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清明,必有一首诗,涌上心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

  今天,我们来聊聊这首诗、诗人杜牧和他笔下的杏花村。

  淅淅沥沥的雨,路上欲断魂的行人,原本让人读了有点忧伤;后两句却陡然看见春天杏花盛开的村落和作者寻酒的乐趣。清明时节因这首诗沾染了不少酒气和豪情。

  北宋宋祁春游的时候作词,也仿着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恣意逍遥之意。

  宋祁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词人

  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作者

  “到郊外去踏青,恣意歌唱牵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了。

  诗词太美,读得人很想看看那杏花村,品品那酒。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所说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

  我先说说小时候我心里的答案:

  有一年春节,一个从山西回来的远房亲戚送来汾酒。父亲尝过酒后,大赞其绵柔的口感和老牌品质。我却被酒的包装吸引了——杏花盛开的树下有两三屋舍,这不就是杏花村吗?原来诗里的杏花村是真的?这奇妙的发现让我深深地记住了这瓶酒,和它的产地山西汾阳杏花村。

  多年之后,当第一次听说全国有20多个杏花村相争不下时,我——

  在所有20多个杏花村里,以山西汾阳和安徽池州声名最盛,竞争最激烈:

  汾酒自南北朝以来便声名鹊起。全国杏花村虽多,只有这里有全国驰名的好酒。另有人说,杜牧是陕西西安人,他曾祖杜希望卒于西河任上,而西河就是汾阳的旧称。曾孙来瞻仰曾祖过世的地方也说得过去。不过,记载杜牧平生事迹、每年行动的《杜牧年谱》却并没有相关记载,所以无法佐证这种说法。

  杜牧是实实在在去过池州的,还在那里当了两年刺史。但也有人提出疑问:如果杜牧是在赴池州做官的路上作了此诗,那时离清明节尚远;如若是在做官第二年的清明节作了此诗,这位嗜酒的大诗人会不知道附近哪里有好酒吗?尽管存疑,但从明朝开始,文人墨客对池州杏花村的经营,使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成了诗文胜地。到清乾隆年间修撰四库全书,池州的《杏花村志》成为全国唯一一部收入的村志,影响力可见一斑。

  PK结果

  1号最早在酒类商品上获准注册“杏花村”商标,2号于2001年申请了“杏花村”旅游服务类注册商标。此后十年间,双方对簿公堂,一路从商标局争到商标委,又从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争到高级人民法院,最终,2号获胜。

  这意味着——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品诗里的酒要去山西,赏诗里的景却得去安徽了。

  还有一段插曲——

  有人怀疑《清明》不是杜牧写的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认为《清明》诗来历不明,“若究其出处,则殊为可疑”。

  据称,“杏花村”一词在唐诗中很是少见,直到两宋时期才流行起来,成为文人精神世界中“桃花源”般的存在。而此诗恰恰最早出现于南宋淳熙年间,而后被刘克庄、谢枋得等人“发现”并收录在《千家诗》中,署名为唐代诗人杜牧,因此极有可能是宋人所作,托名杜牧。

  探究至此,我有些晃神。

  如若连作者都不是真的,那我们讨论杏花村到底在哪儿还有什么意义?

  转念一想,管他呢,在这大好的春日里,有好诗、好酒和美景,杏花村就在你心里了。你说呢?

  P.S. 一擡眼,小编所在的北京市海淀区已是沙尘弥漫。

  天气预报果然所言不虚——相信许多北方的朋友此刻与小编在同一片沙尘中。

  严重的话,就别出门了,在家读诗品酒也是好的,毕竟不用上班啊。

  能出去浪的同学请向杜牧和宋祁先生学习,珍惜这大好春光,尽情享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