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我最喜歡的詩人。小時候我看過一本小人書,講的就是李白醉酒被唐玄宗召入宮中,趁酒意要高力士為他脫靴,然後為楊貴妃寫下三首《清平調》的故事。

我查了下,這個典故有三個來源:

一是晚唐李浚的《松窗雜錄》:

「開元中,……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供奉李白,立進清平調三章……會高力士終以脫烏皮六縫為深恥。」

二是段成式的《酉陽雜俎》:

「李白名播海內。玄宗於便殿召見……因命納履。白遂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

三是中唐李肇的《唐國史補》:

「李白在翰林多沉飲,玄宗令撰樂詞,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動,索筆一揮十數章,文不加點。後對御引足令高力士脫靴,上命小閹排出之。」

然而這故事的真實性卻非常值得懷疑。

首先,李浚和段成式都是晚唐人,晚於李白百年左右。

《松窗雜錄》寫的是「聞於公卿間的逸聞軼事」,甚至把李白奉詔入京這件「天寶」年間的事記為「開元中」,實在不足為據。

而《酉陽雜俎》更是本志怪小說集。這兩者都不能作為信史。

《唐國史補》可能稍客觀些,但其中高力士並沒有脫靴,而是說李白提出這等無理要求,被皇帝趕出去了。

第二,歷史上的高力士並不是民間所傳的「弄權小人」,相反他名望很高,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明代李贄在《史綱評要》中也說「高力士真忠臣也」。

他侍奉過武則天、李顯、李旦、李隆基四位皇帝,一直謹慎勤勉,不露鋒芒。

尤其玄宗對他絕對信任,並以「將軍」相稱。當時的太子稱他為「兄」,公主、駙馬輩的則以 「翁」、「爺」來稱呼他,高力士的權勢地位可見一斑。

而李白只不過是翰林待詔,就是個陪皇帝娛樂的小官,他其實也一直有想當高官的理想,怎麼會故意去得罪高力士這個權傾朝野的大人物呢?

第三,真實的情況應該是高力士扶李白上船。

《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中寫道:

「天寶初,召見於金鑾殿。玄宗明皇帝降輦步迎……皇歡既洽,召公作序。時公已被酒於翰林苑中。仍命高將軍扶以登舟,優寵如是。」

此文作者範傳正,是李白的通家子侄,而且這是寫在李白墓碑上的話,應該更為可信。

這一描述也與李白粉絲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相符。

相信「力士脫靴」只是野史演義出來的一個橋段,它迎合了廣大羣眾對李白狂傲不羈、蔑視權貴這種人設的期許,所以廣為流傳。《妖貓轉》也引用了這個觀眾們喜聞樂見的情節。

如今它甚至成了一個成語,但我們只能視其為文學典故,而不是歷史。


高力士是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宦官之一,而李白則是古代文人中的佼佼者,兩人同為盛唐時的人物,並有過一段交集。千百來年,一直流傳著一個典故,那就是李白曾當著唐玄宗的面,讓高力士為其脫靴。

被譽為詩仙的李白,也曾獲得唐玄宗的賞識,但卻終究未能獲得重用。一方面,是由於李白的性格灑脫,放蕩不羈,與官場不合;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駙馬張說等人的排擠。

然而後人卻牽強附會,將李白的被貶與高力士聯繫在一起,所批判的是包括唐玄宗在內的一班權貴的昏庸。

在唐人所撰的《國史補》《松窗雜錄》和《酉陽雜俎》等書中,均記載有類似的情節,大概的描述為,當時唐玄宗召李白入宮,命其作詩進呈,結果玄宗一見李白,竟然被他的文采和氣度所折服,恩准他脫靴。

就在此時,李白也傲氣十足,全然不顧個人形象,也沒有一絲一毫的謙遜之禮,徑直把腳一抬,讓高力士為其脫靴。而高力士見狀不好推辭,也就心懷怨憤地給李白脫了靴子。

可是,唐玄宗身邊的親信宦官,一般只能侍奉皇帝及后妃,羣臣根本沒有資格使喚。李白當著唐玄宗的面,讓高力士為自己脫靴,自然也就得罪了高力士,也引得唐玄宗不滿。所以,此後李白也遭到了排擠和唐玄宗的厭惡。

事實上,唐人說撰寫的這幾部書,大體都是坊間傳聞,早已真假難辨,既不能斷然否定,也不能一概相信。

但需要指出的一點是,有人以「開元中」來否定《松窗雜錄》之說,是有些站不住腳的。

此前,2013年曾出版一部《中國未解之謎》,裡面便有一節,講的就是「高力士為李白脫靴」一事。書中曾以《松窗雜錄》中的寫法用了「開元中」,並稱開元年號共用了29年,那麼「開元中」摺合在了開元十四五年左右,以此強調當時武惠妃尚在、楊玉環尚未入宮。

需要注意的是,古人所講的開元中,指的是開元時期,而非是開元中期。《中國未解之謎》一書,徑直將「開元中」三字摺合成開元十四五年,顯然是不穩妥的。

其實,高力士為李白脫靴一事,歷代文人也多半信以為真,幾乎並未否定。其主要原因除了真假難辨以外,更為重要的還是有意突出李白的放蕩不羈,並藉此來諷刺唐玄宗的荒淫無度。

另外,《松窗雜錄》的作者李濬也絕非是個拙劣的寫手,又豈不知楊貴妃入宮的時間?只是,後人片面地將「開元中」定為開元中期,才顯得有些吹毛求疵了。

更為重要的是,杜文玉教授最新發表的文章,《高力士為李白脫靴事質疑》一文,雖然也對此事件持否定態度,但也絲毫未用「開元中」一事來說事兒。這一點是十分值得玩味的。

如果要在《中國未解之謎》和《松窗雜錄》之間做一選擇的話,我本人寧願相信筆記小說。這麼講,並不是說《松窗雜錄》所講的就全然為真,而是說【此處省略一萬字】……

事實上,正如開頭所講的,高力士為李白脫靴一事,早已是真假難辨。但無論是否定還是肯定,都不能從「開元中」入手。對於這一問題,大家還是自行判斷即可。依我個人之見,還是視為野史為妥。


「力士脫靴」是發生在詩仙李白和宦官高力士之間的一則趣事,因其獨特的意象歷來被津津樂道。但是拋開故事的寓意不談,這則故事就只是故事,借了李白和高力士的殼子,甚至還要加上楊貴妃和唐玄宗才杜撰出來的。

這個故事見於唐末的各種野史小說以及詩歌中。其中,《松窗雜錄》和《酉陽雜俎》中的記載最為詳實和誇張。據《松窗雜錄》記載:

開元中,唐玄宗和楊玉環賞牡丹花開,命李龜年去請來翰林供奉李白,然後李白作《清平調》三章誇讚楊玉環的美貌,此中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李白伸腳讓高力士幫他脫靴,高力士礙於唐玄宗在邊上,所以並不曾拒絕,不過他也因此恨上了李白,第二天就在楊玉環那裡說李白的壞話,最終導致李白並未受到唐玄宗的重用。

而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的記載則比較誇張,說唐玄宗見了李白,被他的神采迷住,竟失了分寸,而李白更是伸出腳來讓高力士為其去靴。不過在他離開之後,唐玄宗立刻清醒過來,對高力士說:「此人固窮相」。

其他的野史記載則相當簡略,只是大體上一提「力士脫靴」。實際上我們來看上面的記載,是經不起考證的。

段成式的記載實在是誇張太過,這裡就不提了,我們單看看《松窗雜錄》的記載,其時間設定在開元中,開元年間是自713年到741年共29年,開元中的範圍可以大致劃為724年到730年之間的這段時間。

而這個時間段,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還活的好好的,楊玉環還沒有嫁給壽王李瑁。而且李白也還沒有入京。所以,李白和楊玉環不可能會在開元中相遇。

實際上楊玉環進宮最早應該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因為武惠妃是在737年的十二月去世的,她去世之後,唐玄宗茶飯不思,然後就有人提到壽王妃楊玉環貌美,可以召入宮中。於是我們的唐玄宗就把兒媳楊玉環召進宮中。

但那個時候,唐玄宗還沒有完全得到楊玉環,等到了740年,唐玄宗下旨讓楊玉環出家為道士來為太后祈福。這出家是不是掩人耳目就不得而知了,但一直到了745年的秋天,唐玄宗先給李瑁重新指了一個壽王妃,一個月之後才把楊玉環封為楊貴妃,從此兩人才算是真正在一起逍遙快活。

而李白得到玉真公主的推薦,成功見到唐玄宗應該是在742年,並成為翰林供奉,到了744年,李白已經離開了長安。李白的《代宋中丞作自薦表》中有記載:「天寶初,五府交闢(推薦),名動京師。上皇聞而悅之,召入掖庭。」天寶是唐玄宗起用的第三個年號,起於742年。

這是第一個不合理之處,再一個不合理之處恐怕就在於李白和高力士這兩個人了。我們熟悉的李白是放蕩不羈的、熱愛山山水水的、詩情豪放的,但是同樣的,李白有一點也是已經成為共識,那就是他很想做官,為此做過很多努力,找關係、攀附權貴之人都是有的,這樣的一個人不可能會讓唐玄宗身邊位高權重的高力士脫靴。

高力士雖然是宦官,但卻是真正的位高權重,官職已經是正三品的右監門衛大將軍,爵位是渤海郡公,之後更是有了從一品的武散官驃騎大將軍。而且很得唐玄宗的寵信,他曾親口說:「力士當上,我寢則穩。」各地的奏摺上來都是高力士先過目,小事自己處理,大事再交給唐玄宗過目。高力士的話語分量很重的,唐玄宗時期的很多宰相和大將包括李林甫、楊國忠、宇文融、安祿山等都是因為高力士的提點才得以官居高位。這樣的高力士,李白巴結還來不及呢,怎麼可能公然羞辱於他。

而且,高力士在歷史上得到的評價其實很很高的,甚至有人說他說「千古賢宦第一人」,難得的是他雖身居高位,卻謹小慎微,始終盡忠於唐玄宗,甚至在安史之亂中也對唐玄宗不離不棄,更不用說之後和陳玄禮成為做了太上皇的李隆基的唯一依靠了。高力士的一生並不曾做過什麼壞事,只除了一點為人詬病,那就是經由他向帝國推薦了很多禍國殃民的宰輔之將臣,並且高力士一貫明哲保身。

高力士和李白都死於762年,過了不到一百年,力士脫靴的故事就在野史小說中成型了,或者在更早的時候,已經在民間成型,無論如何,這個不是真事的故事藉由李白、高力士、楊貴妃和唐玄宗這四個人廣為流傳。

人們之所以喜歡這個故事,一來它表達的蔑視權貴的精神為人們所喜歡,看起來暢快淋漓。另一方便也是表達了人們對於宦官的厭惡。唐朝中晚期的歷史中,充斥著宦官干政的污濁之氣,人們恨透了這些宦官們,但是,卻選錯了對象,唐玄宗時期的宦官雖然也是位高權重,但總體來說,尚達不到干政的程度。但又不得不承認,宦官干政確實又是在這一時期就已經埋下了禍端。


謝邀。

先說結論

據我所知,這個故事出自《唐國史補·李白脫靴事》。

李白在翰林,多沈飲。玄宗令撰樂辭,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動,索筆一揮十數章,文不加點。後對御,引足令高力士脫靴,上命小閹排出之。

翻譯一下就是李白同學在翰林院不好好上班,一天到晚喝酒。這天玄宗叫他作詩,這貨醉得不省人事,玄宗就叫人用水潑他,醒醒酒。水一潑,李白清醒了一點,拿起筆草稿都不打,就唰唰唰寫了十多篇。玄宗一看果然有才,於是請他喫飯。

宴間,李白跟高力士說:你把鞋子給我脫了。

玄宗一看自己最愛的男人被侮辱了,就跟他說:滾。


《唐國史補》

這個《唐國史補》算不得什麼史書,它就記錄了一些開元到長慶年間的小故事。其中很大一部分引用至《太平廣記》。

而這個《太平廣記》又是什麼書呢?紀實小說。

所以你要問真實性有多大,這還真不敢斷言。估摸著就跟拿著《三國演義》談三國史一樣,或者真實性稍高一點。

編纂一些名人的傳奇故事,向來是文人們喜歡乾的事情。


力士脫靴

這個成語是根據上面的故事演化而來的。

李白這個人你也知道,三個特徵:嗜酒、狂、仙。

但是老李還是很有抱負的,僅僅做一個詩人滿足不了他。

這個唐玄宗也是個文藝細胞泛濫的主,很欣賞李白,所以把李白招入翰林。

李白可高興壞了,被招的時候還狠狠地奚落了鄉村老婦順帶狂了一番: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哪知道進宮之後並不是當什麼大官,玄宗只是想要一個御用文人。整天跟著皇帝屁股後面遊山玩水,高興了就讓你出來讚美幾句。李白這叫一個鬱悶啊,所以才會每天醉酒度日,所以才會出現最開頭那個故事。

你仗著皇帝喜愛撒撒狂是沒啥問題,但是你得分人吧。高力士是什麼人?玄宗朝第一權臣,皇帝對高力士的愛比李白不知道多到哪裡去了,何況後面還有個貴妃加持。

因此,高同學懷恨在心,有一天他跟楊貴妃大小報告,說:娘娘啊,這李白有句詩『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裝。』這不是借趙飛燕來諷刺您麼?

貴妃一聽心裡想:雜毛,敢黑我!

於是就跟玄宗吹吹枕邊風,高力士也不遺餘力在玄宗面前黑李白。

皇帝一看自己最愛的男人和女人都這樣說了,那李白你就滾吧。

這一來,長安城裡再也沒有李白的安身之所,只好繼續流浪了。

所以說,喝酒誤事。

切記,切記!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高力士脫靴」這個典故百分之一百是假的,是對高力士弄臣形象的刻化和對李白灑脫的演義,其最早記載於唐代李肇的《唐國史補》捲上《李白脫靴事》:

「李白在翰林多沉飲,玄宗令撰樂詞,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動,索筆一揮十數章,文不加點。後對御引足令高力士脫靴,上命小閹排出之。」

這裡說的是李白在翰林院做供奉時,唐玄宗令其撰寫樂詞,李白寫好文章後,一樂呵就叫高力士給他脫靴了。

這是其一的版本,在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又有了另外一個版本:

「李白名播海內。玄宗於便殿召見……因命納履。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

這裡講的是唐玄宗在便殿召見李白時,李白一時頭腦發熱叫高力士脫靴。當然,大家最熟悉的「高力士脫靴」版本是在李白給楊貴妃寫《清平調》的時候,不過這件事還是脫胎於李浚《松窗雜錄》:

「遂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供奉李白,立進清平調三章……自是顧李翰林尤異於諸學士。會高力士終以脫烏皮六縫(靴)為深恥。」

你看就一個脫靴的故事,在李白去世短短百年後就演化出了三個以上的不同版本,而且全部繪聲繪色。常識告訴我們,一:全部都是民間雜記記載,不見官史;二:李白活著的時候沒有,偏偏死了就一段段冒出來了。那麼他必定是假的。

其實明朝鐘泰華就在他的《文苑四史》指出「(力士脫靴)恐出自稗官小說」。而在歷史上,李白和高力士的交集並不多,出現在官史裏的也僅僅只是李白供奉翰林時喝醉了酒,高力士扶他登過船而已,並沒有給其脫過鞋子。當然,有一個事我們需要認識,李白固然是大唐第一詩人沒錯,但是在唐玄宗那種遍地文豪的年代,況且唐玄宗自己也是才華橫溢,李白在他眼裡,並沒有那麼金貴,金貴到讓冠軍大將軍渤海郡開國公內侍監首領高力士給他脫鞋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