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衆號:中國企業家(ID:iceo-com-cn)

記者/李原 編輯/齊介侖




2018年年底到2019年年初,一場組織變革的颶風席捲了國內各大互聯網公司。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美團等先後拿出了幾年來最大規模的組織調整計劃。


在這些變化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各大公司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未來轉型To B的計劃,並在組織架構中增設“中臺”,甚至將中臺上升爲調整的核心方向。


同時,這次中臺改造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升級,它與各大公司的To B業務戰略轉向密不可分,且直接負責人都是公司的核心管理者,如騰訊的湯道生、阿里的張建鋒、京東的徐雷。經過此輪人事躍遷,他們在集團內的權力邊界也將得到進一步延展。


在管理學中,中臺概念已存在多年,並不算是新生事物。中臺廣泛爲人熟知和關注,是在阿里2015年年底提出集團轉型爲“大中臺、小前臺”之後。在這一輪組織調整變革風潮前,中臺對各大公司來說,一直處於“觀察期”。


在當下中臺熱度陡增的背後,不難發現介入其間的互聯網巨頭們的深層次焦慮。但中臺果真是一劑萬能良藥嗎?


中臺之變


2018年9月中旬,在香港一家高級俱樂部裏,騰訊總裁辦的十幾位高管圍坐在一張圓桌前,開了整整3天的閉門會議。


會議上,馬化騰向高管們拋出了兩個他認爲最關鍵的問題:雲是不是騰訊一定要做的?騰訊的組織架構是否要調整?3天的討論後,總辦成員達成共識:互聯網已經進入了To B的下半場,雲是最重要的戰略工具。


2018年9月30日,騰訊宣佈了7年來最大規模的組織變革,新成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SIG),由湯道生擔任總裁;同時,騰訊新成立了技術委員會,宣佈未來將打造技術中臺。


騰訊內部將這次重大調整稱爲“930變革”。


2019年1月初,經過了3個多月的醞釀,騰訊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委員會的牽頭人除了騰訊技術工程事業羣總裁盧山之外,湯道生也位列其中。騰訊方面表示,技術委員會將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動內部開源協同,減少代碼的重複開發,並將與雲深度整合,加速配置一體化。


據騰訊內部人士透露,技術委員會直接位列總辦之下,地位高於其他六大事業羣。騰訊對建設技術中臺的重視與決心顯而易見。


2019年京東商城年會上,新任CEO徐雷面對臺下員工,措辭嚴厲。“我們的組織能力和行爲方式出現了問題,客戶爲先的價值觀被稀釋,唯KPI論和‘交數’文化盛行,部門牆越來越高,自說自話,沒有統一的經營邏輯,對外界變化反應越來越慢,對客戶傲慢了。我們由一個行業的顛覆者變成了被挑戰者。”


徐雷講話的1個月前,2018年12月21日,京東剛剛宣佈了公司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組織架構調整,決定將在系統中增設中臺。商城年會上,徐雷進一步將中臺提升到“永不停歇的超級引擎”高度,並宣佈中臺建設將由他本人牽頭改造。


2018年11月26日,阿里宣佈進行組織升級,阿里雲事業羣升級爲阿里雲智能事業羣,將中臺智能化與阿里雲全面結合,向全社會開放。同時,集團CTO張建鋒(花名行癲)將兼任阿里雲智能事業羣總裁。


過去3年多的時間裏,張建鋒帶領技術團隊構建起了馬雲所期望的“大中臺、小前臺”模式,也因此屢獲升遷。2019年3月,在阿里雲峯會上,張建鋒透露,目前阿里大概有60%~70%的流量跑在公共雲上,未來阿里雲將成爲阿里所有To B的技術、產品的輸出平臺,中臺則將與阿里雲一起,串聯起阿里的全部產品。


除此之外,2018年11月26日,據36氪報道,美團正在嘗試打通美團APP全平臺、大衆點評、摩拜各個業務之間的數據,構建數據中臺。


2019年3月19日,字節跳動也被曝出正在搭建“直播大中臺”,抖音、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這3款APP的直播技術和運營團隊將被抽出、合併,支撐旗下所有的直播產品。


組織痼疾


如此多的大公司頻繁將目光轉向中臺,許多人的第一個問題或許是:到底什麼是中臺?


首先,中臺是一種大公司的產物。


管理諮詢公司羅蘭貝格高級合夥人王欣表示,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一定會開始思考兩個問題:第一,組織是否存在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第二,如何沉澱企業核心競爭能力,以更好地支撐新業務的發展。


與中臺相比,更多人熟悉的大概是平臺化管理。


多數大公司開展新項目時,都由業務部門先提出需求,信息中心部門進行招標。在這個過程中,每個新系統的上線都意味着一座新的煙囪立起,項目完成後經常遺留下無法計算的重複建設、重複投資、高昂的交互和協作成本。


這種煙囪式的系統管理困境,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發展史上的一個典型問題。對此,公司往往會先採取平臺化的組織模式。不過當巨頭們長成龐然大物,業務極爲多元、溝通邏輯十分複雜時,平臺就無法跟上公司的腳步了。


螞蟻金服成都研發中心技術團隊創建者右軍以電商平臺舉例說,雖然平臺內支付、會員、營銷、產品陸續形成了對應的共享服務,但當一個新的前端業務出現,成員要理解各平臺共享服務的職責並與大家協同,並非易事。


“一個線下支付的需求,對應研發團隊排期1周、研發2周,目標期望1個月完成上線,涉及到支付、金融交換、產品、風控等團隊。其間假使涉及到20個system,按最小單位一個system需要1個開發、1個測試人員計算,就涉及到40個人員的溝通複雜度,其效率可想而知。”


2008年10月,阿里下決心徹底打通淘寶與天貓的數據和業務。技術團隊首次嘗試了在架構中加入“中間件”,這個解法相當於將每個交易、支付、會員等業務的共性邏輯抽取出來,沉澱到“中間件”之中。這次嘗試在阿里內部被命名爲“五彩石”計劃,“中間件”架構也成爲了阿里“中臺”的前身。


數據諮詢公司Thoughtworks首席諮詢師王健將多數公司的前臺和後臺形容爲兩個轉速不相協調的齒輪,前臺需要快速響應用戶需求,後臺卻追求穩定至上。他對《中國企業家》談到,中臺的功能是將企業的核心能力、數據、用戶信息以共享服務的形式加以沉澱,從而解決各業務部門重複造輪子的問題,降低創新成本。


落實到具體形態上,中臺與平臺的最大區別是什麼?右軍認爲,平臺的特徵是高內聚、低耦合,職責邊界清晰、易於集成;而中臺在高內聚、低耦合的基礎上,更追求數據完整性、業務可運營。


從架構方法來講,目前中臺採用的多是漸進式架構的演進原則。例如,平臺化的架構只要把架構師、開發、測試、產品湊在一起協同、排期、研發、上線即可;而中臺化架構則是進一步把平臺按能力、服務、實體進行管理,最終實現80%以上的業務需求可以由業務團隊自行接入。


比如,在阿里內部,會員、交易、商品、營銷、店鋪等,都能自行形成一套中臺服務體系,業務團隊輸入一個請求,就可以自動生成服務。


To B的需求


“中臺”第一次成爲熱詞,是拜馬雲所賜。


2015年年中,馬雲帶領阿里衆高管拜訪了位於芬蘭的移動遊戲公司Supercell,這家公司以開發了《部落戰爭》《海島奇兵》《卡通農場》等遊戲知名。


令馬雲驚訝的是,這家創造了年稅前利潤15億美元的公司,只有不到200名員工。他們分散作戰,每個團隊只需要不超過7名員工。團隊可以自行決定開發什麼產品,以最快的速度推出公測版。如果用戶不歡迎,則迅速放棄,尋找新的方向。


支撐這種高效散兵作戰模式的基礎,是Supercell經過6年時間沉澱下來的遊戲中臺。中臺將遊戲開發過程中公共、通用的遊戲素材和算法整理起來,可以同時支持幾個小團隊在幾周時間內研發出一款新遊戲,並能鼓勵員工充分試錯。


對Supercell的拜訪讓阿里高管們十分震撼。半年後,阿里效仿Supercell,啓動了中臺戰略。


早在阿里之前,類似中臺的組織模式在傳統大公司中已有不少應用。如海爾在10年前就開始推進的“平臺自營體支撐一線自營體”的戰略轉型,以及“人單合一”、“用戶付薪”等,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初級的組織中臺。華爲近年來提出的“大平臺炮火支撐精兵作戰”的企業戰略,也可以被看作一種中臺支撐小前臺的策略。近年來,波司登利用中臺策略,對全國3000多家門店的庫存和銷售數據進行實時監控,有效降低了庫存和物流成本,利潤猛增。


那麼,爲什麼中臺在2018年年底突然密集地進入了大公司的調整計劃呢?與商業大環境的變化有關。


“在業務高速增長的情況下,沒人在乎組織怎麼建設,因爲抓市場機會都忙不過來;但當環境沒那麼樂觀的時候,企業的內部管理就會轉向精益化。”王欣透漏。


與此同時,從2018年開始,互聯網企業普遍開始面對從“互聯網+”轉型爲“產業互聯網”的挑戰。騰訊、阿里、百度、京東等,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將轉向B端服務,轉換引擎的計劃。


王健認爲,消費互聯網時代,大家比拼的是用戶場景,比如O2O、搜索、社交、零售等;產業互聯網時代,大家比拼的是中臺能力,其中包括雲、大數據、人工智能、支付能力等。但在這樣的轉型需求之下,許多公司發現,在實行了多年的平臺化和財務增長KPI的驅動下,組織內部的部門牆已經根深蒂固。


一位騰訊內部員工透露,基於公司目前的組織構架,部門間談不能立即產生收益的合作,多數情況會因爲無法幫助到對方的KPI而被拒絕。“這種條件下,普通員工想自下而上地創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許多有想法和想做事的人,會直接離開公司出去創業。”


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企業若想對B端客戶開放服務,需要將數據能力、算法能力、調度能力沉澱下來,能夠拆解成一個個“積木”一樣的產品,讓用戶能夠在第一時間挑揀和使用。


京東集團副總裁、商城技術與數據中臺負責人黎科峯表示,京東做了積木化的中臺改造後,將APP上的大平臺拆解爲上百個子系統,配置到不同的場景中。例如,不久前京東與曲美合作打造了無界零售“樣板間”,可以幫助曲美把低頻的家居店演化爲次高頻的生活方式體驗中心。


因此,以識別、沉澱、打磨、輸出、服務爲核心的中臺戰略,對於企業在產業互聯網時代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轉型之難


既然中臺如此重要,那麼巨頭們是否一轉就靈呢?事實上並不盡然。


首先,尋求構建中臺的公司需要認清自己的業務瓶頸究竟何在。一般來說,中臺的轉型大體分爲兩個體系:業務中臺與數據中臺。對大公司來說,數據已經成爲競爭的基礎,數據中臺是各家公司都需要首先整理和打通的維度。


2017年12月,滴滴出行執行總監賴春波透露了滴滴如何搭建出行業務中臺的過程:滴滴從專業深度、人力資源、用戶體驗、全局打通四個維度,將快車、出租車、專車、順風車、代駕等多個業務的垂直化架構整合到了同一套架構體系中。


由於滴滴的業務和用戶命令輸送相對具備一致性,滴滴的中臺建設也主要基於數據的維度。進一步地,在業務更爲複雜、服務更爲多元的企業中,需要建構的中臺模式也將更爲複雜。


數據來源:羅蘭貝格


王欣將業務中臺內的主要組織模塊分爲客戶管理、營銷、供應鏈、研發。她強調,不同核心競爭能力的企業在中臺建設中應切準功能建設重點。


目前以客戶管理和營銷見長的阿里,它的中臺建設更着重發揮客戶資源的整合功能,建立客戶分析和維護工具;同時沉澱消費者行爲洞察、營銷規劃與效果反饋工具。


而京東作爲電商自營型平臺,供應鏈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京東的中臺更側重提供提效降本工具,並建立統一的質量管控標準。


如果說電商企業的中臺改造是水到渠成的必行之事,那麼以研發爲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改造的過程就需要更多的思考過程,路徑也要曲折一些。


All in AI的百度便是一例。


雖然同樣宣佈將建立技術中臺,但包括搜索和AI團隊在內的技術部門,與商業落地部門之間的關係遲遲無法理順,加之高層人事變動頻繁等問題,進展不如預想。


中臺的優勢在於基於沉澱下的數據與邏輯,對前端業務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和支持。公司前端業務模式的相通之處越多、數據和用戶關聯越豐富,內在邏輯越相似,企業建構的中臺也越容易打通。


騰訊雖然在To B的雲業務之間構建中臺的決心堅定,但對於打通To C的產品端,因涉及用戶個人隱私,則表現剋制。


2018年11月初,對於外界有關騰訊建立數據中臺的熱議,馬化騰在朋友圈做出迴應稱:“我們平臺的數據遠比其他平臺更加具有用戶個人隱私性,因此我們反而要強調的是如何加強數據保護,而不是打通數據和唯算法論。”


除此之外,在構架中臺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大量的人員調整,以及部門利益的重新分配。如何激勵部門協作,發揮中臺的作用,也將成爲互聯網公司的新命題。


過往的互聯網公司多是基於項目制對團隊整體給予獎懲。在中臺模式下,人員的貢獻要如何衡量和調配?對此,王欣認爲,這需要公司組織既考覈員工在實體部門的成績,同時關注員工在虛擬項目組內的貢獻。


由此觀之,中臺建設是一個細緻、複雜、漫長的過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


招聘



歡迎加入我們的行業羣,公衆號後臺回覆" 加入"即可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今日頭條/騰訊新聞/鳳凰新聞/百家/搜狐新聞/一點資訊/雪球創投時報等50多家媒體入駐賬號


©本文版權歸“鋅財經”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