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劉豔美 每日經濟新聞編輯 曾健輝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佈《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明確,到2022年,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梯次形成若干現代化都市圈;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

  現在離第一階段目標僅剩3年時間,都市圈發展的着力點在哪?可以率先從哪些方面突破?3月22日,在“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9春季論壇:建設現代化都市圈——理論與對策”上,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副司長周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首先肯定是基礎設施,這是大家有共同訴求也最容易做的;其次是公共服務,人流動起來之後,社保、醫療等都要跟着走,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在進行探索;再次就是環境共同治理。

  此外,周南還談到,對於都市圈利益分配,包括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發改委也將繼續思考如何進一步提出新舉措。

  建設都市圈是順勢而爲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59.58%,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則爲43.3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