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李紀珍 張雪梅/文國家開放創新體系,融合了國家創新體系和開放式創新兩大理論和概念,是國家創新體系理論在全球化時代的演化,是新時代對國家創新體系的完善。

  國家開放創新體系可以認爲是一國以自身基本國情和創新現狀爲基礎,將邊界內的各創新主體及其交互作用,以及它們與國家邊界外的其他創新主體互動鏈接,通過充分整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強化創新子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協同,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生態,以提升國家整體創新能力爲最終目的的互動與學習系統。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深刻地闡述了改革、開放和創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現代化建設的深遠影響。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由改革促開放逐漸轉向以開放促改革的新時代,開放創新正成爲新時代的關鍵詞,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就必然要求構建適應新時代的國家開放創新體系。

  把握新機遇

  新時代,創新成爲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和最大紅利,這爲國家開放創新體系建設提供動力源泉。

  中國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是向改革要紅利,這種改革紅利實際上是由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自身產生的巨大低端市場需求創造的人口紅利,這種規模效應的人口紅利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這些最基本需求,很少地依靠創新就可以實現,沒有也不可能具有長期的全球競爭力。

  隨着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開放的衝擊和高質量發展將大大壓縮人口紅利空間,促進改革紅利向創新紅利轉變,催生新一輪社會財富轉移和形成。開放爲創新鋪路,機制爲創新服務,向創新要紅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大發展、大繁榮的創新時代。

  在新時代,國家開放創新體系中的所有創新主體只需要做的就是主動創新、專注創新、大膽創新、服務創新,推動創新成爲時髦、時尚,引領社會文化潮流。

  機遇二:新時代,開放創新成爲社會發展新常態,這爲國家開放創新體系建設掃清觀念障礙、提供可靠保障。

  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的上半篇是改革創新,下半篇則是開放創新。開放創新作爲社會發展新常態,主要表現在:

  一是國家頂層設計上開放創新的宏觀政策,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十八屆五中全會、十九大報告等。

  二是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推動開放創新社會風氣的形成,將開放創新理念深入人心。

  三是國內區域不斷開放,區域協同創新升級爲國家創新發展戰略,例如,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四是經過實施多年的人才引進計劃,大批海外(歸國)專家已經成爲國家創新系統中的重要創新主體力量,作爲開放創新的受益者,他們對開放創新理念的推崇影響了更多的創新主體。

  五是最具創新活力的年齡人羣正逐漸由“80後”、“90後”這些接受過開放式教育的人羣構成,開放創新對他們來說並不新鮮。開放創新成爲社會發展新常態,有力地保障了國家開放創新的常態化建設。

  克服新挑戰

  挑戰一:創新全球化的不確定性

  國家開放創新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將邊界內的各創新主體與國家邊界外的其他創新主體互動鏈接,充分整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以提升國家整體創新能力。然而近年來,逆全球化現象、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和強權政治涌現這些因素的出現導致了創新全球化的不確定性。

  創新全球化的不確定性阻礙了全球創新進程和創新資源的重新分配組合,比如人才流動、技術轉移和知識擴散,直接影響了國家開放創新體系的順暢建設。需要重新規劃開放的程度、深度和廣度,重新解決向誰開放、怎麼開放、以及如何合作的系統問題,以系統開放的高質量規劃促進創新的高質量發展。

  挑戰二:國家創新系統失靈風險

  風雲變幻的國際創新環境和不斷開放的創新體系都會引發國家創新系統失靈的風險。

  一是傳統的“以市場換技術”的創新戰略空間不斷縮小,企業通過併購獲取技術、通過資助海外機構和大學獲取知識的手段逐漸遭到扼殺,甚至在有些領域的學術交流也受到阻攔。二是各創新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隔離這一頑疾長期得到沒有有效解決,產業應用和科學研究脫節,兩者的“貧富”差距在不斷增大。三是更多的創新被關注於短週期快項目,對長週期慢項目的創新關注和投入明顯不足,核心關鍵技術儲備匱乏。四是一些技術積累厚實的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始步入創新無人區,傳統和現代、科學和倫理之間的矛盾開始新的積累。

  挑戰三:扛起引領全球創新大旗

  隨着經濟實力的增長,國家對創新投入的不斷加大,近年來我國的創新能力和國際創新地位均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的國家創新指數在13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7,表明我國已經跨入世界科技創新型國家行列)。

  部分領域已由創新“追跑”提升到創新“並跑”和“領跑”的水平,一些前端技術領域的科學研究甚至將會超越美國,扛起引領全球創新大旗就成爲新的挑戰。因爲,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國創新模式和國家創新體系都很大程度上以美國爲學習模版,數十年來一直聚精會神地跟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創新軌跡前進,在此過程中就普遍形成了“美國的技術就是最好技術”、“美國的產品就是最好產品”、“美國權威教授的論文就是最好理論的觀念”。

  這種觀念一旦形成,就很少及時地挖掘我們自身在創新成功經驗、總結失敗教訓,逐漸喪失了創新領導力信心,對自身可能已經成爲部分領域的創新引領者這一事實明顯思想準備不足,更不用說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新文化了。

  健全新對策

  對策一:積極倡導構建全球創新共同體

  創新全球化的不確定性雖然帶來很大挑戰,卻爲國家開放創新體系建設化被動爲主動提供重要契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創新全球化也定是大勢所趨。

  在不確定的全球化時代,積極倡導構建全球創新共同體,通過創新協作手段可以爲解決一些全球危機問題提供新的方案。構建全球創新共同體是主動開放、主動作爲,攜手理念認同者共同打造要素開放、利益協同、資源共享的開放創新共同體。

  實現方式可以包括:將我國在探月、量子通信、納米科技等大科學項目工程的國際領先優勢轉化爲開放創新大平臺,主動吸納全球優秀人才參與項目活動;充分發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協同創新效應;有效利用“以技術換市場”和“以市場換技術”的雙向創新手段。

  對策二:切實抓好關鍵少數

  切實抓好國家開放創新體系中的關鍵少數是防控國家創新系統失靈的關鍵手段。

  一是花大力氣攻克核心技術的最後10%進程。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的匱乏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得過且過”的項目驗收評審風氣造成的。一些經過驗收的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實際上只實現了90%甚至更少的進程,而沒有完成的最後10%的進程卻隨着項目的結束很少過問。事實上正是這最後的10%進程決定了我國核心技術受到國家的大力投入卻久攻不下。因此,新時代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需要花大力氣重點專注每一項核心技術最後10%進程的攻堅克難,形成良好的研究風氣,不斷消除“掐脖子”技術,擁有更多的“殺手鐗”技術。

  二是集中精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低下是使基礎研究和產業應用“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以科創板註冊制新政爲契機,加強金融和科技的精準融合,集中精力抓住那些投入最多、產出最多的新興學科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又好又快地促進科技成果落地,同時通過更多實在的利益分配案例,倒逼科技成果產出質量,釋放萬千科技人才創造力。

  三是加強核心技術產品領域的海外多供應鏈渠道建設。供應鏈的多樣性是保障供應鏈安全、企業創新活動順暢的最直接方式。對於那些關係產業發展命脈、又必須通過海外渠道供應的核心技術產品,要確保有可供備用的供應商和渠道。

  對策三:樹立創新相對論的哲學思想

  扛起引領創新的大旗需要創新領導力信心,需要樹立和具備創新相對論的哲學思想。

  一是後發者的後發優勢有利於幫助實現跨越式追趕。先發引領者雖然具備定價控制的優勢和領導力,但先發者固有定向的思維模式卻極有可能會成爲其進一步創新發展的阻礙,而後發者無知無畏的後發優勢則有利於幫助它們實現創新的跨越式追趕,這樣的案例在信息產業比比皆是。

  二是重視科學和技術的協同效應。科學發明會促進技術進步,技術發展同樣會推動新的科學發現。傳統的研究被習慣認爲是從實驗室的基礎研究走向企業的產品製造應用,即從科學到技術的單向促進,而從企業的技術出發、擴散到科學的發展再進一步促進新技術進步的模式則很少受到關注。

  新時代的國家開放創新體系要特別重視來自一線企業開發形成的技術對實驗室科學的促進作用,推動從科學-技術的單向效應向技術-科學-新技術的螺旋式協同創新效應轉化,拓寬創新無人區的應用科學發展空間。

  三是發揮技術和市場對於創新的雙輪驅動效應。“以市場換技術”可以提升創新能力,同樣地,發達國家的創新軌跡表明“以技術換市場”同樣可以極大推動創新發展。技術的先進與否需要不斷的市場檢驗從而又得到不斷提升。

  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對於尚未成熟的領先技術也要敢於“走出去”、去開拓四面八方的市場空間,在競爭中不斷提升技術的可靠性和含金量,提高創新管理水平。

  (李紀珍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教授,張雪梅系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博士後。本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開放創新體系研究”(項目資助號:71573148)、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中文專利文獻分析:以納米科技爲例”(項目資助號:2016M601061)資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