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東北歷史上曾經有一個“渤海國”

鮮爲人知的是,在東北的歷史上,曾經有一個國家,叫做“渤海國”。

公元698年,一個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爲主體的民族,在東北地區,建立了一個國家,叫做渤海國,所統治的領土在極盛期時,包括今嫩江至松花江河道一線以南的黑龍江省部分地區、吉林省大部、遼寧省、濱海邊疆區的南半部以及朝鮮半島北部。

渤海國是一個沿襲“古肅慎國”的民族基礎而建立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權,其前身爲各時期的“肅慎”、“挹婁”、“勿吉”等地方民族政權。

公元926年,渤海國被遼國所滅。這個國家存在的時間並不短:228年。

圖:渤海國曾經的疆域

2

大清帝國曾經嚴禁漢人出關去東北

大清帝國入關之後,由於擔心東北地區滿族人被漢化,同時也爲了保護滿族的“龍興之地”,清政府曾經長期嚴禁漢人出山海關、進入東北地區謀生。

怎麼禁止呢?清順治皇帝下令,沿着明代的遼東邊牆,修築了一條長長的“柳條邊”,以分隔東北和中原,柳條邊之內,都算中原,柳條邊之外,都算東北。

柳條邊東起遼寧鳳城,西至山海關下,挖土爲溝,堆土爲堤,在堤上插上柳條,築成籬笆,並駐兵把守。

確實有公務需要出關不可以嗎?可以的,但是要憑官府發出的印票,也稱文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東北通行證。

當時規定:“旗人須持本旗固山額真送牌子至兵部起滿文票,漢人則呈請兵部或隨便印官衙門起漢文票”,要領取了文票(通行證),才能去東北的。

還有東北特產諸如什麼人蔘、貂皮之類的,那些在當時,都是滿族的寶貝,都是絕對不允許夾帶的。

圖:清朝柳條邊遺址

3

闖關東現象使東北漢人多起來

那麼爲什麼到了晚清時期開始,東北的漢人開始多了起來呢?

答案是:闖關東。

1860年,面對沙皇俄國在《璦琿條約》之後對東北與庫頁島的領土的侵奪,清廷中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以前禁止漢人去東北的國策,是錯的。

爲什麼是錯的呢?因爲你不準漢人去東北,東北的人丁就無法興旺,東北人丁不興旺,就容易引起外敵的覬覦。

1860年,黑龍江將軍上疏朝廷,呼籲開禁放墾,鼓勵移民,意見獲得採納。

於是,闖關東移民潮就開始了。

與此同時,黃河下游水旱頻仍,餓殍遍野,此時東北卻有大片肥沃土地閒置,開始使中原地區的農民湧起闖關東的浪潮,尤其是1875-1878“丁戊奇荒”時期,大批中原災民出關求生,闖關東,朝廷也默許,從此,闖關東成爲社會上生活困難者尋求的常見出路。

圖:闖關東

4

東北人祖籍山東和河北的最多

那麼,當年闖關東的人,都是哪裏的人居多呢?

當時闖關東的移民源地,主要是現在山西、山東、江蘇、河北、河南幾個省,其中以山東和河北爲最多。

換句話說,今天的東北人,主要都是山東人和河北人的後代。

5

東北直到1907年才設置的省份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吉林省”、“遼寧省”、“黑龍江省”在歷史上,曾經是不存在的。

在清朝260多年的時間裏,東北是不分省的,當時統稱滿洲。

1907年,清政府纔開始在東北設省,這件事,史稱“東北改制”,在東北,設了三個省:黑龍江省、吉林省、奉天省。

並設立“東三省總督”,統領整個東北三省,第一任東三省總督,就是徐世昌。

1929年的時候,國民政府將奉天省,改名爲遼寧省。

圖:徐世昌

6

東北部分方言詞彙與日語有關

東北還有一個有趣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是,東北方言的某些詞彙,是源自於日語。

例如,東北方言中的“摳搜摳搜”,表示不大方、偷偷摸摸,這個詞在日語裏面,讀作こそこそ,語音和東北方言相同,意思也大致一樣,是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意思。

例如,東北方言中的表示下水井蓋的“馬葫蘆”一詞,來自日語“マンホール”,讀作(manhuru)。

表示燃氣、煤氣的“嘎斯”也是來自日語“ガス”,讀作(gasu)。

再如,東北話中表示某種糕點、點心之類的食物,有些地方用“咖細”一詞,譬如,說“買了一包咖細”,“這是西洋咖細”等等。“咖細”讀成kǎxi,這個詞來自日語詞彙“菓子(かし)”讀作(kashi),意思是點心、糕點、糖果。

還有,紅遍大江南北的東北詞彙“槓槓的”,則是來自日語中“がんがん(gangan)”,發音和意思都一樣,都是“噹噹的”“鏘鏘”的意思,是通過擬聲詞,來表示“很厲害”的樣子。

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啊,在日本帝國時代,有大量的日本軍民,盤踞在東北,從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到1945年投降爲止,時間長達40年,日本殖民者給東北帶來大量的日語詞彙,被東北人融進了東北的方言裏面了。

馮學榮,70年代生人,現居香港,知名作家,讀史人,著有《日本爲什麼侵華》、《親歷北洋》、《不忍面對的真相》、《隱動力》等,是“別等”效率手冊的忠實踐行者與受益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