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個人視角來看,對抗幅度大的觀感更好。

試想以下場景:

快攻無防守人油漆區頂角戰斧扣籃;

快攻二打一防守人被騙過後油漆區頂角戰斧扣籃;

快攻一打一防守人無力跟防油漆區頂角戰斧扣籃;

快攻一打一防守人起跳油漆區頂角戰斧隔人暴扣;

陣地戰空切/擋拆防守人起跳油漆區頂角戰斧隔人暴扣;

陣地戰硬突防守人起跳油漆區頂角戰斧隔人暴扣;

陣地戰硬突油漆區頂角戰斧暴扣防守人+協防人;

陣地戰硬突油漆區頂角戰斧暴扣防守人+協防人2+1同時防守者被扣倒地。

高對抗強度,讓觀眾直觀感受到同樣動作的大幅難度增加,同時帶來了更多的「對抗感」。類似戰爭片中,同樣一個通訊員往前方傳令,一個是大白天沒有敵人跑了十里路平安順當來到指揮部,除了有點汗和土還有口渴之外啥也沒有;另一個在這十里路上遭遇了二十個敵人全部消滅了受了點輕傷還在規定時間內到達指揮部。前者的鏡頭可以只有三個:出發、中間跑、到達傳令同時喝口水,加一起可以不超過一分鐘,觀眾都會產生「我上我也行」的感官;後者則可以出鏡一刻鐘以上,再加上點手撕鬼子智商開掛臨陣爆種之類的就是抗日奇俠典範。

說到底,看著越簡單,給人的刺激就越差,而高強度對抗就是直觀的調料,能夠讓一個籃球入筐的動作變得肉眼可見的難,才會產生令人腎上腺素飆升的結果。

另一方面,比分越高,每一分的價值相對會顯得越低;而低比分的比賽,刨除上古早期的不算,每一分都更顯的彌足珍貴。看著一羣滿身大漢的大漢你來我往的為了兩分而滿身大汗,原始的肉體碰撞、智慧對沖和運氣的眷顧,很多運動不也正是如此嗎?

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這邊先引申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足球是第一運動,校園裡的籃球賽的觀眾數量比足球賽多很多?

那這涉及到另一個問題:為什麼玩遊戲可以玩一天,學習一天就不行?

這些問題的科學依據就是:頻率更高的反饋會給大腦帶來更愉悅的享受。

設計遊戲的一大核心就是階段性的給予玩家成果以及反饋,而學習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收穫反饋的。

校園裡面籃球賽的進球比足球要多太多,對於校園裡的同學來說(他們還不是資深球迷,還不能從足球的細節中收穫反饋)給觀眾的反饋快得多。

所以我的答案是節奏更快、進球更多的小球更加吸引觀眾(特別是新觀眾),所以無疑是更適應時代的,也可以總的來說稱得上觀感更好,至於有些球迷喜歡看身體對抗看慢節奏的攻防對壘,那也是在看球有一段時間之後的個人偏好造成的。

以上


我認為現在的比賽不如十年前好看

規則導致身體對抗減少並不是主要的原因;

如今的NBA讓我覺得乏味,主要是籃球比賽變得越來越流水線化、工業化,各支隊伍千篇一律,都是擋拆投三分,要麼就推反擊沖籃下博犯規。

高中時代那個有的隊伍立足防守,有的全力跑轟,有的內外結合,有的一星四射的豐富多彩才華橫溢的NBA再也看不到了。

同一個菜做得再好喫,天天喫也還是會膩的。


觀眾們用收視率投票

NBA現在都快成了三分投籃比賽了


肯定是現在啊

我作為一個老球迷當年看馬刺活塞磨陣地真的睡著了啊。

今年湖人一路四比一,最後四比二,但是整體上比賽都是比較有觀賞性的,就算落後十幾分也能追回來,增加了很多懸念。

感謝勇士帶來的三分風暴,給比賽增加了不確定性。

當然,可能現場看球更喜歡之前那種肉搏打法吧,我沒錢去看現場,不瞭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