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其麾下必然有一幫“良臣將帥”,功高蓋主的安祿山自然也是如此。爲了徹底推翻李家王朝,安祿山做了許多準備。他極力籠絡各方人才,並大力提拔下級軍官,只爲給他下一步的叛亂做準備。

  安祿山的決策集團有四人,這四人都是安祿山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對安祿山忠心耿耿。首先就是他的兒子安慶緒,作爲決策集團之一,安慶緒以狠辣著稱,他詭計多端,善於洞察人心,深受安祿山的信任。安慶緒曾多次隨父出戰,立下了很多戰功。可惜後來他竟權慾薰心,聽信嚴莊挑唆,不惜弒殺了自己的父親安祿山,並代爲燕王。不久,史思明崛起,安慶緒因失去軍心爲史思明誘殺。

  高尚和嚴莊是安祿山起事的兩大謀士,雖然這兩位都是安祿山信任之人,然而,實際上他們卻偏袒於安慶緒。後來安慶緒弒父,嚴莊和高尚都幫了不着忙。嚴莊的結局還可以,後來投靠唐軍,繼續在朝廷任職,而高尚因爲死忠安慶緒,遂也被史思明誘殺。

  阿史那承慶是安祿山決策集團的四謀士之一,可以說,他真正意義上屬於安祿山謀士,而非安慶緒親信。安史之亂爆發後,阿史那承慶脫離了安慶緒的隊伍,不久,他又與安慶緒、史思明開戰,成爲了獨霸一方的諸侯。

  安祿山除四決策之外,另有多名謀士,張通儒是安祿山最信任的謀士,他曾先後隨安祿山攻取長安、洛陽,後又多年鎮守長安。安祿山死後,張通儒投降史思明,後死於幽州動亂。除張通儒外,文臣還有平洌,平洌雖爲安祿山謀士,但卻與其離心離德,他多依靠於安慶緒,故而最終倒向安慶緒。

  作爲安史之亂的三號人物,史思明絕對是安祿山的一員虎將。他作戰勇敢,曾和朝廷名將李光弼多次戰爲平手。此人驍勇善戰,深受安祿山的信任。安祿山死後,史思明和安慶緒交惡,他遂自成一系,後來,史思明設計誘殺安慶緒,便成爲了叛軍首腦。因爲其過度偏愛幼子史超清,所以便引起了史朝義的不滿。不久,史朝義發動叛亂,史思明不幸被殺。

  除史思明之外,安守忠、孫孝哲、牛廷玠、崔乾祐、尹子奇皆爲安慶緒的親信。安祿山死後,其五人曾順從安慶緒對抗史思明,後來,安守忠、孫孝哲、崔乾祐先後爲史思明誘殺,尹子奇則爲部下殺害,只有牛廷玠最後下落不明。

  安史之亂爆發後,常山太守顏杲卿曾聯合顏真卿等人率領其部反擊叛軍,叛軍名將高邈、李欽湊、何千年皆爲顏杲卿做殺,後期,叛軍反擊常山,剛剛恢復的常山等郡又再次落入叛軍手裏。

  安史叛軍許多將領後來都投降了唐軍,像張忠志、安守清等人,後來還成爲了朝廷備受重用之人,甚至田承嗣也成爲了割據一方的藩鎮。這些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再次受到朝廷重用,無疑不是以後藩鎮之亂的重要隱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