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墓原本就是給活人看的,為了給活人寄託思念


這個我覺得還是看人的內心吧


是形式,做給人看的都是形式!

那些不年不節,晚上跑去親人墓前哭的是真的緬懷。

問題是,如果父輩喜歡這形式,作為晚輩就要順著他意思來,否則,他們死了閉不上眼吶。


人和人想法不同,理解親情的程度也不同。掃墓是一種對逝去親人的最深切直接的緬懷與惦念,怎麼可能只是一種形式呢?


不一定吧。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掃墓這種形式一方面是對故去先人情感的表達,另一方面也有教育意義在其中,告誡後輩不忘本,講究孝道。但是反對奢靡講排場那種祭祀方式,偏離本義。


要知道人與人是有差別的,有人很早就能感知感恩,有些人成熟的慢一點,有些人卻是無所謂。而這種所謂的形式將我們聯繫在一起,讓大部分人漸漸長大。當心得到感召觸動,有或者沒有形式就無關重要了。


不是現在。

古代很多時候也是。

孔子有個學生就曾問:老師,我daddy或mummy死了,我感覺不用守孝三年,我守一年就夠了,就足以表達我的哀思了。

孔子表面上說:嗯,可以的,遵從你內心吧。

等弟子出門,孔子說:太沒有規矩了啊,怎麼能不守孝三年呢?

儒家文化從來就不講究遵從內心,講的是尊卑有序,講的是不要打破常規。

我們現在的文化本質上也是遵儒的,不是掃墓等行為不好,而是會在很多場合變成一種形式。

反正老祖宗規定的,就去做吧


在我身邊老一輩的人對這個還是很重視的,但是我們這些小輩可能就沒這麼。。。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弟子規

對於至親,即便陰陽兩隔,即便歲月蒙塵,即便我也會漸漸衰老忘記很多事,但是他們的深恩厚愛,我怎敢忘,又怎麼捨得忘?


這要看長輩生前對你的感情了,如果有感情會睹物思人看一次哭一次。


如果你只從表面看,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一個形式。


本來就是形式主義,又不是現在才開始。


謝邀。要看時間,比如清明時節掃墓這並不是形式,而是一種傳統習俗和對已故親人的思念及回憶。


有時候形式不只是代表虛偽和不真心,也可能代表儀式感,儀式感是需要的,因為儀式感是一種固定和暗示,會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感受和認知,為長輩掃墓是一種尋找和固定自己的來源與家族歷史的儀式感,清楚自己的來源,可能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前路,現在很多年輕人其實是迷茫的,背後其實有這部分的原因


不一定啊,不過現在的話,心意到了就行了。形式只是一種外在表現,心意是內在表達。兩者結合起來就可以了。


以我的親身經歷來給你做答。

首先,我家長輩比較長壽,需要去掃墓的就我的外公外婆以及媽媽英年早逝的姐姐。

其次我家人口比較少,親戚特別少,基本你可以當成都是獨生子女來計算。

然後每年我家都會去掃墓,已經成為了了一種習慣。一家三口,我開車帶著我爸媽,每年差不多老時間,也就是今年疫情麻煩了點,但是也差不多。

問題所在:現在還能這樣掃墓是因為還有墓,以後墓越來越難買,等到了我,好吧,甚至就是我爸媽,可能就不一定會進行火葬了。更多的選擇樹葬之類的,綠色環保,更多的是墓太貴又難買。對於我來說,更多的是選擇捐贈了吧,以後也不一定會有人來祭祀,我個人覺得,再過個一兩代,這種活動會慢慢的減少,特別現在不婚不育的太多。

所以對於我來說,捐贈是個不錯的事情,可以發揮最後一把餘熱,對社會有點貢獻,還能國家統一一個地方骨灰埋那邊,說俗點,活著沒能喫上國家飯,死了還能享受國家俸祿。這樣不知道算不算有點功德,說不定有個來世可以不悲不喜,過上平凡的生活。


你是怎麼覺得的呢?你問這個話,是不是證明你已經認為是一種形式了。

這個事情拿別人舉例子不合適,我就這麼說吧,如果我的父母百年之後,我一定會去掃墓,因為我愛他們,我不可能忘了他們,換句話說,你之所以有這種感覺是因為死的不是你愛的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