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自然史97.jpg

---

【在进入这个展览之前:一个博物馆研究者想说的话】

首先要提醒大家,这个展览,是「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藏品来台的特展,并非是「大英博物馆」。

它们是两间博物馆不一样的博物馆,「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主要针对自然史的物件进行搜藏研究。

但是,其实「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搜藏品来源,也是从「大英博物馆」馆藏基础而来。

---

当了母亲之后,暂时离开博物馆工作圈,除了带孩子在我自己喜欢的博物馆里看展览,和以前工作的伙伴聊聊他们的策展甘苦。

我还是不免俗的要带孩子走进「超级特展」中,只是我更了解应该要用怎样的观看角度,带领孩子看展。

---

针对「大英自然史博物馆展」而言,我认为学龄前的小小孩很适合,因为有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

带学龄前的小小孩看展,不需要依照动线,只要随著孩子的喜好,用浏览的方式即可。

已经上国小的孩子,可以依照他的程度,父母必须预先做些功课,才能带领孩子思考展览的内容。

展场内可以拍照,但是禁止闪光灯。

展场内比较暗,带孩子去参观要稍微注意一下孩子的脚步。

---

我对于这类型的展览,一直都没有用高规格的方式来观看,也就是不将它当成「正常的博物馆展览」。

以前还在读书做研究的时候,针对这样的「买办式的展览」多半给予较低的评价。

评价的方式不是在于展品的好坏,而是在于如此「 超级特展(Blockbuster Exhibitions)  」对于博物馆实践来说,并非好事。

博物馆往往丧失了本身的诠释权,成为一个场地的租借者,关于博物馆应该有的公众对话、教育,都在「超级特展」内变得弱势。

不希望「超级特展」变成吸引观众来到博物馆的一种手法,但是「超级特展」还是有其存在的意义。

博物馆的起源,本来有部分就是来自于人类的新事物的好奇,而「超级特展」正好能满足观众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

【来自于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特展,本次有227件展品来台,每一件展品我认为都很精彩】

大英自然史01.jpg

【物件对于博物馆而言,是所有的根本,展览的视觉设计,只要把展品放上去就很吸睛】

大英自然史02.jpg

【我是在预售票的时候就跟著学弟妹一起购买大宗校园票,一般全票是320元】

大英自然史03.jpg

【进入展场的通道前有放置著大型输出展板,主要介绍展览内重要的人事物,进去前可以先浏览过,对于展览会有个轮廓】

大英自然史05.jpg

【入口处有导览机可以租借,导览内容针对28件展品 ( 有29个选项,但是第 1 个选项是介绍博物馆 )】

大英自然史06.jpg

【个人觉得耳机有点难戴,操作很容易,导览的内容很简单,大约一分钟~两分钟的介绍】

大英自然史07.jpg

【进入展场后,首先会进入一段长廊,这段长廊被打造成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空间意象,像征著观展者即将进入博物馆空间】

大英自然史10.jpg

---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英语: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位于英国伦敦市。

该馆所拥有的生物和地球科学标本约七千万件,包括五个主题:植物学、昆虫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和动物学等自然历史。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研究中心,专门从事生物分类、鉴定和保存。

博物馆的典藏品源自于大英博物馆,于1881年建成并开放参观,许多藏品具有伟大的历史和科学价值,例如由达尔文所采集的标本。

---

伦敦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博物馆官方网站

---

【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建筑外观,由英国建筑师Alfred Waterhouse(1830—1905)设计建造完成

skynews-natural-history-museum_4169396.jpg

【目前,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大厅的展示,已经从原本的梁龙骨骼( 树脂复制品 ),改成真正的蓝鲸骨骼展示】

_96922836_3dc765dd-b0f1-4693-8658-ee65f352340a.jpg

---

【大英自然史博物馆展六大展区---展示脉络厘清】

展览共分六大区块,将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探索这些曾让考古学家赞叹万物如此神奇的各式展品。

展区从两位与自然史博物馆密切相关的学者,汉斯斯隆爵士 (Sir Hans Sloane)与理查欧文爵士 (Sir Richard Owen)故事展开。

延伸出前人科学家们外出探险考察时,所发现的各式物种、自然资源与关联性。

(此段文字来自官网内容简介)

---

【第一展区:序曲 - 自然界珍宝】

伦敦的自然史博物馆,拥有全世界最具科学重要性的自然史馆藏。

本区展出具代表性的三叶虫化石、长颈鹿头部、受诅咒的宝石等,来自不同时空,曾令人们对世界的广大与神秘惊奇不已的物件。

(此段文字来自官网内容简介)

---

从第一展区到最后一个展区,从整个展示脉络看,其实有点断裂。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好像很凌乱,好像说了很多的故事,却没有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造成展示脉络断裂的原因很多,可能要写到一万字才能解释。

简单的说,此次特展仅是选取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大量的馆藏,当中的227件搜藏品。

特展不是展出一整间博物馆,自然无法在一个跨海巡回展中,进行完整的博物馆展示论述。

---

所以来到这个展览,请不要尝试理解展区的配置与展示脉络,建议是单纯针对「物件」来观看此展。

因为这次来展出的物件,真的都是非常好的搜藏品。

---

如果真的很想要知道,该怎么看待这一个展?

我的建议是,可以用「伦敦自然史博物馆,这次可是精锐尽出」的思考模式来理解。

东西方在文化理解上会有些差异,不见得英国馆方认为是最好的展品,台湾的观众会买单。

就我个人的角度,第一展区的展品的确是相当吸睛的展品。

因为这次的展品很多,加上许多自然史的标本,所以会出现「一个展柜,却放著"似乎是"不同脉络展品」的情况出现。

首先,我都会认为这是策展单位做出最好的判断,毕竟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示那么多展品,实在很困难。

第二,展品展示的方式也会和「策展人的展示论述」有关连性,都必须要进一步的研究了解。

---

【来自于非洲的努比亚长颈鹿标本,这是整个展场中,以标本来说制作的非常精致,是也很难得可以看到的长颈鹿标本】

大英自然史13.jpg

【长颈鹿的标本虽然只有颈部与头部,但是制作精细,尤其是眼球的部分,是我第一次那么近距离看到长颈鹿的眼球与睫毛】

大英自然史11.jpg

【亚历山大鸟翼蝶,来自巴布亚纽几内亚, 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濒临绝种牠们是由罗斯柴尔德(Walter Rothschild)于1907年所命名 

大英自然史12.jpg

---

【必看精选展品:受诅咒的紫水晶】

1857年,印度叛乱时期,派驻当地镇压的英国士兵,在混乱中抢夺了印度英德拉神庙内的紫水晶。

紫水晶辗转来到英国骑兵上校—菲里斯(W.Ferris)的手里,并将其带回英国。

回到英国后,菲里斯开始发生一连串诡谲多变的事情,失去了所有财产、权力,甚至染上怪病,恶运缠身。

菲里斯的儿子在继承紫水晶后,也遭遇了同样的恶运,菲里斯的朋友借去把玩几天,不久后,便自缢身亡。

这颗紫水晶,顿时成为灾祸的象征,人们纷纷议论这颗「受诅咒的」紫水晶(The Cursed Amethyst ),相传拥有它的人将遭受恶运。

在1890年,这颗紫水晶流入名叫爱德华 · 赫伦-艾伦(Edward Heron-Allen)的手中,爱德华成为它的新主人也是最后一位持有者。

爱德华得到紫水晶后厄运缠身,连他的朋友也无法避免,爱德华一位从事歌唱的朋友,在观赏紫水晶后,失去声音,无法再唱歌。

爱德华开始相信这一颗紫水晶已受到诅咒,并将其扔进运河中,但他人仍将此宝石归还给爱德华。

但爱德华已无法承受这颗「受诅咒的」紫水晶,于是将它锁在七层严密的防护盒内。

并将这颗「受诅咒的」紫水晶捐给英国自然史博物馆,并附上一封爱德华的警告信。

表示这是一颗「受到三重诅咒,且沾染了历任持有者的鲜血与不光彩的历史」的宝石。

---

【因为展场光线的关系,所以拍摄起来的反光比较严重,实际在观赏的时候可以看到装饰的细节部分】

大英自然史14.jpg

【受诅咒的紫水晶,是一个长宽3.5 x 2.5cm的多面体椭圆形,带有两个缀饰,一个是T型银饰,另一个是两个石英石装饰】

大英自然史17.jpg

【紫水晶的最后持有者爱德华 · 赫伦-艾伦(Edward Heron-Allen

image.jpg

【巨型三叶虫化石与达德利蝗虫胸针(布氏隐头虫)

大英自然史15.jpg

达德利蝗虫属于三叶虫科,化石最初是在英国的达德利(Dudley)被发现,也被称为「达德利蝗虫」,19世纪中叶,常被拿来作为装饰品使用 

大英自然史16.jpg

---

【巨型三叶虫化石】

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完整,而且是一大群聚在一起的三叶虫化石,大部分的三叶虫化石都是单只出现。

而且这只化石,在色泽与形状上都保存得非常完整。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大群的三叶虫化石?

科学家研究认为,应该是这些三叶虫在大规模交配过程中集体窒息死亡,而形成如此庞大的化石群。

这样集体交配的方式,目前可以在三叶虫的亲戚「鲎」(音"后")身上发现。

「鲎」会在每年固定的季节,成群结队的从海里爬到浅滩上进行集体交配,同时母鲎会将卵产在沙滩中。

---

【巨型三叶虫化石,年代为寒武纪晚期,大约4.87亿年。由于展场光线不利拍摄,图片来源为:奇摩官方新闻

c4ffcd934c6c151d82f894079a6bb8a6.jpg

---

必看精选展品:重爪龙爪化石 & 鱿鱼化石】

业余化石猎人威廉沃克 (William Walker) ,于1983年,在英格兰南部的采石场,发现了这个巨大的恐龙爪。

随后,他进一步掘挖出更多的恐龙骨头,大约有70%的完整骨骼。

1986年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艾伦·查理格(Alan J. Charig)及安杰拉·米尔纳(Angela C. Milner),对骨骼进行研究。

科学家将它命名为 Baryonyx walkeri , Baryonyx 意为「沉重的爪」。

专家推测,这只恐龙用它的爪子钓鱼和撕裂开放的尸体,重爪龙是目前被认为唯一吃鱼的恐龙,也是英国发现最完整的食肉恐龙化石之一。

---

 恐龙骨骼和海贝壳是博物馆藏品中最常见的化石,但是柔软的鱿鱼状动物化石,是非常罕见的发现。

当这只鱿鱼死亡时,它落到了海底,它不是被食腐动物吃掉,而是迅速被埋再软泥中。

沈海中少量的氧气有助于减少腐烂,最终,它的软质部分被矿物质磷酸钙取代。

这只鱿鱼,以精致的化石形式保存了它的身体,触手和微小的黑色小钩。

---

【重爪龙的龙爪化石展示,前方为鱿鱼化石】

大英自然史20.jpg

【一旁有展示说明,包括当时挖掘场地的照片、重爪龙的模型图,以及发现者威廉沃克的照片】

大英自然史21.jpg

---

【布拉希卡玻璃章鱼】

这个详细的玻璃模型非常复杂,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模型制造商布拉希卡父子(Leopold &Rudolf Blaschka)为自然历史博物馆制作的。

模型除了外观制作精美之外,也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

因为真实的标本在保存在酒精中时会失去颜色,但是通过精准纪录活章鱼外观的模型,使科学家能够研究该物种的颜色。

---

【章鱼模型制作的唯妙唯肖,针对这件展品我认真看了很久】

大英自然史18.jpg

---

【早期的鱼(真掌鳍鱼化石)】

自然科学家布段的在探问,第一批有骨干的生物是如何进化从海洋进化到陆地的?

第一展区展示著罕见的化石鱼 ,它只有头部,以及其中一个鳍、部分骨骼保存 。

这个石化鱼的化石,有助于自然科学家找到海洋生物演化到陆地的关键答案。

此物种与第一批陆生动物有许多共同特征,它的「叶鳍」(肉质的鳍与特殊的骨头排列),最终演变成手臂和腿,从海洋生活进入到陆地生活。

---

【早期的鱼,化石,泥盆纪,大约3.7亿年前】

大英自然史19.jpg

---

【龙胆石斑】

这件展品,是一百多年前在印度洋发现的龙胆石斑。

当时的印度洋非常干净,龙胆石斑是珊瑚礁生态中体型最大的硬骨鱼,身长最大可以长到3公尺,以小型鱼类为食。

如今,因为人为过度捕捞,野生的龙胆石斑数量已经非常少,以养殖居多,但是也很难可以生长到像这件展品那么大。

---

【此区展示的展柜反光比较严重,要近距离才能仔细的看到龙胆石斑的样貌】

大英自然史22.jpg

 

---

【第一区 - 打造大自然藏宝屋 】

以珍贵展品叙述与自然史博物馆历史密切相关的两位学者的故事:

汉斯.斯隆爵士 (Sir Hans Sloane)庞大的私人收藏,在他1753年过世后,成为大英博物馆的创馆藏品。

日渐增加的自然史收藏很快便超出大英博物馆的负荷。

当时负责监管此类馆藏,知名古生物学家理查.欧文爵士 (Sir Richard Owen)积极奔走,打造一座专门的自然史博物馆。

1881年,自然史博物馆正式落成启用,开放供大众参观。

(此段文字来自官网内容简介)

---

第二展区是圆弧式的展场空间,主要围绕著汉斯.斯隆爵士 (Sir Hans Sloane)的搜藏。

以及理查.欧文爵士 (Sir Richard Owen)建立自然史博物馆的过程。

---

【汉斯.斯隆爵士 (Sir Hans Sloane)的肖像画】

大英自然史26.jpg

---

【必看精选展品:蓝宝石头巾钮扣( Sapphire turban button )】

这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展品,是一件美丽的珠宝,推测它原本是装饰在穆斯林帽子上的装饰品。

金色底座中的蓝宝石切割精妙,汉斯.斯隆爵士称其为「最好的深色」。

这是他收藏的最好的宝石之一 ,蓝宝石为 31.5克拉,底座装饰著祖母绿和红宝石。

---

被列为语音导览的项目,有很多种的考量,除了藏品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研究领域的独特性之外,大众性是其中一个考量。

这件展品很吸睛,自然会被列为语音导览的项目,只可惜也是因为展示柜摆放方式与位置,让它的展示没有那么亮眼。

---

【这个美丽的搜藏让我驻足良久,第一个原因是我本来就喜欢宝石类的展品,第二个原因是蓝宝石的颜色真的很美】

大英自然史27.jpg

【龟壳化石(斯隆陆龟),这是斯隆的搜藏之一,来自于土耳其,在1889年时被学者认定是新物种,取名为斯隆陆龟】

大英自然史28.jpg

【玛瑙碗,在斯隆爵士的搜藏,有许多精致的饰品,像这只玛瑙碗就是其中之一,大约只有成年男子三分之一的手掌大】

大英自然史29.jpg

【隆斯爵士的植物搜藏:阿魏、芸台】

大英自然史30.jpg

【隆斯爵士的植物搜藏:马眼豆。隆斯爵士是一位医生,因此他常托人从海外带回药用植物,此搜藏就是委托人从日本带回】

大英自然史31.jpg

【隆斯爵士的植物搜藏:石松的松果】

大英自然史32.jpg

【巨型水牛角标本,是病患赠送给隆斯爵士的,用来抵销诊疗费,是现今存有最大的水牛角,将近有200公分】

大英自然史33.jpg

【因为水牛角实在式巨大到非常惊人,我很认真研究标签上的文字,年代为1929年,是世界纪录保持最长的水牛角】

大英自然史34.jpg

【乔治三世的红银矿石、浓红矿石、方解石】

大英自然史35.jpg

---

【天堂鸟命名的由来】

展场中展示的大天堂鸟与红羽天堂鸟的标本,都来自于新几内亚。

天堂鸟的命名有一段有趣故事,当这种前所未见的鸟皮首先来到欧洲时,华丽的羽毛立刻吸引贵族目光。

科学家研究这些鸟皮时,发现一个难题,这种鸟居然没有脚?

于是,植物学家卡尔琳娜(Carl Linnaeus)将他们命名为天堂鸟(Paradisaea apoda)。

意思是天堂里没有脚,并假设这些生物使用它们的异国羽毛从天堂漂浮下来。

事实上,新几内亚的原住民已经将鸟类的脚移除,他们准备这些鸟皮用于贸易。

---

【大天堂鸟】

大英自然史36.jpg

【红羽天堂鸟】

大英自然史37.jpg

---

必看精选展品:象鼻虫戒指 Weevil ring

展柜里的小虫吸引了我的注意,本来还以为有某种形式的标本展示,定睛一看发现是枚戒指。

戒指的中心是一种罕见的鲜艳象鼻虫,仅在西印度群岛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上发现。

象鼻虫的周围有拉丁文来,是来自诗人维吉尔的诗句, admiranda tibi levium spectacula rerum

中文意思是说:「待我细述点滴琐碎,赢得你的满心钦佩」。 

在十八世纪,时尚社会的贵族们对于的植物和动物的装饰非常狂热,许多人购买了像这样的宝石般的小饰品。

到现在看来,这也是非常时尚的饰品啊!

---

【这件展品的展柜有点高,号称160的我看的都有点辛苦,如果旁边有摆放大镜,便于欣赏细节的话,应该会更加不错】

大英自然史41.jpg

---

【个人推荐展品:《博物志》(又称《自然史》)

这本《博物志》是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最古老的图书馆藏书。

该文本于公元77年由罗马自然哲学家老普林尼 (Pliny the Elder) 开始编写,本书涵盖自然历史的所有领域,作品分为37本,分为十册。

涵盖了当时的所有自然历史知识以及数学,文学和艺术,也成为后来百科全书的原型。

自然历史博物馆搜藏的《博物志》,是于1469年在威尼斯出版的第一版,当时印刷机才出现发明大约30年。

作为一个历史系加上博物馆研究者,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非常的激动,几乎是要贴在玻璃上看这本书。

但是展柜依然很高,一般展示书籍文本的时候,都会放在可以俯身观看的展柜里。

无论如何,请不要错过这本现存最古老的《博物志》出版品。

---

【当时印刷技术没有现在进步,印刷的书籍才是真正的限量,于1469年在威尼斯出版的《博物志》,首刷只有100本】

大英自然史43.jpg

---

【个人强力推荐必看展品:蜂鸟箱 (Hummingbird case)

这件展品是我在这次展览中,最喜欢的一件展品,但是可惜展示的方式是另外在用玻璃帷幕,等于隔了两层玻璃。

加上摆放的位置,让人在观赏时有一定的距离,以至于容易错过它。

为什么我要推荐这件展品?因为它不仅仅是标本珍贵之外,它同时呈现出19世纪「物件展示与观看的方式」。

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在伦敦举办了万国工业博览会,是全世界的第一场万国博览会。

万国博览会所代表的,是属于国家的权力论述,英国借此要呈现国力与与其超前的工业发展。

这件南美蜂鸟箱,由鸟类专家约翰 · 古尔德( John Gould)制作,于万国博览会实在伦敦动物园展出。

来自异国的鸟类标本,让当时的民众感到好奇,因此吸引了游客的注意力,造成轰动。

因为它非常受欢迎,1881年自然历史博物馆正式开放营运时,蜂鸟箱也是主要的展品之一。
---

在蜂鸟箱中一共有七种不同种类的蜂鸟,古尔德在制作蜂鸟箱的时候,安排这些蜂鸟的位置,并非随机或是以美学的概念。

而是以一种,古尔德的物种分类方式安排,以他对于自然主义的理解来进行安排展示。

包括巢的放置,以及环境的安排,还有蜂鸟戏剧性的姿态,另外,玻璃体的八角形结构便于从各个角度观看。

是一件相当值得研究的搜藏品。

---

【蜂鸟箱内的标本曾经过修复,颜色也不如原本刚被制作出来的鲜艳,但是依旧可以看出过往的风华】

大英自然史39.jpg

---

必看精选展品:猫木乃伊

早期猫木乃伊,推测是献给埃及猫女神芭丝特的贡品,距今已超过2000年历史,由英国埃及学者在1900-1907年间于埃及挖掘到。

猫在古埃及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驯养的动物,一直保护著老鼠和蛇,到强大的埃及国王和神的象征性代表。

埃及人常常为了供养神,将猫咪制作成木乃伊,并将它们埋在精心制作的棺材里。

---

【在古埃及,猫是很重要的动物,而猫咪木乃伊也会出现于贵族的坟墓中】

大英自然史42.jpg

---

【博物馆屋顶的陶狮 (Terracotta lion )】

这件陶狮展品原本装饰于自然史博物馆的屋顶的矮钟, 一直到1980年代才被新的父制品取代。

---

【陶狮的正面,以美感造型而言,我不得不给它满分】

大英自然史25.jpg

【陶狮的侧面,造型充满自然力量的美感,是一件很好的艺术品】

大英自然史24.jpg

---

【第二区- 智慧的宝藏】

收藏之外,自然史博物馆的科学家们致力于了解世界,过去的300年间,许多学者为后世确立了自然学科的基础研究方法及方向。

包括创立生物命名法的卡尔.林奈 (Carl Linnaeus)、命名”恐龙”的理查.欧文。

创造出第一份英国地质图,并发现地质间藏有不同化石的威廉.史密斯 (William Smith)。

女性化石收藏家玛丽.安宁  (Mary Anning)、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等。

他们的故事和收藏品都在本区展示。其中更有达尔文进化论的亲笔手稿,和启发他物竞天择理论的鸟类标本等第一手研究资料。

(此段文字来自官网内容简介)

---

必看精选展品:克利福德的植物标本集之一

乔治 · 克利福德是一位荷兰的富商,总共搜集了3000个植物压制标本,他的植物标本吸引了其搭的之物搜藏同好,包括卡尔 · 林奈。

卡尔 · 林奈在研究这些搜藏品的过程中,或的新命名系统的灵感。

1753年,林奈发表《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提出双名法,以拉丁文来为生物命名。

其中第一个名字是属的名字,第二个是种的名字。

属名为名词,种名为形容词,形容些物种的特性,或可加上发现者的名字,以纪念这位发现者,也有负责的意思。

林奈用这种方法帮植物命名,后来他也用同样的方法为动物命名,此种命名法也一直延用至今。

正是这件狮尾花标本,启发林奈创造出全新的命名系统,而林奈的分类学也影响现在的博物馆展示方式。

---

【狮尾花标本】

大英自然史45.jpg

---

必看精选展品:恐鸟骨骼

1839年,John W. Harris,一个对自然史有兴趣的亚麻商人,获得一块毛利人送给他的骨头。

他觉得这个骨头十分不寻常,他把这个约15公分的骨头,拿给他的外科医生叔叔看。

于是,这块骨头又被送到伦敦,交到理察 · 欧文手上,当时,他正在伦敦皇家外科医生协会里的博物馆工作。

欧文研究这块骨头碎片4年,最后,他认为这是一种大型动物的股骨,不过这块骨头不合常理的轻,而且有许多有蜂巢似的小洞。

欧文向骨骼学界和世界宣布,这是一种像鸵鸟的巨型鸟类骨头,而且已经绝种,并将其命名为 Dinornis。

但是,他的推论一度被嘲笑,并且被认为是无稽之谈。

一直到他发表恐鸟研究的四年后,在纽西兰发现了恐鸟的化石,才向世界证明欧文的研究并没有错误。

---

恐鸟是一种完全没有翅膀的鸟,运动主要靠强而有力的大腿,有一条很长的脖子,就好像鸟雀中的长颈鹿。

不过一般情况下,它们都是将脖子呈水平横向行走,只是不时把脖子向上伸直望。

每种恐鸟无论是体型上亦或嘴巴的形状上都各有不同,这是因为它要适应森林里面的生活。

---

【展场内的展版,有欧文与恐鸟骨骼的合照,以及他绘制的恐鸟想像复原图】

大英自然史48.jpg

【这只恐鸟骨骼的高度大约170~180左右,应该不遂是最大型的恐鸟】

大英自然史47.jpg

【觉得恐鸟的骨骼排列好美】

大英自然史46.jpg

---

【个人推荐展品:手釜

虽然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对于人类历史与考古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1859年,这件手釜出土于法国的砾石坑,周围还有一只猛玛象的骨骸,以及一种已经在数千年前就绝种的犀牛化石。

考古学家约翰·埃文斯(John Evans)和地质学家约瑟夫·普雷斯维奇(Joseph Prestwich)共同研究这件手釜,证明人类存在的年代比想像更久。

---

【可以看到上方为握把的部分,而下方则为可以切割的部分】

大英自然史51.jpg

---

【查尔斯 · 莱尔爵士的贝壳化石搜藏

这个贝壳化石保存的非常完整,为什么你会在火山的上坡找到化石软体动物?

莱尔认为,这是因为火山活动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地质时期。

在马德拉岛上,火山活动导致软体动物栖息的水下珊瑚礁升起,逐渐将化石软体动物带到水面。

---

大英自然史52.jpg

---

【个人推荐展品:关于达尔文的标本与手稿

---

大英自然史53.jpg

---

必看精选展品:达尔文的鸟类标本

---

大英自然史54.jpg

---

【 象龟(亚达伯拉象龟) 】

---

大英自然史55.jpg

【艳宝一直要戴我的借的语音导览机,因为输入编号会有展品图显示,小家伙就一直盯著看,跟她说要拿远一点看,都不听肯我的话】

大英自然史50.jpg

---

【亨利 · 霍尔特 · 贝兹的昆虫笔记本

自然主义者亨利 · 霍尔特 · 贝兹,于1848年与阿尔弗雷德 · 拉塞尔 · 华莱士一起前往亚马逊。

在五年的史诗般的探险中,贝茨对亚马逊河谷的昆虫进行了细致的记录,他的蝴蝶研究使他撰写了第一份关于动物模仿的科学报告。

这本昆虫笔记成为他在1863年出版的畅销书《亚马逊河上的自然主义者》提供了基础。

---

大英自然史56.jpg

---

【阿尔佛雷德·罗素·华莱士的甲虫搜藏

---

大英自然史57.jpg

---

【红毛猩猩标本

大英自然史58.jpg

【边用手指边大喊著「猩猩」,在展场中,她已经可以认出很多动物】

大英自然史49.jpg

---

【第三区- 探索的宝藏】

18-19世纪的探险家在旅行途中看见惊人的自然界奇观,冒著生命危险收集证据,证明地球生命的丰富多样性。

本区展出英国皇家海军奋进号(1768–1771)、挑战者号(1872-1875)。

罗伯.史考特 (Robert Falcon Scott)的发现号(1901)与新大陆号(1910) 等4次探险之旅的收获,细数探险家们为知识冒险的精采故事。

(此段文字来自官网内容简介)

---

必看精选展品:挑战者号影像纪录

---

大英自然史59.jpg

---

大英自然史61.jpg

---

【约瑟夫 · 班克斯爵士的贝壳搜藏】

这些贝壳曾经散布在巴西,塔希提岛,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海滩上。

是奋进号远征期间(1768-1771),由班克斯收集的贝壳的一部分。

班克斯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并被任命为乔治三世国王邱园皇家植物园的顾问,派遣世界各地的植物学家为他收集植物。

---

大英自然史60.jpg

---

【挑战者探险队收集的沉积物样本】

在海洋航行中每隔两三天,挑战者号就会停下来从海底收集沉积物,这些沉积物样本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底。

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的分析后,表示这些沉积物中,有许多是由数十亿个被称为「有孔虫」的化石单细胞生物的极小壳组成。

---

大英自然史62.jpg

---

【个人推荐展品:挑战者号的玻片箱

在挑战者出航的年代,很多专家都主张生物无法在海底超过550公尺的地方生存。

于是,挑战者号上的随行科学家对此进行试验,并进行详细的观察。

他们在旅途中,纪录洋流、水温、以及海床的深度,采集了样本与标本,包括这件展品中的微生物化石。

同时,证明在海底超过8公里的地方,仍有生物存活。

这个玻片箱制作的非常精美,有完整的排列与标示。

---

大英自然史63.jpg

---

【 皇帝企鹅幼鸟的毛皮 】

这只皇帝企鹅幼鸟,是有史以来研究过的三只皇帝企鹅幼鸟中的一只。

这只幼鸟是1902年由罗伯特 · 法尔肯 · 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在参加探索探险队时收集的。

皇帝企鹅幼鸟的发育阶段证明了,皇帝企鹅在黑暗和寒冷的南极冬季产蛋。

---

【这些棍棒式标本被称做假剥制标本,或学术标本,制作仅作基本的支撑和填塞,以利研究者进行鉴定、比对,同时也利于收纳保存】

大英自然史64.jpg

【相关的研究人员腻称这样子的标本为「冰棒」或是「冰棍」,没错!我们看到的是企鹅冰棒!

大英自然史65.jpg

【这个角度感觉睡得很安详,不知为何有种莫名的疗愈感】

大英自然史66.jpg

---

【植物化石(舌羊齿属)】

这种植物曾经生长在南半球的陆地上,这种化石植物的存在证明了版块移动或漂移的观点。

与斯科特团队(Scott’s team)所收集的南极标本不同,这个南非标本的化石残骸,清楚地显示了该属典型的舌形叶。

---

大英自然史67.jpg

---

【南方鹤鸵】

鹤鸵(学名Casuarius),又称为食火鸡,是居住于新几内亚及东北澳洲大型不能飞的鸟类,统合在鹤鸵属。

在一些附近的岛屿上亦有少量的鹤鸵,但究竟是因自然而生或是从新畿内亚贸易而得就不能而知。

它们以果实为食物,尤其是落下的果实或生在低树枝的果实。

它们也会吃真菌,蜗牛,昆虫,青蛙,蛇及其他细小的动物。

---

大英自然史68.jpg

 

大英自然史71.jpg

 

大英自然史69.jpg

 

大英自然史70.jpg

---

【白色奇异鸟与棕色奇异鸟

奇异鸟通常为棕色,但是这里出现了一只白色的奇异鸟。

它的羽毛随著时间的推移而失去颜色,这是遗传色差的一个例子。

沃尔特·罗斯柴尔德(Walter Rothschild)对这种异常遗传很感兴趣,因此搜藏。

---

奇异鸟(猕猴桃),又译为鹬鸵,几维鸟,奇威鸟,泛指几维科(Apterygidae)下的鸟,几维属(Apteryx)是几维科唯一的属。

是纽西兰的特产,也是纽西兰的国鸟及象征,「奇异鸟」因其尖锐的叫声「keee-WEEE」而得名,且蛋是由雄鸟孵出。

在古老的纽西兰的南北两岛上,因为没有走兽和蛇,鸟类不必逃避,地面上的食物丰富,飞翔能力逐渐退化。

这里分布著很多本地特有的鸟类,而且,不少是无翼鸟,因此,纽西兰有无翼鸟故乡的称号。

但大多无翼鸟在近几百年人类登陆后灭绝了,仅恐鸟就有15种灭绝。鹬鸵是唯一幸存下来的无翼鸟。

---

大英自然史72.jpg

---

【第四区- 无所不在的生命宝藏】

最深的海洋到最高的山峰,天寒地冻的极地到炎热的沙漠,都有生物能茁壮成长。

生物的丰富多样性,才是我们赖以维生的地球给我们的,真正无价的宝藏。

本区将展出丰富多变的昆虫,已灭绝的剑齿虎,渡渡鸟,及濒危的老虎等生物标本。

随著时间及生存环境的不断变迁,物种也一直在变化著。

台北展出特别加入台中科博馆藏的台湾濒危蝴蝶,及台博馆的云豹标本。

曾经的蝴蝶王国发生了甚么事? 云豹是甚么样子? 属于台湾的自然宝藏,必须由当下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人来守护。

(此段文字来自官网内容简介)

---

【巨鹿头骨和鹿角】

这些鹿角优雅而富丽堂皇,属于有史以来最大的鹿。

它的名字是巨鹿(Megaloceros giganteus),它可以长到两米高的肩膀。

但是,因为上一个冰河时代结束时,气候变化使其面临生存压力,并在8000年前灭绝。

尽管如此,当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最近提取残留的DNA时研究时,它表明巨鹿仍和现代小鹿有亲戚关系。

---

大英自然史73.jpg

 

大英自然史82.jpg

---

必看精选展品:昆虫采集工具组

昆虫采集工具,包括一个用于吸吮小昆虫,玻璃杀戮罐,针盒和镊子的玻璃炊具。

这些设备由昆虫学历史学家Michael Chalmers-Hunt(1920-2004)组装并送到自然历史博物馆,对许多喜欢收藏的昆虫爱好者来说很熟悉。

---

大英自然史74.jpg

---

必看精选展品:剑齿虎骨骼

---

大英自然史75.jpg

 

大英自然史76.jpg

---

必看精选展品:巨型地懒毛皮

通常情况下,已经存在超过13000年的动物皮会腐烂 ,但是这些巨大的地面树懒皮却没有。

这件搜藏是在在智利的一个洞穴中发现,干燥的环境让毛皮保存得非常好。

以至于在1895年发现它的科学家,认为它应该是仍然存在世上的物种所有。

几年后,研究发现它的第二层皮肤来自一种灭绝物种,才认定它的年代与物种。

它的皮上有小骨块,可能是为了防止掠食者。

---

大英自然史77.jpg

---

【老虎标本& 袋狼标本

---

大英自然史78.jpg

---

大英自然史79.jpg

---

必看精选展品:渡渡鸟模型

渡渡鸟(学名:Raphus cucullatus)又称模西斯愚称称 的模内西斯岛上,是一种不会飞的鸟。

罗德里格斯渡渡鸟是本属的姐妹群,亦已灭绝。

现在,与本属亲缘关系最近的现生种为蓑鸠(Caloenas nicobarica)曾经错误地认为白色的渡渡鸟存在于留尼旺岛上。

这种鸟在1505年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减少。

约在1660年代前后,彻底绝灭。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记录下来,因人类活动而绝种的生物,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

---

渡渡鸟会灭绝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外来物种与栖地破坏之外,还有他本身的个性。

渡渡鸟的个性温和又好奇心重,会主动接触没有看过的外来物种,对人类也很友善,所以被人类大量捕杀。

我每次看到渡渡鸟相关的资料或是标本,就想到他呆呆的接触人类,然后人类抓住他杀掉的瞬间。

我真的很认同现任科博馆馆长说的话:「人类只是地球的癣疥之疾,地球抓个痒,人类就可以灭亡」。

对于保护物种与地球这件事情,我们做的不够多,甚至保护少破坏多。

---

大英自然史80.jpg

 

大英自然史81.jpg

---

【个人推荐展品:渡渡鸟腿骨&头部与脚部的铸造模型

---

大英自然史83.jpg

---

必看精选展品:澎湖原人下颔骨

---

大英自然史84.jpg

---

必看精选展品:台湾云豹标本

---

大英自然史85.jpg

 

大英自然史86.jpg

 

大英自然史87.jpg

---

必看精选展品:台湾蝴蝶标本

---

大英自然史88.jpg

---

【第五区- 现代世界的博物馆】

每一个世代都会出现新的想法与技术,让旧有馆藏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其意义。

例如持续研究自然史博物馆保存的海洋标本与物品,能加深我们对海洋的理解。

建立我们对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我们对太空知识的潜力。

此区展示以矿物为主,难得一见的结晶金块,成分几乎与漫画中能让超人失去超能力的氪星石一样。

证明火星曾存有水的火星陨石等,带领观众走向自然科学研究没有极限的各种可能。

(此段文字来自官网内容简介)

---

【个人推荐展品:火星矿石

---

大英自然史89.jpg

---

【卖店中的展览相关商品】

---

大英自然史90.jpg

大英自然史95.jpg

大英自然史92.jpg

大英自然史93.jpg

 

---

【大英自然史博物馆展-TREASURES OF THE NATURAL WORLD 展览资讯】

展期:2018.7.4~2018.9.19

时间:周一至周日10:00~ 18:00(每日闭展前30分钟,17:30停止卖票、入场)

地点:国立中正纪念堂2、3展厅(台北市中正区中山南路21号)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的分享,请给我一点鼓励,来粉丝团按个赞吧!会有最新的美食旅游生活资讯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