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明是河北省秦皇島昌黎縣一位有名的民間發明達人,沒有師傅,不畫圖紙,他通過自主學習和不斷嘗試,發明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機器。從冰淇淋機到水陸兩用船,他還想將人工智能和機械結合起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攝影&視頻/楊寬

編輯/龐宇佳

出品/騰訊新聞 騰訊圖片

點擊觀看視頻:看發明達人如何靠機械改造買下豪華裝修房

這半年來,在河北省秦皇島昌黎縣的竭陽湖水庫,不少人見過一個“大水怪”。這個“水怪”鋼鐵身軀,看起來既像坦克,又像拖拉機,雖然看上去有點厚重,卻能穩穩地浮在水面上,自由地前進後退、左轉右拐地行駛。

人們發現,總有位高高瘦瘦的“怪大叔”,蹲在岸邊緊緊地盯着“大水怪”,手裏還拿着個小盒子式的遙控器,對它下命令。有時候,大叔也會站在“水怪”上,跟它一起在水庫裏轉上一圈,像在控制一個巨大的“航模”。

“怪大叔”叫閆明,今年61歲,是這艘巨大“航模”的製造人。其實,這個重約8噸的機器,是他用很多報廢的機械物件,一點點設計、拼接出來的“水陸兩用船”。

去年10月,閆明在外地一家工廠廠房裏,看到了一輛大鐵車。一打聽,原來這是上世紀90年代加拿大生產的一輛極地科考車,如今已經報廢了。老閆頓時來了興趣,“我是不是可以把它改造成觀光的水陸兩用船?”於是,他花了十多萬元,買下了別人眼裏的廢鐵。可是,要把只剩空殼子的科考船,做成只聽過、沒見過的水陸兩用船,談何容易?

報廢的工程設備是閆明最感興趣的寶貝。

改造這臺兩用船,閆明碰到的第一個難題是修復履帶,“完全不能轉動,如果買新的,要花個七八萬元,成本太高了。”於是,他想了三個多月,反覆試驗、構思,最終來了靈感。他給科考船安裝上了一個其他機器的傳送裝置,修復履帶一共才花了70元。

打開老閆的手機,找出搜索頁面,裏面的歷史記錄裏有各式各樣的零件,能看到他發明道路上,留下的很多痕跡。“我現在是手機不離身,隨時有了靈感,就能點開,找出相關零部件。”

閆明在動力倉內講解修復過程。

網上訂一個電動三輪的發動機,解決了動力問題;二手交易平臺找一箇舊電動車的變速箱,解決了推進器問題……

一年後,根據自己設計和實驗,閆明只花了3萬元就造出了水陸兩用船。老閆把兩用船開下水的時候,引來了不少人的驚歎和關注。閆明還特意做了一個簡介讓遊客瞭解這臺大傢伙。

不少外地遊客過來跟他攀談,“昌黎有這樣的能耐人啊。”這讓老閆很驕傲,“感覺自己給家鄉爭光了,創新是多重要的事啊。”

閆明在廢品站中尋寶。

然而在十幾年前,老閆的發明改造過程可沒有這麼順利。“你可知道,這樣解決問題,是我年輕時候敢想,卻實現不了的啊。那時眼前的材料就那麼一點,上哪兒找那麼順手的材料搞發明啊。”閆明想起了上個世紀90年代,自己做冰激凌機的事。

酷愛改造的閆明家中的邊邊角角擺放的各種機械。

那時候,昌黎街頭剛剛出現冰激凌機,是個新鮮物。閆明對此很感興趣,總想自己做一臺。於是,他就經常守在商店,等到機器卡殼,趕緊上前幫助修,弄懂了構造後,便開始自己製作。

大工廠有許多能用的設備,有些甚至還沒開封使用,如果能被人找到使用,對環保也是貢獻。

可讓他犯難的是,許多零件湊不齊,特別是冰激凌機上的一個圓筒型管道,就算自己找廠子,也很難加工出來。最後,在一位參過軍的親戚家裏,他看到一個廢棄的空炮彈筒,這才解決了問題。他造出的3臺冰激凌機,馬上就被人買走了。

此後,老閆的發明越來越多,也更加貼近生產的實用性——給採石場自制出壓力篩;給木材廠用上改造後的叉車……由於當時信息閉塞,物資短缺,閆明依靠自己的改造發明找到了改善生活的方式。1998年,他通過改造機械賺了8萬元,加上家裏的積蓄,買下了一套豪華裝修的房子,這讓閆明很是得意。

閆明用淘寶買來的零件實現自己的發明創造。

“如今有了網購,好像全國各地最優勢的材料,都在我眼前了。從前找不到零件,自己加工一個,不僅質量不好,成本更是高得嚇人。現在你看,成批生產各種零部件的廠子,都能搜到,你淘一個,可能幾塊錢就解決了問題。”閆明說,“搜着搜着,還讓我眼界開闊了,有了更多靈感。”

閆明家的後院堆滿了他感興趣的各種報廢的工程寶貝。

沒有師傅,也不畫圖紙,老閆憑藉自學和想象,規劃着下一步的製造計劃。“我想用廢起重機做個機器,把孩子們畫在紙上的小圖載入,讓鐵臂在沙灘上繪出同樣的圖案;還有咱昌黎收扇貝時,婦女用手一個個摳貝肉,很辛苦,我想把人工智能和機械結合起來,實現大規模自動採集。”

總能從廢品堆和各式各樣零件、材料裏,製造出驚人作品的“怪大叔”,心裏其實有一個更加五彩斑斕的世界。

(《中國人的一天 》第3376期 微信搜索公衆號“中國人的一天”或“chinaoneday”,說出你的故事;同時,我們也將繼續帶你看更多不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