是避之還來不及呢,而恰是孟子所樂意的,為萬世開太平,為往聖繼絕學嘛。

(言不盡意,一家之言)


楊朱和孟子,誰纔是聖人?

下面詳盡解析:

先秦時代,不但儒家,就連法家、道家、鬼谷、黃老、楊朱學派。國君、卿大夫,士農工商都認為孔子是聖人,墨子是亞聖。

(唯獨墨家弟子認為,孔子是格格巫+霍達克+一隻耳+蛇精+容嬤嬤+周扒皮,罪行罄竹難書。)

一、孔子天下至聖。

韓非子曰:仲尼,天下聖人也。

平原君宴請孔子六世孫孔穿時稱:堯舜千鍾,孔子百斛,古之聖賢,無不能飲。子何辭焉?

《孔從子》記載,孔子嫡孫到衛國時,衛國公子想拜他為師,言道:先生聖人之後,我對您的敬仰如同滔滔江水,延綿不絕。

二、孔墨並稱。

《呂氏春秋-慎大》有曰:孔子之力,可以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墨子善攻守,公輸班服,而不肯以兵知。

《呂氏春秋-喻大》有曰:孔丘墨翟,欲行大道而不成,而足以成鮮名。

《呂氏春秋-當染》有曰:孔丘墨翟,無爵以顯人。舉天下之顯榮者,必稱此二人。

到了戰國後期,孔子第一聖人之名依然公認,但道家和儒家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孔子是第一聖人,荀子是第二聖人,被稱為後聖。墨子亞聖的稱號有所動搖。

唐代開始,又稱孔子是聖人,亞聖是顏回。

宋代以後,孟子又代替荀子、顏回,成為亞聖。

總之,孔子的天下第一聖人之名萬年不變。而亞聖從墨子,到荀子,再到顏回,最後到孟子。

孟子歷經1800年的修鍊,終於成為聖人。

楊朱不是聖人(包括楊門弟子也持此論),孟子是聖人,是寬泛的亞聖。

附錄一:問大家為何墨家弟子會如此詆毀孔子呢?大家可以積極討論。

附錄二:道家認為,孔子是無可爭議的聖人。同時還是真人。


說到楊朱和孟軻,就不得不提到一句話【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其中又牽扯到了墨子,如此不如就更深入的談談先秦儒道的關係,和各自人學派。

首先孟軻這句話自然是錯誤的,原因大概有兩種可能,無知或者有其特殊原因。顯然前者多數人不信(其實也是有可能的),那麼孟軻有什麼特殊原因呢?無非是氣急敗壞而已。孟軻是儒生,而楊朱和墨子都出自古之道術,是天然對立的,正如孟軻所言【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那還有儒傢什麼事呢?

而儒家在孔孟時代,的確四處碰壁,直到法家的出現。很多人其實不知道法家就是儒家。因為儒家想在漢朝立足,就把法儒割裂開來,當成了儒家的垃圾桶,好的是儒家的,不好的是法家的。

現在兩條線就出來了。儒家→孔儒→孟儒→法儒→漢儒。古之道術→老子→楊朱(墨子)

先說儒家孟軻......算了,直接說道家楊朱吧。

墨道同屬於「古之道術」,卻因為楊朱不願意「拔一毛利天下」而遁道。墨道兩家的所有理論分歧其實都從這裡開始。墨家和道家都以達到、維持平衡態為指歸。墨道都不打算破壞平衡態,即不打算有為。然而道家認為社會是穩定平衡的,而墨家認為社會是不穩定平衡的。所有道家認為無為即可回歸平衡態,而墨家認為必須有所作為,用詞是「挈之」。先秦的歷史證明,道家的認識是錯誤的。

所以在華夏正統思想中有二人。太清老子,太極墨子。當然楊朱至少也算是古之道術的思想家了。


謝謝邀請。楊朱是戰國時期的一位思想家,哲學家。他的主張是:貴己、重生。他的理論在當時呢,與墨家那是可以說是分庭抗禮。他的政治主張是建立一個: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社會。他不制家,從事政治工作。並且反對堯舜等聖明先王。這一切都是他一家之言的觀點。不能稱之為聖人,只能稱為一個哲學家或者思想家。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的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下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孟子有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