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Cpk與Ppk這兩個參數的區別,以及如何從正確使用這兩個參數來進行過程管控,可能是困擾很多SPC學習者和使用者的一個問題,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Cpk表徵的是過程的能力高低,Ppk體現的是過程實際表現的好壞。一個能力達到1.67的過程,並不一定真的能夠拿出1.67的表現,就像一個有能力考得全班第一的學生,因為不認真學習,並不一定能真的考到全班第一,即他的表現並不一定反映他的能力。

其次,我們再來看一下兩者之間為什麼前者表徵的是過程能力的高低,而後者體現的是過程表現的好壞

為瞭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記住用SPC進行過程式控制制要完成的第一步工作:將過程調整到穩定受控的狀態。同時,為了方便說明,這裡我們選擇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過程的中心線Xbar與過程的目標值重合。在這種情況下,Cpk的計算公式如下:

在上述的公式I中,σc表徵的是過程變化的大小,而USL-LSL是允許的變化。這兩個值的比例越高,即Cpk的值越高,這個過程產生不合格產品的幾率就越低。對於一個處於正態分佈、過程中心線和目標值重合的穩定過程來說,Cpk值和不合格率的對應如下(Cpk值和不合格率的對應可根據正態分佈的原理進行計算,此處不做說明):

所以,Cpk越大,產生不合格的幾率越低,代表這個過程的能力越強

公式I中的σc的計算公式如下:

這其中,Rbar是各個子組極差的平均值。所以過程變化的大小σc,以及一個製造過程的能力Cpk,是由每一個子組內部變化的大小決定的。

為何在計算Cpk的時候,只需要考慮子組內的變化,而不需要考慮子組間的變化?根據AIAG的SPC手冊第二版第131頁的說明,對於一個穩定的、受控的過程來說,子組間的變化應該是0!所以整個過程的變化只由子組內部變化的大小決定。

但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任何一個過程都可以脫離穩定受控的狀態,這好比一個有能力考全班第一的學生,他不一定會好好學習。在這種情況下,過程表現出來的不是這個過程最強的能力(即過程的表現達不到Cpk所體現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整個過程的變化,不但包括子組內部的變化,還包括子組間的變化,所以過程實際表現出來的狀態Ppk,其計算方式如下:

這個公式中,σp包括了子組內和子組間的變化,它等於所有採樣的數據的標準偏差(如果有20個子組,每個子組5個數據,則σp就是這個100個數據的標準偏差),用以下公式計算

這其中xi代表一個採集的數據,n是採集的數據的總數。

綜上所述,Cpk的計算是基於一個過程是處於穩定受控的狀態,其子組間的變化是0的,子組內部的變化代表了整個過程的變化。此時的過程是過程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所以Cpk值代表的是過程的能力。而Ppk的計算是考慮到事實上的過程不一定處於穩定受控的狀態,過程的變化不但由子組內的變化,還包括子組間的變化。所以,Ppk反映的是過程的真實表現。Ppk永遠都不會超過Cpk。

在瞭解了Cpk和Ppk的區別後,需要說明一下,在用SPC進行過程式控制制和改善時,應同時監控Cpk和Ppk的值,並監控兩者之間的差距。如果兩者的差距較大,代表這個過程的表現沒有達到過程的實際能力,過程可能存在特殊原因引起的變化,所以需要採取措施消除特殊原因。

關於今天的內容,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或補充,歡迎下方留言探討~

文章來源:網路

One More Thing

知識就是力量,給未來充電!敲黑板劃重點:

QualityIn質量學院PLUS會員,專享5折購課,獲得120元現金充值,且學習時間晚8點早8點的特惠課程有效期延長至90天等等8項特權。

購買垂詢,請聯繫QualityIn質量學院助手小Q:

1、電話諮詢:4006-999-628

2、登錄官網quality-in.com 、QualityIn質量學院APP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