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一提起特雷·楊我首先想到的是邁克·康利。他們身形相似,一位是1.88米的身高,82公斤的體重(楊);而另一位身高為1.85米,體重78公斤(康利)。兩人的打法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較快的投籃出手、犀利的突破、穩定的助攻等。

最大的不同在於康利已經打了12個年頭,而楊則是今年剛剛踏入這個頂尖的聯盟。可如果將兩人的第一個賽季的數據作比較(本篇文章所有數據的查詢日期為2019.03.09),你會發現楊要表現的好很多。比如:第一個賽季的康利場均助攻數為4.4,而楊目前已經達到7.7;得分方面,康利的場均得分為9.4,而楊則有18.3。

雖然康利並不能算的上聯盟中最頂尖的控衛,但憑藉其較為穩定的發揮,在灰熊隊他還是佔有一席之地的。而有意思的是,特雷·楊剛剛進入聯盟的這個賽季,其數據表現與康利這個賽季的數據表現卻不相上下。只不過這只是楊剛剛開始自己表演的前序(最起碼在大多數人看來是這樣的)。康利用了12年才達到的競技水平,楊只用了66場就達到了。

所以也並不稀奇,這個賽季被認為最耀眼的兩顆新星一位是東契奇,而另一位就是楊。但僅僅去與康利作比較是完全不夠的,畢竟放眼整個聯盟,優秀的1、2號位是在太多,要想在這個聯盟立足、紮根、發芽與結果,需要不斷持續的能力提升以及獲得總冠軍的次數作支撐。下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他在今後的發展中所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因為其快速的出手,並喜歡在比賽中命中超遠距離三分。為此,很多球迷朋友把他看作是老鷹隊的「斯蒂芬·庫裏」。如果將庫裏第一個賽季的數據表現與楊作比較,兩人在得分、助攻、防守效率等方面基本持平。但唯獨有一點是存在明顯差異的,那就是三分球的命中率。

庫裏從進入聯盟到現在,其三分命中率就沒有低於40%以下的時候(常規賽)。而楊的三分命中率目前僅為33.%。僅憑這一點,特雷·楊就不能稱作下一個斯蒂芬·庫裏。那麼會不會因為楊剛進入聯盟,也許再過幾個賽季,其三分球命中率還有有所提升呢?

我們當然不能排除這種可能,因為年輕運動員的進步空間是巨大的。但這裡我們應該去思考一個問題:從專業角度看,楊的投籃手型、動作、球的弧度與旋轉,在這個聯盟裏算是上乘武功。那麼,為什麼兩位同等級別的球員(這裡的同等級別指的是投籃動作的合理性)其命中率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身高、出手點的差距。幾釐米的身高差,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命中率的差異(前提是兩人的出手動作都近乎完美)。身高的不同所帶來的是防守幹擾強度的不同。此外,身高的不同所帶來的出手角度也略有差異,據我所知,庫裏的出手角度為55°左右,是聯盟裏頂尖的、最為合理的出手角度。

第二個原因我認為更為關鍵,拿這個賽季舉例子:庫裏三分球命中助攻比例高達68.6%,而楊僅為40.9%。這個數據可以充分說明兩人三分球得分方式的不同。庫裏更喜歡無球的跑動,通過隊友的掩護、策應等獲得三分球的出手機會。而楊則更喜歡持球進攻。也因此,庫裏三分出手往往是空位出手、合理性的出手。這樣的投籃機會命中率自然會提高。

而特雷·楊在禁區內的得分比例高達40.9%,庫裏僅為21.1%。也就是在進攻方式上,楊的突破會更多,持球的時間會更長(也可以說運球的次數會更多)。從另一個角度將,楊會更依賴持球進攻。庫裏雖然拿球時間不多,但這不代表庫裏的持球進攻薄弱。原因很簡單,如果我們的三分球命中率也能超過4成,誰還會願意往籃下突破呢,投籃多省事兒啊。

正是因為這樣的差異,導致在數據上楊的命中得分非助攻比例高達72.1%,而庫裏僅為42.3%。既然身高是無法改變的(投籃動作也不會),所以楊要想在進攻端更加有作用、有價值,就必須學會運用多種方式結束進攻。這其中就包括了庫裏擅長的無球進攻打法。我個人覺得,如果楊不能將其三分出手更加合理化,那麼其命中率將會很難再次提高。

然而他所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這一處。像康利、內特、楊等這些矮個球員,要想在聯盟持續的打球,要比1米9多的鋒位難得多。艾弗森是我們最為喜歡的球員之一,他的得分能力是出眾的。但即使這樣,他的輝煌在11個賽季之後就逐漸走向暗淡。更何況楊也沒有艾弗森那樣的身體天賦與得分能力啊。

我們可以預見楊的得分能力與進攻威脅在未來的發展中很難去趕超像艾弗森這樣的矮個球員。既然得分方面的上限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所以特雷·楊更要從傳球方面入手。具體來講,就是助攻與二次助攻的能力。這個賽季他的場均助攻數為7.7左右。這已經算是很漂亮的數據表現了。

但他的努力目標應該像納什、基德這樣的頂尖控球後衛看齊,這些以傳球助攻為主要威脅的球員(準確講是在職業生涯的中後期),大多看似在場上不緊不慢、不慌不忙,但實際上,人家得分也不少,場均助攻數卻都在10個左右。更重要的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傳球特別牛的球星,往往可以依靠其高超的技術與傳球視野,可以在聯盟中馳騁多個賽季(比如最後幾個賽季的基德,即使得分個位數,也依舊可以首發,並且一上場球隊效率就明顯提高了)。

因為有威脅的傳球可以讓一名球員更有效率,受傷的風險更小。會傳球的球員,往往懂得在場上節省自己的體能,從而在防守端下功夫。而過多的突破、急停投籃等,則意味著發生更多的碰撞與摩擦,兩者之間受傷的風險當然不同。如何在得分與助攻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是特雷·楊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我相信在未來幾個賽季,楊的路線應該是這樣的:首先,在得分方面會有一個持續的、以微小幅度遞增的得分表現。而當得分能力趨於穩定時,也就是楊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的時刻。因為讓自己得更多的分數,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在命中率穩定的情況下增加出手次數就行了。可是,要想提高自己的傳球威脅,並不是我在比賽中多傳幾次球,我的助攻數、傳球威脅係數就提高了。

傳球意識、傳球能力的提升,在我看來要遠遠難於得分表現。而這正是楊從一個層級走向另一個層級的必經之路。這也將是區分他是一位優秀控衛還是一位頂尖控衛最核心的要素。特別像楊這種矮個子球員,僅僅靠生猛的突破、一次次急停跳投來維持整個職業生涯幾乎是不現實的。又或者說,這樣的做法只會讓自己早早結束NBA的籃球生涯。所以,得分、傳球、防守等每一個層面,都要做到極致,纔有可能稱霸聯盟。

而在防守端的挑戰更是不小。因為在NBA中,全部都是不同形式的人盯人防守,這一現象背後就可能帶來更多的低位背身打單。而對於矮個球員的背身防守,對方教練往往會將其考慮為制定戰術的一個發起點或終結點。就更不用說錯位的背身單打了。即使不錯位,矮個球員在這一情況下的防守也是令人擔憂的。而像艾弗森這樣的搶斷王,也只有一個賽季可以將其防守效率值壓到100以內。就更別提身體天賦一般的矮個球員了。

總而言之,對於大家是否看好特雷·楊,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同見解。在我而言,未來幾個賽季他在各個方面都會有穩步的提升與進步。最重要的是別讓自己受傷(這裡指的是嚴重的傷病)。雖然我沒有做過數據統計,但憑我的經驗與觀察,越是瘦小的球員,受重傷的概率越大。而任何一位球員,在整個職業生涯沒有任何重大傷病的概率又有多少呢?

讓我們一起為他禱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