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 Acts 17:22-31
保罗站在亚略巴古当中,说:「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我游行的时候,观看你们所敬拜的,遇见一座坛,上面写著『未识之神』。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
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 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 我们既是神所生的,就不当以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藉著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

使徒保罗撰写书信
(图)正在撰写书信的使徒保罗

大中华地区的原始崇拜 The Worship of Spirits in Greater China

殷商(Shang, BC 1600 – BC 1046)、周(Zhou, BC 1046 – BC 221)时期

中原地区:原始宗教开始为殷商、周时期的对「天」(Heaven)或「上帝」(God)崇拜和祖先(forefathers)崇拜。

到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宗教经历了显著的理性化演变,与社会文化知识的分化。诸子纷起,百家争鸣,其中尤以称为「显学」的儒(Confucianism)、道(Taoism)、墨(Mohist)三家,在文化史上都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殷商、周时期对天帝仅限于祭祀,并不表现皈依。祖先常在天帝的左右,监臨子孙。殷商时代对祖先的祭祀,是表示孝敬,报告人事,祈求福佑。中华民族对神明不容易产生皈依意識,宗教感淡薄,由于先民的生存环境及其独特的经济土壤使然,面对人生问题时。养成的基本态度总是自我肯定,从正面入手,把握生命,所关切的是如何调护生命,安顿生命,而不是企求救赎或解脱。

古中国最早发现的文字为殷商时期的甲骨文(Oracle Bones),推估年代约始于西元前1556年(BC)。 


人格神 Anthropomorphic God

中国先民以自耕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本,这种经济基础造成中国人比较实际的文化心态,对直接影响实际生活的生存环境都会产生崇拜心理。在中国人的心中,物物是神,处处有神,时时刻刻都有神靈在我们左右,中国先民是多神信仰的。所祭祀的自然神,除天地外,还有日月星辰、山神河伯、风雨雷电、社稷庶物等,天帝是人格神,他支配著自然界,也能祸福人類,是宇宙间最高的主宰。

总体說來,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在谈宗教信仰之前,应先了解中国人的三大崇拜。天地是人的生存环境,祖先是人的血缘紐带,君师是引导社会正向发展的人物。这三种崇拜对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影响深远。

所以,尽管早期中国为多神信仰,但也认定宇宙间有最高的主宰-人格神的天帝,支配著自然界,也能祸福人类,连其他的小神都受祂的统治。


台湾原住民早期信仰 The Early Belief of Taiwan Aborigines

台湾早期汉人无所不拜和对民间宗教的模糊信仰,以及台湾早期原住民的祖灵(ancestry ghost)、百步蛇(Hundred-pace Snake)、图腾(totemism)、或巫师所施巫术(witchcraft)的信仰。逐渐的在文明的洗濯下,台湾由外来宗教的移入与民间宗教的深入有组织有系统的发展,使台湾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宗教国家。其中有许多文化与宗教分割不清的仪式行为或文物呈现,在政府刻意辅导下,更趋向文化倾斜;诸如车鼓阵、八家将等迎神会阵头,原为浓厚的宗教仪式色彩,逐渐成为地方性,甚至成为台湾本土性的文化,又如每年的妈祖绕境活动,也逐渐成为文化之嘉年华会(cultural carnival)。借此吸引观光客,而在活动中宗教仪式的意义己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原住民部分亦复如此,原住民的祖灵祭(ancestry ghost sacrifice)、丰年祭(plentiful harvest sacrifice)等原是原住民的信仰仪式,但在政府大力推行保护与推动原住民文化之政策下,祖灵祭、丰年祭已完全成为原住民的文化活动,甚至于为招俫外国观客,将原住民的各种祭典活动进行化厨窗化。它所代表的原有的信仰祭祀意义完全被抺除,当然也解除了大部分原住民身分的基督徒,面对各式庆典敬拜他神祗的尴尬局面。

佛教Buddhism

是古印度的悉达多·乔达摩Siddhārtha Gautama(又称「释迦牟尼」,BC 565-486)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BC 534)创立的一个宗教或学说,在世界上尤其是对于东亚和南亚地区有广泛的影响。至2010年统计,全世界约有4亿左右的佛教信众,人数仅次于基督教(含天主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

从印度孔雀王朝开始,佛教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南传佛教(又称为上座部佛教)经由锡兰传播到东南亚一带,主要影响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等地。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经喀什米尔到达新疆,早在公元1世纪(AD 1st Century)的东汉时佛教就传入中国,后又于西元7世纪中叶传入古朝鲜(Korea)、日本(Japan);北传佛教于西元8世纪正式传入印度北邻的西藏(Tibet);至此,北传佛教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藏传佛教这个教派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有极大的影响,后来又传入蒙古和中国东北等地区。到公元第六或第七世纪,藏传佛教在远东各地已奠定了根基。

对照同时期的历史:
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 BC 551 - BC 479)        
老子(Lao-tzu, BC 571 - ?)
中国军事家孙武(Sun Tzu, BC 535 - ?)
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 (Nabuchodonosor, BC 634- BC 562)
犹大王国灭亡(Kingdom of Judah was destoried, BC 586)

佛教传入中国 When China First Met Buddhism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Siddhārtha Gautama)在西元前六世纪到前五世纪创立于古印度,在东汉初年汉明帝时,张骞、班超通西域,架起中印交通的桥梁,经中亚、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内地,与汉文化交融后,形成汉传佛教,再传到东北亚的日本和朝鲜;另由中国内地传入西藏,与藏文化交融,形成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水路是通过南海路线经交州传入中国南方,再传到东南亚各国。

佛教初传入中国,先在朝廷和王公贵族家裡供奉,只当像神化了的黄帝、老子一样來崇拜,民间信仰的人不多。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流播,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缘际会。当时中国处于战亂之中,民间的疾苦需要向宗教寻求慰安,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婆罗门教 Brahmanism(又称「印度教」,Hinduism)

约公元前2000年随著阿利安人进入印度而兴起的,起源于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术。印度教不同教派教义的区别很大, 主要有三大主神。
1. 创造神梵天(Brahma),佛教称为大梵天王,他创造了世界万物,他的坐骑为孔雀,妻子是辩才天女,由于在宗教观点上他已经完成了创世的任务因此不广为印度教教徒崇敬,全国4000多座印度教寺庙只有一座是供奉他的。梵天信仰在印度虽未发挥,但在泰国影响力相当大,俗称「四面神」。 佛教也将梵天吸纳为护法神之一,在南传佛教的东南亚,尤其泰国,得到很大的发挥,华人称之为四面佛,据说有保佑人间富贵吉祥的功能,在东南亚有非常多信众。根据《往世书》的说法,梵天是自我诞生的,并没有母亲。一说在宇宙肇始之际,毗湿奴肚脐上的莲花产生了梵天。这也说明了梵天的名字又叫做Nabhija(意味「从肚脐生出来的」)。另一个传说则说梵天是从漂流在水上的一颗金卵中诞生的,因此梵天又叫做Hiranyagarbha(金卵之意)。最后,金卵的剩余部份则扩张成宇宙。由于他是在水中诞生的,因此他又被称为Kanja(意味「在水中诞生的」)。梵天是至高存在「梵」和阴性能量自性(Prakrti)或幻象(Maya)的儿子
2. 保护神毗湿奴(Vishnu),佛教称为遍入天,有众多化身,其中最著名的是黑天神克里希纳。他的坐骑为大鹏金翅鸟,妻子是吉祥天女,印度教徒有一派专门供奉他,全国有1000多座庙宇。
3. 破坏、再生和舞蹈神湿婆(Śiva),佛教称为大自在天,妻子为雪山神女,他在印度的影响最大,全国有3000多座庙宇供奉他或他的妻子,专门崇拜他妻子的为性力派。

地狱的说法

婆罗门教相信轮回,传说第一个人类和第一个死去的人名叫阎摩(Yama),由他掌管亡灵的国度,成为了中国的阎罗王,相当于希腊神话的冥王黑帝斯(Hades)许多起源于印度的宗教都吸收了婆罗门教的哲学和其他因素。

古中国原本没有关于阎罗王的观念,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罗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

汉语「阎罗王」是从梵语「阎魔罗阇」(梵文:यमराज,Yamaraja)音译的简称,本意是「捆绑」,具体意思是捆绑有罪的人,也译作「阎罗(王)」、「阎魔(罗王)」、「阎摩(罗王)」、「琰魔」等等。在古印度神话中,阎罗王是管理阴间的王,印度现存最古老的诗集《梨俱吠陀》中已经有关于阎罗王的传说。而阎罗王观念的形成可能要更早,来源也不止一个,实际上阎罗王在古印度有很多版本不同的传说。佛教创立后,沿用了阎罗王的观念,认为阎罗王是管理地狱的王。关于阎罗王的信仰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统相互影响,演变出具有汉化色彩的「十殿阎罗王」传说。

道教Taoism

至汉代,社会对宗教又产生急迫的需求,儒学发生宗教化,佛教也于此时传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当时崇尚黄老的思潮,兼综合各家思想,并与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数等逐步合流;从而,为中国文化「根柢」的道教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思想条件。

东汉顺帝时,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已经成书。张陵也于汉安元年(AD 142)受得「正一法文」和「正一盟威秘箓」,遂入蜀传「正一道」(俗称「五斗米道」)。他设立「二十四治」,广收徒众,订立规条,形成道教中第一个教派。道教于此时正式创立。稍晚的光和(AD 178-184)中,张角在东方广传「太平道」,建立起「三十六方」的道教组织。

妈祖 Mazu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道教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为妈祖察、听世情的两大驾前护卫神,分别为左手持方天画戟,右手举至额前做远视状的千里眼(金精将军),以及左手持月眉斧头,右手举至侧耳作听音状的顺风耳(水精将军)。

相传妈祖俗名默娘姓林,出生于宋朝(或曰五代末年,AD 960)福建省兴化郡莆田县湄洲岛,一出生则不哭不闹,因而取名为默,小名默娘,因此又称林默娘。自北宋开始神格化,被称为妈祖并受人建庙膜拜,复经宋高宗封为灵惠夫人,成为官府承认的神祇。妈祖信仰自福建传播到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并向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传布,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东、辽宁沿海均有天后宫或妈祖庙分布。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高峰。此外,随著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更深,各地华埠(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菲律宾隆天宫、香港铜锣湾天后庙。乃至于欧洲和美洲也开始有了妈祖庙。

妈祖的影响力由福建湄洲传播开来,历经千百年,对于东亚海洋文化及中国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关公 Guan Gong

关羽(?-AD 220),字云长,约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刘备势力的重要将领。

关羽最为特殊之处是其倍受中华文化历代推崇,由于其忠诚和勇武的形象,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直被称至「武帝」,故也被称为关圣帝君、关帝君、关帝等。儒教奉为五文昌之一,又尊为「文衡圣帝」,道教奉为「协天大帝」、「翊汉天尊」。中国佛教界奉其为护法神之一,称为「伽蓝菩萨」。民间由于《三国演义》等传统作品的影响,普遍认为关羽与刘备、张飞是结义兄弟,关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称其为关公、关二爷、关二哥、关老爷,直至现当代的某些社会群体与场合中,仍然经常出现祭拜关羽的情况。

行天宫,又称恩主公庙。主祀关公的台湾民间信仰庙宇。行天宫是北台湾参访香客最多的庙宇之一 。所谓的「恩主」就是「救世主」(Savior)的意思。 行天宫三宫建设人黄欉祖籍泉州,其宗教思想,源于泉州流行的闾山派正一教。闾山派正一教是以闾山法与道教正一道正一派、符箓派相融合以及吸收佛教世俗化的福建道教,来台后,经过一段时间与佛儒两教掺合,逐渐变成「民间基层人口的传统信仰及文化现象,只求个人与家庭之富贵财子寿」的台湾多神格「民间信仰」。台湾民间信仰归其类为「道教」。

景教 Nestorianism

景教在中国的传播,从唐代贞观九年(AD 635)聂斯脱里派传教团到达长安开始。那时,唐太宗命唐朝宰相房玄龄到长安西郊迎接传教团的团长阿罗本(Alopen),并亲自会见了阿罗本。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太宗文皇帝光华启运,明圣临人,大秦国有上德曰阿罗本,占青云而载真经,望风律以驰艰险,贞观九祀,至于长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使西效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

自AD 635开始,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与祆教(Zoroastrianism)及摩尼教(Manichaeism,也称为明教,基督教派之一)并称唐代「三夷教」(the Three Foreign Religions)。

景教在唐代初期博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高宗时,赐号阿罗本为「镇国大法王」,并下诏于诸州建景寺,往后教堂亦挂上历代唐朝皇帝像,使景教得以广泛流传。自太宗至德宗,景教在贵族之间的发展极快。

景教在中国演化时,大量参考佛教概念,其中较有趣的是,四福音书的作者,均改以「法王」称呼:
马太是明泰法王、路加是卢珈法王、马可是摩距辞法王、约翰为瑜翰法王;教堂叫作「寺」;大主教叫「大法王」;教士叫作「僧」。

上帝耶和华的称呼则取敍利亚文Alaha音译,叫作「皇父阿罗诃」,亦有按照道教术语,以「天尊」称之。

祆教 Zoroastrianism

祆教为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宗教,有学者认为它对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祆教的神「密特拉」也进入到罗马帝国的宗教中。目前此教在伊朗偏僻山区和印度孟买一带的帕西人(又译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响。

三夷教遭禁 the Three Foreign Religions

唐会昌五年(AD 845),景教与佛教、祆教一起遭到禁绝。随著景教在中国的衰落,中国的大秦寺也遭受了严酷的命运,不过在中国的边疆地区,聂斯脱里派信仰在克烈部、乃蛮部、汪古部、畏兀儿部等蒙古高原和中亚的部落间继续存在著,这些信仰在元代由于朝廷的支持而又一次活跃起来,并在华南的港口城市,如泉州,兴建教堂。但此时教派的名称与唐朝时的名称不同,在元代聂斯脱里派称为也里可温教(也里可温,即福音 evangelion 的音译)。「也里可温」(arkagun),享有免兵役和免税的特权。据马可波罗报告,元代中国北京、山西大同、甘肃敦煌、肃州、甘州、凉州,宁夏、新疆喀什噶尔、莎车、伊犁,江苏扬州、镇江,浙江杭州、温州、福建泉州都有景教徒和景教寺。

元代的景教寺称为十字寺,据《元史》记载,有72所,分布在吐鲁番、哈密、伊犁、沙州、兰州、宁夏、太原、济南、扬州、泉州、杭州、福州、重庆、房山、广州、昆明等地。

由于元朝的灭亡和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在东亚的普及,聂斯脱里派信仰衰落了,直到明代天启五年(AD 1625)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西安市郊被发现之前,景教已经被中国人完全忘却了。 元代著名的景教僧人有教师扫马(Rabban Sauma, 曾奉命出使至欧洲)和出生于大都(北京)的畏吾儿裔大公牧首马·雅八阿罗诃三世(担任景教的首席主教)。

伊斯兰教 Islam

伊斯兰教也被称为回教,盖因回族多数信奉之故。伊斯兰教在最初期即已从阿拉伯传入中国,最早的纪录是于大约公元七世纪中叶唐高宗时,穆罕默德的舅父沙德(Sa`d ibn Abī Waqqās)作为使节出使中国,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的入华路线有两条,一条是自西亚、中亚,经陆上丝绸之路,从西北的敦煌传入;另一条是自西亚、北非、东非,经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的广州、泉州传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