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原本就是给活人看的,为了给活人寄托思念


这个我觉得还是看人的内心吧


是形式,做给人看的都是形式!

那些不年不节,晚上跑去亲人墓前哭的是真的缅怀。

问题是,如果父辈喜欢这形式,作为晚辈就要顺著他意思来,否则,他们死了闭不上眼呐。


人和人想法不同,理解亲情的程度也不同。扫墓是一种对逝去亲人的最深切直接的缅怀与惦念,怎么可能只是一种形式呢?


不一定吧。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扫墓这种形式一方面是对故去先人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有教育意义在其中,告诫后辈不忘本,讲究孝道。但是反对奢靡讲排场那种祭祀方式,偏离本义。


要知道人与人是有差别的,有人很早就能感知感恩,有些人成熟的慢一点,有些人却是无所谓。而这种所谓的形式将我们联系在一起,让大部分人渐渐长大。当心得到感召触动,有或者没有形式就无关重要了。


不是现在。

古代很多时候也是。

孔子有个学生就曾问:老师,我daddy或mummy死了,我感觉不用守孝三年,我守一年就够了,就足以表达我的哀思了。

孔子表面上说:嗯,可以的,遵从你内心吧。

等弟子出门,孔子说:太没有规矩了啊,怎么能不守孝三年呢?

儒家文化从来就不讲究遵从内心,讲的是尊卑有序,讲的是不要打破常规。

我们现在的文化本质上也是遵儒的,不是扫墓等行为不好,而是会在很多场合变成一种形式。

反正老祖宗规定的,就去做吧


在我身边老一辈的人对这个还是很重视的,但是我们这些小辈可能就没这么。。。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弟子规

对于至亲,即便阴阳两隔,即便岁月蒙尘,即便我也会渐渐衰老忘记很多事,但是他们的深恩厚爱,我怎敢忘,又怎么舍得忘?


这要看长辈生前对你的感情了,如果有感情会睹物思人看一次哭一次。


如果你只从表面看,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一个形式。


本来就是形式主义,又不是现在才开始。


谢邀。要看时间,比如清明时节扫墓这并不是形式,而是一种传统习俗和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及回忆。


有时候形式不只是代表虚伪和不真心,也可能代表仪式感,仪式感是需要的,因为仪式感是一种固定和暗示,会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感受和认知,为长辈扫墓是一种寻找和固定自己的来源与家族历史的仪式感,清楚自己的来源,可能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前路,现在很多年轻人其实是迷茫的,背后其实有这部分的原因


不一定啊,不过现在的话,心意到了就行了。形式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心意是内在表达。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了。


以我的亲身经历来给你做答。

首先,我家长辈比较长寿,需要去扫墓的就我的外公外婆以及妈妈英年早逝的姐姐。

其次我家人口比较少,亲戚特别少,基本你可以当成都是独生子女来计算。

然后每年我家都会去扫墓,已经成为了了一种习惯。一家三口,我开车带著我爸妈,每年差不多老时间,也就是今年疫情麻烦了点,但是也差不多。

问题所在:现在还能这样扫墓是因为还有墓,以后墓越来越难买,等到了我,好吧,甚至就是我爸妈,可能就不一定会进行火葬了。更多的选择树葬之类的,绿色环保,更多的是墓太贵又难买。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选择捐赠了吧,以后也不一定会有人来祭祀,我个人觉得,再过个一两代,这种活动会慢慢的减少,特别现在不婚不育的太多。

所以对于我来说,捐赠是个不错的事情,可以发挥最后一把余热,对社会有点贡献,还能国家统一一个地方骨灰埋那边,说俗点,活著没能吃上国家饭,死了还能享受国家俸禄。这样不知道算不算有点功德,说不定有个来世可以不悲不喜,过上平凡的生活。


你是怎么觉得的呢?你问这个话,是不是证明你已经认为是一种形式了。

这个事情拿别人举例子不合适,我就这么说吧,如果我的父母百年之后,我一定会去扫墓,因为我爱他们,我不可能忘了他们,换句话说,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死的不是你爱的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