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吳柏泓

1989年生於臺灣,現為自由影像工作者。創作範疇涵蓋紀錄片、紀實攝影。先前曾任壹電視攝影及剪接,也曾隨藝術家姚瑞中進行臺灣閒置公共設施-海市蜃樓計畫的攝影及撰文。2013年,獨立製作紀錄短片《地下制噪》並擔任攝影一職。2014紀錄短片《土地英雄》獲得2015年馬來西亞亞洲金龍獎最佳影片。2015年開始拍攝第一部紀錄長片《救命人》,該片入圍2015 CNEX年度主題徵案、新北市紀錄片提案以及第七屆CCDF國際華人提案大會。

導演的話

這部《救命人》不是一部記錄醫療協助的紀錄片,而是關注協助者與被協助者的心理狀態。即使我在籌劃拍攝這部片的過程當中,我也有一陣子用「醫療協助」這樣的邏輯來看待我的被攝者,但我發現當自己開始走進故事裡頭的時候,醫療協助往往只是一個很表象的現實,然而最殘酷的就是,當要進行這樣長期的醫療協助,面臨的現實往往才是無法直視的,像是醫病關係的問題、醫療資源分配的問題、藏區居民的宗教觀,無時不刻地依附在這群被治療者與治療者之間。

我開始從楊重源與塔須村之間看到更多醫療以外的事情。在塔須村,有一套楊重源認為最佳的治療方式,他認為這是最適合當地人的醫療方法,儘管在現今科學的立場並不適宜,也因此有很多專業背景的醫療人員無法接受這樣的方式(某個程度有點像藥物加持的感覺)。我並非醫療專業人員,但我也有相同的疑問,究竟協助的準則是什麼?

影片介紹

這裡能夠得到被長期醫療的機會,因此他每年都會回來塔須村一個 ,替這裡的村民無償治療他們的病痛。 在塔須看診的時候,楊重源把自己當成一位十足的塔須人,對村民來說他他不僅是一 位醫師。而他自己如何是看待自己,臺灣人還是塔須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