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记者李侑珊】

民进党政府上台后,为巩固其台独立场,大动作透过12年国教施行教改,第一阶段先是在去年调降高中国文的古文课量,紧接在后的第二阶段,则是将重点放在历史课纲,当中最引发争议的部分,除了将中国史放在东亚史脉络,台湾史课量也即将增加,为了实践去中国化的终极目的,当教育改革再度因此走进意识形态之争,深受其害的、被绑架的依旧是广大莘莘学子。

教育本身就是立场的表达,当教育现场与教科书走向一纲多本的趋势时,代表孩子能透过多元学习,接触到不同的价值与知识,而施行教改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意识型态能够松绑,让教育不再成为政治恶斗的场域。

文白之争早有定论

政党轮替以后,可以看到民进党政府为稳固与经营其政治市场,透过教育的力量,极力加大、加深并巩固其台独立场,从去年夏秋之际,在两岸社会引发关注的「文白之争」,到此时的国高中历史课纲,政府及教育部对于处理文史课纲的争议,似乎早有定论,大方向即为增加台湾主体性。

面对教改,当政府的眼光只放在政治操作与计算,以及巩固台独立场的同时,相信不可能没有相关学者专家不明白,中国、台湾、东亚的历史脉络,都是大议题,最忌讳把特定的意识形态灌输其中,并偏好某种说法或论述,不只撕裂族群、伤害社会,深受其害的、被绑架的依旧是广大学子。

对中国史地无知

为了确保教育意识形态有利于自己,民进党政府对于学术及教育现场的干涉,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如今为了实现其台独意志,甚至有意在12年国教推动中,追求去中国化,阻断台生接触中国史地的机会。如此也能想像,为何会有台湾大学生参加两岸交流活动,初抵「天府之国」成都时说:「本以为这里是黄沙滚滚的一片!」显露对中国地理一无所知,这大概就是蔡政府追求的教改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