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故鄉是蘇E 對浙E這所城市有所好奇。


太湖的體量很大,但是幾乎全部都歸屬於江蘇,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幾乎沒有太湖了,沒法玩啊。

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並稱為中國五大淡水湖,排名第三位的太湖位於江蘇、浙江交界的地方,沿湖被江蘇的無錫、常州、蘇州和浙江的湖州所圍。

自古以來太湖都為江浙所共有,有一湖跨三州之說,蘇州居東稱為東吳,常州被稱為中吳,湖州被稱為西吳。浙江湖州也是因太湖而得名的,失去太湖的湖州如今有點兒名不符實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江浙一帶吳國和越國曾經在太湖上展開激戰,先是吳國滅了越國,然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了吳國,最終又被楚國所滅。太湖一帶曾經是你來我往,戰火紛飛。

蘇南的蘇錫常地區和浙北的杭嘉湖地區同屬吳語區,從文化上來講它們原本是一個整體,行政劃分上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它們也是作為一個整體出現的。那它們是何時,又為什麼被分開的呢?

在元朝的時候,以長江為界蘇南浙北還是屬於同一個行政區-江浙行省,但是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南京為中心劃了一大片區域設為南直隸的轄區,最初就包括太湖南岸的湖州府,後來朱元璋覺得浙江太小就又把湖州給還回去了。

但是從此以後本是吳語區的蘇南浙北,就分到了兩個不同的省去了。同屬一個語言文化圈的蘇南浙北如果放一起容易抱團,朱元璋或許就是考慮到這個因素而將其分開的。即使是這樣,浙江還是分到了一部分太湖,雖然面積不大。

清朝時期太湖的劃分基本上繼承明朝時期所劃,乃至到民國時期都沒什麼大的變化。太湖的行政歸屬真正發生巨大變化的時間,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

讓我們看看新中國成立之初,這一帶的行政區劃的主要變化都有哪些:

1950年,為剿匪需要將浙江省的太湖區也劃入蘇南行署區統一管理。

1952年,建太湖區並於次年將湖區建縣,稱為震澤縣。

1960年震澤縣被取消,整個區域被併入江蘇的吳縣。至此太湖的就徹底隸屬江蘇了。

如今整個太湖主要被蘇州和無錫兩市所瓜分,蘇州和無錫佔了90%多的太湖。常州也不甘寂寞,伸出一條大長腿過來分上一杯羹,可憐的無錫被常州這條大長腿分成了兩半。

不過,後來浙江也分到了太湖南岸垂直延伸70米範圍的水域。從湖州的地圖上可以看到,還是有一縷水面的,雖然不多,聊勝於無吧。

總而言之,如今太湖的劃分有其複雜的歷史原因,總的原則是便於統一管理,就像洪澤湖和微山湖一樣。不管怎麼分,只要大家都可以合理地開發利用就好了。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訂閱微信公號:地圖帝


作為去過太湖周邊的遼寧營口人,我從行政規劃以外的角度回答一下。

無錫是沿湖開發得最好投入最大的,畢竟無錫旅遊業只有這一棵獨苗。從馬山、靈山的幾個風景區到最出名的黿頭渚,再往下到蠡湖、長廣溪,最後到貢湖灣,基本上已經做到由面到線了。靈山是蘇南少有的佛教聖地,黿頭渚是太湖少有的犄角旮旯,蠡湖是唯一的內湖,這些都具有稀缺性。從蠡湖開始一路往南的風景區都是免費的,而且地處市區交通極其便利,打掃維護得卻異常乾淨整潔。

蘇州也相似,湖岸線比較曲折,有西山這麼一大島,資源有稀缺性,而且畢竟佔了太湖的絕大部分。不過蘇州的旅遊業不需要太湖,所以沒有像無錫一樣花全力去開發太湖旅遊資源,在投入和宣傳上相對不足。

湖州麼,湖岸線多平啊,雖然很符合直男的審美,但直男是不會出去旅遊的,因此,往前幾年我都不知道太湖西岸有這麼個城市。

總而言之,分為三點:自然資源稀缺性,開發宣傳投入,離市區的距離。


瀉藥

個人認為,一定是宣傳出了問題。

進入經濟大發展的時代,一定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出鏡率更高,出鏡率更高就意味著更廣泛的知名度。改革開放先富起來的是廣東,先傳播起來的是香港文化,所以最初香港腔是時尚,而不是貢獻了「全國×分之一GDP」的上海腔。

蘇州、無錫比湖州經濟發達得多,出鏡率自然也高得多。這個時候,無論是打工的去了蘇州、無錫,還是前去考察項目的投資者乃至記者,都會去太湖一遊,口碑式的傳播就越來越遠。反而是湖州,大家就都不知道了。

而且一個地方知名度越高,大家的認識越細。比如說到北京,很多人知道有「朝陽羣眾」,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長春市有個朝陽區也不知道遼寧省有個朝陽市。相比之下,知名度低的地方,很多人的認識就是模糊的,比如不知道貴陽和貴州哪個是省會,以及以為新疆人都是少數民族這樣的。

陝西省大家都知道,陝西的名字怎麼來的呢?「陝縣以西」,然而知道陝縣的人很少,儘管陝縣現在也一直存在著。


有py交易唄

給了浙江省。


因為現在湖州只擁有太湖近岸50米水域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