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祭祀掃墓的高峯期,清明節也成爲春季踏青出遊的最好時機。遠在外地的遊子不能到親人墓前祭掃,在大街小巷的十字路口焚香燒紙懷念親人。可是,各種不文明的祭掃方式、或者過於傳統的祭祀行爲,不僅會污染空氣、破壞環境,還可能引發森林火災,導致一系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生態危機,這就不得不引起人們對傳統祭祀方式的反思。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爲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對於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各地幹部羣衆認真學習傳達,及時貫徹落實,表示要守護好綠水青山,以綠色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其實,清明節掃墓的本義在於追遠慎終、緬懷故人,極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孝之道,表達感恩盡孝的道德情懷有很多種方式。新時代要求新風尚,新風尚衍生新習慣,所謂“移風易俗”,就是讓人們的生活習慣逐漸適應時代的要氣,保持“與時俱進”方能生活地舒適和諧。當前,環境“新常態”呼喚低碳環保的文明祭祀方式,例如,“掃二維碼祭祀”,既環保又時尚,不僅滿足掃墓的需求,同時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步伐與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不僅如此,中央倡導的鮮花祭、植樹祭、公祭悼念、網上掃墓、撰寫追憶文章等文明祭祀新風尚,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以往燒紙放鞭、磕頭跪拜、焚燒祭品等祭掃行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朝着“低碳出行,文明祭祀”常態化方向發展,來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