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中秋節--一起了解別國風情怎麼過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僑華人的傳統節日。

雖然同為中秋,但各國習俗不同,

多樣的形式一並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在臺灣,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個重要民俗節日,全臺灣放假一天。至今,臺灣一般民眾仍普遍有賞月喫月餅、柚子的習慣。而地區性的文化,如美濃區美濃的客家人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宜蘭縣宜蘭地區除了月餅,還喫一種以麵粉製成,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的「菜餅」;南部地區也有在中秋節喫麻糬及火鍋的習俗。

過去臺灣人在此節會拿小竹椅為道具,向椅仔姑問事求卜;鹿港則是用竹籃對籃仔姑問卜。早期尚有中秋夜晚睡、偷菜、聽香的習俗。另外因中秋是土地公的例祭日,這天也是秋報謝平安的日子,農民常以竹子夾土地公金做成「土地公柺杖」插在田頭,部分地區有供拜「米粉芋」的習慣,以求有好頭路。

1980年代中期,臺灣開始興起中秋烤肉的習慣。其來源的說法有很多種。一說廣告商影響,二說是夜間賞月時飢餓,野外烤肉便成為流行。近年來,因環保意識覺醒,普遍有以「節能減碳」、「減少空氣污染及垃圾」或「飲食健康」等理由反對烤肉的聲浪,許多名人和環保團體也勸導減少烤肉,部份縣市政府禁止民眾在公園等公共場所烤肉。但也有另一派說法認為中秋烤肉對環境影響不大。而目前烤肉活動仍然十分常見。

桃園的「2014桃園地景藝術節」,其中荷蘭籍藝術家霍夫曼作品「月兔」成為焦點。(資料照,記者林近攝)

 

從古至今中秋節從古至今總是讓離鄉之子備感思親....而,古人望月懷遠,寄託思鄉之情。在古典詩詞裡,承載了太多的人生感慨。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絕美的中秋詩詞

其中宋朝詞人蘇軾所寫的詞——《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此篇最為人熟知(其中水調歌頭為詞牌名,後之文字為該篇名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另一首《中秋月》亦為宋朝詞人蘇軾所寫: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韓國人稱中秋節為【秋夕】

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韓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所以他們亦叫中秋節做【感恩節】,其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寫成為"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

中秋在韓國是一個大節日,會一連放3天假。在過去,民眾都會利用這段日子回鄉探親,時至今日,每逢中秋之前一個月,韓國各大公司都會大減價,以吸引民眾購物互相贈送。

韓國人在中秋節會喫松子所制的點心。

日本中秋佳節

則是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家家戶戶會陳列賞月糰子(日語:月見団子つきみだんご)、芒草、芋、毛豆、神酒)等供品祭神酬謝神明保佑豐收,而小孩子們會來搶奪祭品,稱為月見泥棒。

【圖片來源:moca.hamazo.tv

日本人在這一天裡也會賞月,稱之為「月見」(日語:月見つきみ)] 或「觀月」(日語:観月),這一天夜晚的月亮稱作「中秋名月」(日語:中秋の名月)。佛寺裏會舉行滿月法會,祈求豐收。此外,日語「月見」一詞,除了可以特指在八月十五賞月外,也可特指農曆九月十三日的夜晚(稱作「九月十三夜」)等。

【圖片來源:moca.hamazo.tv

預估今年的中秋節之中秋之月的當天晚上觀察,天空將能夠觀察到這樣一種形式的月份。

【圖片來源:lettre-du-nature】

這是最近幾年的農曆八月十五與陽曆對照。

農曆8月15日

2011

9月12日

2012

9月30日

2013

9月19日

2014

9月8日

2015年

9月27日,

2016

9月15日

2017年

10月4日

2018

9月24日

2019

9月13日

2020

10月1日

今年(Jugoya)2017年的月亮是  10月4日(水)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