塤的常用技巧匯總起來可分為氣、指、舌三大類,包括長音、氣震音、指震音、震音、顫音、滑音、吐音、打音、空打音、循環換氣、雙吐循環換氣、虛吹音等多種。 氣震音(標記~~~~~)又叫腹震音,依靠腹部收縮力量引起的氣流顫動而產生,氣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在實際演奏中應根據樂曲內容的需要而定,如歌唱性的旋律應採用均勻自如的氣震音;悲憤、激情的族律則採用誇大式的氣震音等,總之,在保證音準的前提下,靈活適用為宜。 指震音:手指在音孔的半孔上迅速開閉動作,使聲音產生微微波動,這種波動的音叫「指震音」,指震音對音色能起到美化修飾的作用。 指顫音(標記tr)手指在音孔上作全孔迅速開閉動作,使聲音產生不同度數的波動效果,這種波動效果就叫指顫音。指顫音最常用的有大、小二度、三度、四度顫音,在不同的風格的作品中經常應用(如:在內蒙、西藏等地的民間音樂中)這就需要我們根據不同作品的特點、風格去靈活掌握。指顫音練習是手指運動技巧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關係到手指的靈活性、獨立性、持久性、彈性、力度等,因此,每天都必須保證一定的練習時間。 吐音(標記T)吐音是塤的一種常用演奏技巧,適於演奏熱情歡快、激昂活潑的曲調。吐音分為單吐(包括單外吐、單內吐)雙吐、雙吐三邊音、三吐、輕吐、氣吐、脣吐等多種。 單外吐(標記T)在保持正確口形的基礎上,舌頭自然向上,微貼上脣內沿,呼氣時迅速後縮,使氣流沖入吹孔發出短促之聲,以這種方法而求得的音叫「單外吐」。演奏前可先做與「吐」字相似的念字練習(吐吐吐)念字練習完後再結合指法吹奏。

單內吐(標記K)在保持正確吹奏口形的基礎上,舌根部後縮堵住上齶,呼氣時舌根部迅速前送,使氣流沖入吹孔而發出短促有力之聲,先做與「庫」相似的念字練習,念字完後再結合指法吹奏。 雙吐(標記TK)雙吐是單內吐與單外吐的結合,速度比單吐快一倍,適合於演奏歡快、激昂的曲調:雙吐念字練習有兩種:一種是單外吐在前「吐字作為重音(吐庫吐庫)另一種單內吐在前」庫字念為重音(庫吐庫吐),練習時不能混淆。 三吐(標記TTK或TKT)單吐與雙吐的結合為三吐,三吐適於演奏熱情歡快、奔騰跳躍的樂曲。 氣吐:屬於單吐類。(完全不用舌的動作),是依靠腹部力量的突然收縮,加之橫膈膜有力的上託,使氣流短促有力地沖入吹孔而發聲,氣吐發音渾厚,圓潤。但由於吐音速度緩慢,因此用途不廣。氣吐做與「呼」字個似的發音動作。 脣吐:依靠上下脣肌的力量,在上下脣有意識開閉的瞬間,利用腹中氣流的衝力,把氣流輸入吹孔而發聲,脣吐發音柔和,只適合於弱起樂段或特殊的情況下使用。脣吐做與「樸」字相似的發音動作。 花舌(標記*)即舌打嘟,舌尖微觸上齶,在呼氣對舌尖衝擊的同時使舌尖產生連續快速的顫動,並發出「嘟、嘟」之聲,花舌猶如彈撥樂器的輪指。 滑音是塤的確良種常用演奏技巧,多用於詼諧,幽默,低沉哀怨的樂曲中,這種技巧極大地豐富了塤的表現力,分為上滑音、下滑音、圓滑音三種。 1、上滑音3—>5是在奏出3音後,手指無痕跡地向上滑抹至5音的同時,呼氣力度隨之相應增強而求得。 2、下滑音5—>3是在奏出5音後,手指無痕跡地向下滑抹至3音的同時,呼氣力度隨之相應減弱而求得。3、圓滑音3—>5—>3在奏出第一個音後,手指無痕跡地向上或向下滑抹至第二個音後,再返回原位的同時,呼氣力度按下滑音弱、上滑音強而求得,也稱復滑音,是上、下滑音的結合體。 打音:採用手指彈打本音孔或本音孔下方的音孔,使本音發出相分離的音叫打音。打音也是塤的一種常用的技巧,運用得當能加強樂曲的色彩與美感,練習時要緞練手指的速度和力度,下指不能猶豫,氣、指結合要乾淨、利落。 空打音:用手指彈打音孔,使塤體內腔發出的共鳴聲叫空打音。演奏空打音時不用吹奏,而是將本音孔打開,,彈打共鳴好的音孔,音準靠聽覺和用脣部控制吹孔角度的大小來調整,空打音適於演奏深遠含蓄的旋律以及模仿自然界的某些特殊音響效果。 歷音: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的快速音階級進的音叫歷音,歷音分為上歷音與下歷音。 剁音:由本音三度以上的音,自上而下迅速並強有力地按閉音孔時,氣流隨之沖入塤體發出的強烈而響亮的叫剁音。 剁音是我國民族樂器的傳統演奏技巧,在塤的演奏中較少使用,但在有特點的作品中使用時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虛吹音:又稱虛音,與一般正常的音不同,是用微弱的氣流吹出的不實的飄浮之音,吹奏時,風門放大,口勁減弱,口風減緩,音準要依靠聽覺對風門、吹孔的角度的調整。虛吹音一般適於表現虛無縹渺、幽靜遙遠、夢幻奇特的意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