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7點,李強(化名)會在離家500米附近的站點,坐上熟悉的藍色班車,1小時後,他在離家45公里的辦公室內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下午5點半,無論手頭的工作是否完成,他必須準時趕往單位門口,坐上回市區的班車,再次經歷1個小時後回到家中……

同樣的畫面在日照市區和嵐山區之間不斷重複發生,往返班車沿著瀋海高速、204國道、以及濱海公路將他們送到位於嵐山區的港口、工廠企業以及政府機關等單位,而下班後,班車會沿著原路將他們送回市區。

據官方口徑,每天像李強這樣,依靠班車往返於日照市區和嵐山區的上班族,大約有3萬人,而整個嵐山區的常駐人口數量才43萬左右。

1、 因港而立 因鋼而興

在中國,這種通勤時間超過1小時的遷徙式上班族現象大多發生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並形成了普遍存在的「職住分離」現象,發生在嵐山這個年輕轄區內,背後是嵐山區近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巨大社會變遷。

嵐山作為一個行政區設立的時間僅有15年,但嵐山港的歷史卻要追溯到解放前,彼時的嵐山港只是一個自然港口,嵐山也只是一個貧窮的小漁村。

一切因為港口而改變,港口通,事事通。

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及改革開放帶來的千載難逢機遇,嵐山港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階段,從1971年開闢嵐山新港區到如今日照港嵐山港區、嵐北港區、嵐橋港、童海港、鋼鐵港區五大港區齊頭並進,從年貨物吞吐量從最初的僅有75萬噸發展到現在的1.91億噸,從最初的單一運沙發展到現在的油品、木材、鐵礦石等綜合性大宗商品。

如今嵐山港早已成長為「一帶一路」上的關鍵節點,港口規模、港口經濟不斷實現新突破。立足港口基點,嵐山區鋼鐵及配套產業、石油化工、木材加工、食品藥品和臨港物流臨港產業集羣快速崛起,帶動嵐山的經濟快速發展。

港口的蓬勃發展,打通了嵐山城市建設的經脈,而鋼鐵則強大了嵐山經濟的筋骨。

2003年3月31日,來自河北衡水的杜雙華在日照嵐山為日照鋼鐵項目埋下第一鍬奠基土。出席奠基儀式的人們,誰都沒敢想過這片土地上會誕生出怎樣的「鋼鐵巨獸」。僅僅181天後,日照鋼鐵就完成了從開工建設到流出第一爐鋼水的全過程,創下了世界鋼鐵行業的奇蹟,被稱為「日鋼速度」。

這個幾乎與嵐山區同齡的鋼鐵企業,經歷著市場動蕩、對手夾擊、被收購與產能過剩等種種危機與考驗,卻保持一年一個大跨越,飛速地發展。

2018年,日照鋼鐵粗鋼產量1450萬噸,實現凈利潤87億元,同比增長17.9%,擁有全球僅有5條ESP生產線中的4條,更將產品極限規格提升至0.6毫米,刷新業界紀錄,成為國內高端鋼鐵生產的主力軍。

與日照鋼鐵為鄰的是山東鋼鐵日照精品鋼基地。

2015年開始建設的日照精品鋼基地一期項目於2018年正式投產,年產能超800萬噸。擁有2座5100m3高爐、1號500㎡燒結機、150萬噸球團工程、原料場工程、2座焦爐、2臺210噸轉爐、2050mm熱連軋生產線、2030mm冷軋生產線以及眾多先進冶煉設備。

在兩大鋼鐵項目的合力下,2018年,嵐山區鋼鐵及配套產業實現產值1018.97億元,先進鋼鐵製造業成為當地首個千億級產業集羣。

得益於港口和鋼鐵的雙引擎驅動,嵐山經濟建設方面成績斐然。

2018年嵐山區GDP總量為610億元,同比增長10.5%,躋身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第55位,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第69位,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91位。

2、寧要市區一張牀,不要嵐山一間房

不同於李強在市區成家後到嵐山工作,張辰(化名)先在嵐山立業,而後成家。2009年,本科剛畢業的張辰陪同學去日照鋼鐵面試時,腦子一熱填了求職表,成為16000名日鋼員工中的一員。

隨後10年時間,他一直在嵐山工作。即便如此,他在談婚論嫁時,還是把新房買在了市區。

北上廣深職住分離現象,往往是工作在市區,郊區淪為睡城,而嵐山則剛好相反,工作在郊區,市區則成為人們的生活的地方。

3萬個職住分離的「李強」與「張辰」,暴露出嵐山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存在的巨大隱患:雖然有大量的就業機會,也吸引了大批就業人口,但嵐山區並沒有能夠將就業人口轉化為常住人口,在全國各地瘋狂「搶人大戰」的環境下,留不住人直接削弱了嵐山的競爭力以及未來發展活力。

談及不在嵐山定居的原因,張辰滿是無奈:「雖然工資不錯、房價不高,但生活就不算方便了,沒啥逛的地方,也沒啥能玩的地方,更別提看病跟孩子上學,為了孩子以後還是得在市區住……」

相較於整個嵐山區的轄區,嵐山區核心區域過於偏東南,且輻射範圍太小,無法服務到全部轄區,對於很多嵐山區的鄉鎮而言,反而是到日照市區就醫更方便,購物更便捷,享受到的服務也更優質。

嵐山區核心航拍圖 來源於嵐山發布

沿著嵐山路從西往東,嵐山區人民醫院、凌雲購物中心、新瑪特、銀座商城、嵐山一中、嵐山區實驗中學,外加小學、幼兒園以及嵐山各個政府機構,組成了嵐山區過半數的服務配套。

新一輪消費升級年代,這些配套已經無法滿足嵐山區居民不斷增長且迅速更新的生活需求,即便是服務周邊嵐山居民,都顯得有些薄弱。

城市配套建設、服務水平無法跟經濟水平相匹配,成了很多人寧願每天疲於奔波也不想住在嵐山的主要原因。

當年張辰陪著去日鋼面試的同學,他回市區居住原因更直接:公司內部提供的優惠住房並不在嵐山,而是在市區。山鋼、日鋼兩家企業工廠在嵐山,職工生活區卻不在嵐山,這種略顯奇怪的政策導致大量山鋼、日鋼職工被迫成為「遷徙式」上班族。

另一方面,嵐山區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成為許多人不在嵐山定居的又一原因。

臨海,依山,嵐山的地理條件本身就決定了當地多霧天氣,一旦遇上霧天,工業廢氣中的顆粒物不易擴散,就極易形成霧霾。

(嵐山工業區分佈圖)

北起臨鋼路南至阿掖山北路,9公里的跨度上,分佈著山鋼、日鋼、嵐橋石化、金石瀝青、中海外能源等等大型鋼鐵工業企業及化工企業,即使企業在環保技術、設備上投入了巨額資金,但煙囪林立的工業區,日夜不停的創造經濟效益,也在不斷排放廢氣,極易超過區域自然界凈化能力,最終致使環境日趨惡化。

每天大約8500輛大型貨車帶著貨物與原材料奔向嵐山港、兩大鋼鐵廠、化工園區、木材產業園以及倉儲保稅區,排出了難以量化的尾氣及揚塵,給嵐山本就略有陰霾的天又渲染上黃色基調。

嵐山區官方表示,嵐山空氣污染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外來輸入,約佔46%-69%,二是本地來源,約佔31%-54%,本地來源中,工業佔29%、交通佔20%、燃煤佔17%、揚塵佔11%、其他佔23%左右。

實際上,嵐山區將要面臨的環境威脅要遠比想像中的更加糟糕,特別是嵐山區魯蘇兩省交界、日照臨沂兩市交界的地理位置,極易受到跨界污染影響。

(嵐山多島海遠看江蘇鑌鑫特鋼排放出滾滾濃煙)

與嵐山一河之隔的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柘汪工業園,擁有蘇北最大的鍊鋼企業——江蘇鑌鑫特鋼,該企業曾因嵐山、贛榆交界的綉針河污染問題,在2016年被環保部點名通報,鑌鑫特鋼排放廢氣、廢水不僅影響到贛榆區居民生活,也嚴重影響了嵐山區環境質量;而嵐山港往西10公里左右,臨沂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在推進建設1400萬噸高端不鏽鋼及先進特鋼基地,大力發展鎳合金複合材、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精細化工等產業,這也會對嵐山區環境產生影響。由於管轄權、經濟效益等因素影響,跨界污染問題將會一直困擾著嵐山區政府。

山東省範圍內,嵐山還肩負著承接鋼鐵產能轉移的重任。

2018年,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布《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山東省將用5年左右時間,打造日照、臨沂沿海先進鋼鐵製造產業基地,4000萬噸先進鋼鐵產能將轉移到嵐山。此外,嵐山化工園區還在不斷推進石油深加工新項目落地。

未來,嵐山區將有更多高聳的煙囪,也將會有更多的濃濃白煙。或許,會有更多人因為環境選擇離開嵐山。

3、未來,何來?

在日照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年)中,嵐山被定位為「日照發展臨港產業的主要空間載體之一、輻射帶動魯南城鎮發展帶的城市副中心」。港口和鋼鐵給嵐山經濟發展帶來了無限動力與潛力,但嵐山不能僅僅定位成單一的工業區,如何成為魯南城鎮帶上重要的輻射中心,特別是如何快速提升城市服務配套水平、完善城市功能並「吸引人、留住人」,考驗著嵐山區執政者和運營者的智慧及魄力。

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型開發商的缺位直接影響了嵐山區城市配套建設與提升。

究其原因,卻是多年前嵐山環海旅遊地產崩盤留下的後遺症,矗立在多島海附近的四大爛尾樓項目至今仍困擾著嵐山區政府和當地居民。

(嵐山多島海景區附近的爛尾樓)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來,市場化的房地產行業速度發展,直接推動了國內城市建設與城市化進程,尤其是在完善城市配套方面發揮了難以忽略的助推作用。

在地產黃金十年,嵐山區本土房企——阿掖山房產也有過輝煌的成績,其在嵐山核心商圈開發的嵐山新天地、明珠時代廣場兩大項目,本想打造成嵐山區高端商業中心,但由於母公司盲目擴張業務,資金鏈斷裂,阿掖山集團在2016年宣告破產,不僅沒能推動嵐山區城市配套建設,反而留下一堆爛攤子。

經歷漫長的寒冬之後,轉機出現在2018年。源於全國城市房地產「去庫存政策」以及大面積棚改建設,嵐山房地產市場開始回暖。

2018年3月份,嵐山區工業產值過千億新聞發布會暨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集中籤約儀式上,嵐山區政府與日照市龍頭房企之一的安泰集團簽約,根據協議,安泰集團將投資近20億,接手原多島海酒店改造成觀海一品酒店項目並且開發嵐山官草汪漁村項目,隨後在2018年,安泰集團共斥資4.47億元,在嵐山去獲取八幅地塊,拉開了運營嵐山的大幕。

緊跟安泰集團進駐嵐山的步伐,碧桂園在4月份以2.82億通過司法拍賣方式,獲得原屬於阿掖山房產位於嵐山中路、萬斛路交匯處的地塊, 4個月後項目首開面世。

大牌房企的入駐,帶來了運營城市的全新開發理念,但如何與政府展開合作,以何種方式提升嵐山區的城市功能和服務配套……等等問題都考驗著房地產商與政府之間的默契。短期內,無法扭轉嵐山區的城市配套問題,長期來看,嵐山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4、第三駕馬車

旅遊,這是嵐山的心頭病,也是嵐山區寄予厚望的經濟發展「第三駕馬車」。

日照市素來以「藍天碧海金沙灘」聞名於世,在整個城市的發展規劃中,旅遊產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市區的海、五蓮的山、莒縣的千年銀杏,各區縣的旅遊業有著不同的朝向點。惟獨嵐山沒有一個合適的發力點,明明家門口有海、有山、有名人、有安東衛的歷史,卻受制於基礎薄弱、開發較晚、產業不完善、配套較差等因素影響,旅遊業發展緩慢,阿掖山、多島海兩大主要景區始終處於「山海相聚不相依」的尷尬境地,上山不下海,下海不上山。無論是本地居民還是外地遊客,對嵐山旅遊停留在上山燒香或是下海游泳印象上,逛完就走,甚至不留下喫頓飯。

隨著全國旅遊行業的升溫,日照積極實施「旅遊富市」戰略,以及高鐵開通、嵐山通用機場開工等好消息的刺激下,嵐山旅遊行業迎來轉型「東風」。

2019年初召開的嵐山區經濟工作會議上,嵐山區委書記來風華表示,2019年計劃投資30.8億元建設20個旅遊項目,開業一批精品旅遊項目,形成一條黃金旅遊線,讓遊客更好地觀賞嵐山美景,實現遊客「住一晚、玩兩天」的目標。

融合體育健身和親子公園的阿掖山體育公園、大規模建設的多島海旅遊綜合體,東夷茶文化創意園、甲子山鬼谷文化風景區、茶山公社、小茶山文旅綜合體、嵐山機場低空飛行旅遊、「金海灣1號」海洋牧場遊釣平臺,大批旅遊新業態項目陸續落地嵐山。

以多元旅遊業態帶動旅遊業發展,是全國各個城市普遍採取的旅遊業發展思路。這種做法寄希望於旅遊業與多產業進行融合,實現全產業鏈發展,而實際操作中很容陷入毫無重點的局面。只有做出特色,才能避免千篇一律的旅遊模式,旅遊業纔有出路,比如提到成都,大家會想到小酒館想到民謠;提到廈門,大家會想到鼓浪嶼以及各種文藝小店;提到呼倫貝爾,大家會想到草原駿馬……這些獨有的纔是旅遊業的支撐點,只有找到這個點,纔能有根基進行多產業發展。顯然,嵐山還沒有找到這個點。

多島海沙灘

大力發展旅遊業,環保工作首先擺在嵐山區政府面前。受工業影響較明顯的多島海景區,其金色沙灘表面泛著些許黑色,沙灘質量逐年下降。眾所周知,旅遊業尤其仰仗環境質量,這與嵐山鋼鐵新城定位衝突,保GDP還是保環境,是一個矛盾的選擇。

嵐山往北,遍佈日照萬平口、青島棧橋金沙灘、威海劉公島成山頭、煙臺蓬萊閣等海濱景點,旅遊業要想成長為嵐山的「第三架馬車」,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以及更多的關注。

如今,李強正在籌劃著在嵐山買房,偶爾住一下可以少跑趟腿,也期待著嵐山房子能增值,另一邊,結婚後的張辰則受夠了坐班車的生活,想著在市區換份工作。

嵐山臨鋼路,夜幕降臨,南側山鋼廠區內燈火輝煌、機器轟鳴,北側曹家村沿路的幾家小飯店亮著霓虹燈光,村子裡依稀亮著幾盞燈,偶爾的狗叫聲被湮沒在衚衕裏,現代工業文明與傳統農業生活在臨港路兩側相對相望。

嵐山的未來還等著時間來驗證,畢竟,它只是一個年輕的轄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