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有位32岁的葬礼策划师董子毅,从业已有10年。今年3月的公众开放日上,他和他的团队策划了一场“生前告别会”。在他们看来,通常葬礼时看似是划上“句号”,实际却是“省略号”:总有些话没有说,总有心结没解开。抱着“如果还有时间”的想法,他们策划了“生前告别会”,希望更多人总结过往,反观当下。

  策划初衷是“不留遗憾”

  殡仪馆丧礼策划工作室王静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他们策划“生前告别会”是为了让大家有时间把最后的心结解开。“在葬礼上每次看到的都是大家没有任何准备,可能很多话都还没有说出来,有好听的,也有埋怨。”她说,大家需要一个仪式释放情绪,把心结打开。

  对从事丧礼策划的工作者来说,死亡不只和老年人相关。王静觉得,近些年策划的葬礼大概有三分之一是青年人和中年人猝死,让家人完全接受不了。他们曾策划过一位医生的葬礼。医生倒在手术台上,但他带的这届学生还没毕业。葬礼时,他的学生在他遗体前宣誓。然而因为事发突然,这批还没带出来的学生成了逝者难言的遗憾。

  殡仪馆丧礼策划工作室的靳中学说,去年冬天策划的一场葬礼让他由衷觉得,“很多事要是逝者还在就好办了”。当时逝者是三姐妹中的二姐,去世以后老大跟老三之间的矛盾完全不可调和。因为很多误解是因为老二的死呈现的,靳中学觉得,如果能再多给死者一点时间消除误解,就不会造成一家人难以弥补的裂痕。

  董子毅说,策划“生前告别会”的另一个意义在于生命教育,希望人们借此机会反观自己,用“如果今天是生命最后一天”的视角反过来总结过往,看清什么才是自己真正要做的。

  “生前告别会”哪里都可办

  去年8月,抗癌女孩王越办了一场自己的生前告别会,近年来影视剧中也多有类似情节。董子毅说,和影视剧作品不同,不只是身患绝症的人,他们希望更多健康快乐的平常人能借此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死,总结自己过往的生命历程。

  因为看到有不少学生面对压力轻率自杀的案例,几位策划师都提到有在18岁成人礼上同时办人生告别会的想法。他们希望,每一个刚刚走进新一个人生阶段的人,都能通过一种正式的仪式,让大家有时间去想,如果明天是最后一天,我今天要干什么?今天想做好什么?今天之前的事情是不是做好了?有没有需要弥补的?今天之后的事情该怎么做?

  看到记者始终不能接受健康人给自己办告别会的想法,王静说,她发现中国人给高龄老人过寿,这种形式一定程度上有总结和告别的意味。告别会的地点也不需要在八宝山,完全可以在家、在公园,只有亲近的加热额朋友参加,让告别会更有私密性。

  推出近一月还未策划过

  今年提出“生前告别会”后,八宝山殡仪馆其实还没有正式给人策划过,目前还只是概念。归根结底,这是因为人们接受程度还没到。不过谈到前景,几位策划师并不担心,他们感觉人们在这方面进步很快。

  回忆起从前,70后的靳中学说,自己刚入这行的时候家里人都不接受,非常忌讳。80年代,不少公交车在八宝山是甩站不停车的,自己和同事上车,车上的乘客还常远远躲开。最近新来的90后就完全没有这方面顾虑,家人支持,社会上也都接受。近年来,海葬、生态安葬等新方式也广受认可,这都表明公众这方面的观念在开放、在进步。

  今年,八宝山殡仪馆的服务项目还走进社区。王静发现,这并没有引起社区居民的忌讳和反感,反响非常好。以前,殡仪馆因为行业原因不愿伸手太长主动推广,老人也不主动到八宝山咨询。这次很多老人对这方面非常关注,很愿意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