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這種感覺,難道讀書真的會讓人變傻,或者說讀書越多人越傻


因為一百個讀書好的人比讀書差的過得好不會有人說,只要有一個「差生」長大後有出息了人們就會印象深刻,然後就會有邏輯障礙者得出讀書無用的結論以及更多的思考無能者加以傳播。

因為我們在學校和社會,需要面對的,其實是兩套截然不同的規則。

你在社會上有沒有一口飯喫,靠的不是你成績好不好,而是你是否可以為別人提供價值,我們一切的收入,都是用向別人提供價值來換取的回報。

學習成績好,比拼的是你的記憶裏,應變能力,歸納能力,總結能力等等,但這些無法給別人直接提供價值。

而一些成績不怎好,被我們貼上「會來勢」的標籤的孩子,其實,他們更懂得察言觀色別人的需求。這類學習成績不怎麼好,但依舊混的風生水起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別。

一,他們對別人要什麼,可以第一時間作出反饋,然後及時給予;

二,即便當下,他們無法擁有某種給別人提供價值的技能,但長久以來積攢下的人脈關係,他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身邊有誰可以去幫到誰。這其實是一種極強的資源調配能力。

所以,成績好,不一定在社會上就有口飯喫,除非你的技能是稀缺的,具備競爭力的。而成績不好,也不必真的擔憂,因為社會上考覈的,不是你考試背書的能力。最怕的就是那種成績既不好,同時也無法為別人提供價值的平庸人生。


因為很多差生也在學習,只是學的不是課本而已


如果這個學歷低但比學歷高的生活好的「有人」存在比例很低,那可能是其它因素造成的,比如家庭背景和機遇之類。
以偏概全。還是要看家庭背景。我見過學習差,長大混的更差的屌絲;也見過從小是學霸,長大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走上人生巔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高富帥白富美。關鍵看家庭背景和資源。
老天啊...這種典型的證實謬誤問題你看到這個問題就會想有哪些這樣的例子,然後覺得是對的;但是如果把問題倒過來這也同樣成立。真是愚蠢的不能再愚蠢了


這裡面的影響因素太多了,我姑且把學生粗歸為4類,題主可以看一看,你認為哪一類更容易成功?

1.家庭條件優異,成績優異;

2.家庭條件優異,成績較差;

3.家庭條件較差,成績優異;

4.家庭條件較差,成績較差。


本人當年的小學中等生,啥啥都學不明白,但貴在堅持不懈,一直排在班裡15名左右,不停地想去追趕別人。到了初中成績穩定,還是班裡15名左右,默默追趕,到了高中去了top1的文科班,還是15名左右,但是,top985的分夠用了,現在是博士在讀。總結就是,一直追著別人跑,比守住自己的位置要更有針對性和動力。
讀書是一種能力,但是能力不僅僅是讀書一種。在以高考分數論英雄的學生時代,「成功」的標準只有一個:儘可能高的分數。因此學生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在國內的高考現狀下,即使是優秀的學生,基於課本的拓展範圍也有限。因此一個人的「量化成功指數」變成了圍繞學習能力、學習強度、學習方法等構成的高考分數。只要會學習、分數高就是「好學生」;不會學習、分數低就是「差學生」。然而在社會上,「成功」並不僅僅需要像在學校裡面一樣學習,還需要其她領域的技能。有些在學校被當作「好學生的人,可能只是學習能力比較強,社交能力並不強;有些在學校被當作「差學生」的人,可能只是學習能力不強,組織能力很強。有些「好學生」可能只擅長背書而不擅長處理每分鐘都在變化的股票指數;有些「差學生」可能只是不習慣試卷但習慣與投資人嘮家常…說到底,「好學生」也好,「差學生」也罷,都只是一個標籤罷了。每個人在不同的領域都有不同的表現,僅憑一個人在一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來評價她人,這樣不好。

————————

本回答中涉及性別的內容按照以下方式處理,望周知。http://www.zhihu.com/pin/879292770102161408
我也在思考這問題,幼兒園是個全能小朋友,唱歌跳舞主持節目,被省電視臺選去當幼兒舞蹈團的一員。小學全班前5名,獲得過市裡英語演講第二名,每年省裏繪畫比賽都是金獎。被選去省少兒舞蹈團,每年各種省裏的節日活動都需要參加。初中班裡90多個同學,我從前30名慢慢滑到80名,開學被班主任強行抵在門口不準報名,逼我留級,到後來不得不轉學到私立中學讀書。高中全班墊底,不是倒數第一就是倒數第二。(高考350分)大學成績墊底。讀研,以最後一名錄取,複試成績60分。其實需要你心態的轉變,因為曾經優秀過,到最後摔得很慘。可是沒辦法,學習就是上不去,咋辦呢?


因為好壞論的是成績,而不是一個完整的活生生的人。

大人不看你的品德性格能力夢想,只看你成績單上的那個數字是否足夠好看。

於是小孩子也追求成績。在社會裡,物質劃分階級。在學校裏,成績劃分階級。
成績優秀者站在雲端俯瞰眾生,被老師誇獎,被同學讚美。

當進入社會時,就是從雲端跌入污泥。

社會不看成績,它考察的是你這個人。

生活中不可控因素太多,成績只是對大多數人來說最簡單的可控的因素。

拿一個可控因素作為是否會成功的衡量,太過荒謬。

真正優秀的人,是不會淪為平庸的。
學習好和長大之後的生活質量沒有必然聯繫吧。 不過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上學是最好的提高生活質量的途徑之一。至於讀書會讓人變傻,呵呵,請看看冰與火之歌,提利昂·蘭尼斯特。

不過我猜你的意思是 現在的應試教育確實會把人變傻。 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真理了。


從長遠收益率來說,高學歷者的回報處於平穩增長趨勢,而低學歷者處於持平趨勢甚至下跌趨勢,偶爾有跳起的波峯而已。僅訴大多數,特例不擡槓。
人都是逼出來的
你想啊,小時候的差生,整天不讀書,幹什麼去了?是去混社會了,出入遊戲機房,各種會友。人脈當然強了。 反過來,成績好的,如果不注意積累人脈,走走社會,在當今人脈為主的社會當然做不大了。不是有句話叫,出門靠朋友麼

可能小時候理解能力比較好一點,或者說是學習比較專註一點,所以並不用怎麼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績,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父母的好孩子,別人也覺得你很聰明,但是學習拼得不是那些小聰明,而是勤奮、耐心、專註,習慣了小時候的學習狀態,總感覺不用怎麼努力就能取得差不多的成績,特別是到了高中,沒有辦法讓自己專註下來,稍微努力一下,就把自己感動得稀里嘩啦,年齡越來越大了,學習能力並沒有上去。


是這樣的。看看馬雲,看看王健林,比爾蓋茨,喬布斯。他們都不不上大學啊!我跟你講,這書越讀越笨,你看看哪些中科院裏的專家,一個個都跟傻*似的,反而高手是在民間,聽說有人已經證偽了相對論,有人創立了力的大一統理論,還有人做出了永動機,他們要讀過書,上過學 ,還可能完成如此偉大的成就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