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不殺,不在於你是不是劉邦,或者劉邦的性格如何,而在於形式。

你準備老死了,你的兒子年幼沒有威望,你的大臣個個位高權重,你死後,你兒子能制約得住這些大臣嗎?制約不足,發生戰爭或衝突,你兒子有足夠的能力擊敗他們嗎?你建立的王朝會不會因此而被滅?

回答了上述的問題,你才能真正的理解為什麼劉邦、朱元璋為什麼要大肆殺死功臣——他們的繼承人年紀小,又沒有威望,根本無法壓制地下那些功名赫赫的大臣!除非你不想要江山穩定,流傳久遠,否則你只有一條路——殺!

他們是否忠誠?是否造反?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已經是你下任繼承人統治穩定與否的關鍵障礙。

如同唐朝,李淵的繼任是李世民。李世民襲殺李建成,逼李淵禪位,有這樣一個有威望、有功績的兒子,才不需要殺功臣,若李淵的兒子都是十來歲的沒有戰功的人,李淵同意只能選擇殺功臣。

主弱臣強,永遠是開國君主殺大臣的理由和形勢!哪怕是自己的兄弟,該殺還得殺!這就是理性和情感的選擇。至於說是殺一個,還是殺一家,那只是附帶傷害到問題。


如果我是劉邦我會殺,如果你是劉邦你也會殺!

不殺就不是劉邦了!

憑心而論,劉邦雖說有點猥瑣,但並不是一個弒殺無度的人,與另一位平民出身做到皇帝的同行朱元璋相比,簡直就是聖人,早年跟著一起打江山的老傢伙們:蕭何,張良,曹參,樊噲,陳平,周勃,灌嬰都在劉邦做皇帝以後活的好好的,投降過來的項梁項襄也都封了候。

但是韓信彭越英布就不一樣了!

韓信是從項羽那反水過來,經蕭何舉薦做的大將軍,雖說功高蓋世,但是劉邦從來就沒有相信過他,兩次被劉邦奪取兵權就是明證,加上後期韓信要挾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早就對韓信起了殺心,再有就是:韓信年紀較輕,等到這些老傢伙都不在了無人制他,作為一個父親,劉邦不能不為兒子謀定將來:現在他不反,誰知道將來會不會反,人都是會變的!尤其是在無上的權力面前,劉邦見識過那種無與倫比的誘惑,試問:又有誰能抵抗的了!

韓信的確沒有反,但是就因為他是韓信,就因為他可能反,就因為他有才,所以要自私一點,與其等你來殺我,不如我先殺了你,至於歷史,愛怎麼寫就怎麼寫吧,沒有哪個皇帝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至於彭越,他死的其實很冤枉!

水賊出身的彭越年齡和劉邦差不了多少,這個年紀,想的是多活幾天,造反,彭越從來就沒有這個想法,即便是當年聚眾起義,彭越也是猶豫再三。

論實力,彭越雖說是梁王,但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在漢軍中的威望都無法與韓信相提並論,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彭越一直扮演著獨立團的角色,作用有限,造反成功的希望很小。

論威脅,彭越真沒有是威脅,也沒有半點謀反的證據,劉邦拿下他不過是給自己加個保險,異姓王總是讓人不放心,但是卻沒有殺的意思,彭越之所以被殺只能怪呂后,野史記載,彭越長的比較帥,呂后曾經想潛規則被拒絕,懷恨在心,借刀殺人,還把彭越剁成肉醬,說不定有道理!

最後說說英布,這位勞改犯山大王出身的九江王是最不讓人放心的傢伙,至於為什麼要殺他,因為他的的確確造反了,不殺不行,至於造反的原因,韓信彭越都死了,三個異姓王就剩他一個,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反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

可惜這一線生機也隨著軍事上的失敗煙消雲散!國破身死是必然的結局!

劉邦不是個好人,但是好人哪做的了皇帝!換了誰到那個位置,都會選擇同樣的做法,我們從來無法改變這個世界,是這個世界改變了我們!


首先要說明,韓信不是劉邦殺的,是呂后殺的。劉邦是一個偉大的明君,怎麼會亂殺無辜呢。劉邦之所以能建立一個偉大的漢帝國,就是因為追隨的人多,追隨的人多,就是因為言而守信,就是因為智商極高,處理事情極為恰當。所以一些功臣被殺,原因極其複雜,一是被殺者自身應承擔主要責任,二是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衝突時,國家利益放在首位,所以有些人的個人冤屈就在所難免了。三是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也就是劉邦再牛逼,也有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所以劉邦即使錯殺了功臣,也應該屬於非主觀惡意的,而屬於客觀難以避免的。


秦朝的郡縣制度大行天下15年,國家政治已不可能回到西周的封建社會了,但凡有抱負的君王都不喜歡大權旁落,也即意味著西楚分封從根本上不具有可行性,只是各方勢力利益的暫時妥協,其決裂必然不會太久,不管項羽還是劉邦,無論誰奪得天下,這些封邦建國的諸侯最終只能淪為刀俎下的魚肉,這就是皇權帝道與封建王道最大的不同,專制獨裁是皇權的本性,帝國的核心就是皇帝,漢帝國建立後,就不允許出現多個權利中心,諸侯王註定要被歷史拋棄,即使劉邦不殺,其後代帝王依然要打壓,甚至誅殺這些開國諸侯,這是形勢使然,治天下和治國家不同,治天下必然要求長遠利益的達成,治國家就是社會安康的維護,兩者相成而不盡然,帝王都以天下為家,怎麼可能允許作為邦國的諸侯分庭抗禮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