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追了很久的漫畫動畫化心裡都是五味雜陳的,一方面是對作品感到高興,另一面也有一種要把女兒嫁出去的父親的既視感……

在知乎上別人問我心靈哲學相關,即便是有一些基礎的大多問的問題也都是導論書上的那些,例如說什麼中文屋子了,大概八九十年代還很熱門,不過現在我都不知道多少年沒在期刊上看到有人討論了。這一篇想說一些屬於如今心靈哲學的熱點問題。實際上我個人也更擅長這些東西。

1.首先,這篇的目標讀者的話,是有很多相關基礎且有意向做進一步學習和閱讀的讀者,非常多的術語。

2.雖然文章名是心靈哲學,介紹的主題也包括和心靈哲學邊界不明的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等

3.選擇問題的標準,一是這些問題的相關討論都很新,至多大約30年間才出現或得到很多關注,因此像 self-consciousness, perception of time 這樣一直都很重要的問題沒有收錄其中,文中所言傳統心靈哲學也就是時間上與其相對的那些分析心靈哲學;二是足夠熱門,而且應該有重要的哲學意義,也就是說該問題的相關討論可能不止局限於該問題本身,而和心靈哲學甚至其他哲學領域中的問題相關聯。

4.這些問題的選擇並非來自別的地方,是我自己個人選取的,所以不可避免的會有偏頗或遺漏(譬如說我把 self-knowledge 放進來卻沒有把 emotions and moods 放入)。排序按字母表。

5.Further Reading 部分,我盡量選取一些介紹性的論文或書以及相關論文集,而不是有明顯偏向的研究論文或專著,SEP 之類的就不放了。個人評價部分,主要說一些該問題的理論背景或者個人期望的發展方向,以及一些無關主題的吐槽。歷史背景部分主要講一講這個問題是如何成為今天的重要問題,所介紹的未必是第一個談論它的工作,而是那些把相關問題討論帶入如今主流視野的工作,實際上寫這一部分的目的之一就是呈現如今活躍的那些心靈哲學家,而不是老一輩的 Searle, Dennett, Churchland 他們。另外有一些只標註了作者和年份,主要是因為麻煩, 儘管作者當年可能還有其他工作,不過應該還是很容易找到對應的那個。

用到的縮寫 (這些都是學界通用的):

CA - the conceivability argument

KA - the knowledge argument

PIT - the phenomenal intentionality theory

PCS - phenomenal concept strategy

LOTH - language of thought hypothesis

RTM - 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mind

正文:

1.Cognitive Phenomenology

傳統心靈哲學對 phenomenology (正如我在之前文章里提到的,這個不是 Husserl 的那個,而是指 phenomenal character) 完全集中在 perceptual (introspective) phenomenology,尤其是 color and pain。不過近些年來,關於其他心智狀態,主要是 cognitive states 的 phenomenal character 出現了很多討論,它們又被稱為 epistemic feelings,例如 feelings of knowing, tip of the tongue experiences, experiences of familiarity, experiences of understanding and so on

cognitive phenomenology 的核心問題是(某些或全部)認知狀態是否有 phenomenology,如果有,是否是 distinct from perceptual phenomenology,以及 what role it plays in cognitive states and processes 等。

目前對 cognitive states 的討論主要集中在 (propositional) thought 上,也有一些會涉及 intuition (Ole Koksvik The Phenomenology of Intuition 2016)。其他 states 的話,tip of the tongue experience 經常被用於舉例支持 cognitive phenomenology,但相關具體研究並不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 cognitive phenomenology 的興起,如今我們也會討論 agentive phenomenology, 雖然它並不屬於這個問題 (不過 agentive states 有時又被叫 metacognition,所以可能還是可以算在內的,whatever)。

歷史背景:

一些哲學史上的相關討論可以參考 Further Reading 里的幾篇綜述,Kant,Brentano 和 Husserl 都有一些段落似乎提到了這個問題,但很難說他們是否實際上有這樣的問題意識。

對於分析哲學,Alvin Goldman 1993 是第一個明確問題的工作,之後是 Charles Siewert 1998, Terence Horgan & John Tienson 2002 和 David Pitt 2004 等的一系列工作。2011 年 Tim Bayne & Michelle Montague 的論文集出版標誌著這個問題成為一個獨立的問題。

(個人想說一句,實際上後期維特根斯坦有非常多的段落都提到了相關問題,並有很多相關討論,但在當代討論中很少被提起)

個人評價:

  • cognitive phenomology, 就支持和反對它的討論中有很多考慮都極富張力,比如 introspection 的地位和 reliability,比如 temporal character of cognitive states (in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he epistemic role of consciousness 等等。就這個問題本身,它很顯然和 the relation between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and intentionality 問題緊密關聯(或者說它就是這個問題的一個子集),因此它所關涉的問題非常多,例如我在之後會介紹的 PIT。除此之外,一個重要的啟示在於那些通常基於 phenomenal character (of consciousness) 反對物理主義的論證能否被擴展到 cognitive states 上,並且因此出現新的反物理主義論證(並且可能原來對這些論證的回應不可用)。
  • agentive phenomenology 很顯然和 self-consciousness 以及 free will 等問題息息相關。
  • 儘管 cognitive phenomenology 是一個如此熱門的問題,至今為止(2018 年底) SEP 上仍沒有一個專屬 entry,只有在 phenomenal intentionality (後面有寫) 中有一節討論。估計是正在寫或者審。(我的另一個怨念,SEP 的 KA 已經快 10 年沒更新了,這樣的熱門課題這麼長時間不更新真的好嗎)

Further Reading:

Elijah Chudnoff <Cognitive Phenomenology> 2015, 非常非常推薦的一本書,關於 cognitive phenomenology 相關支持和反對論證的非常詳細的介紹和考察。

Tim Bayne & Michelle Montague <Cognitive Phenomenology> 2011。最最重要的一本相關論文集。一篇超級長的 introduction,包含該問題的歷史背景,相關術語和理論的一些細節,支持和反對意見,可能的 implications 等等,必讀。

Matra Jorba & Dermot Moran Conscious Thinking and Cognitive Phenomenology: Topics, View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2016 這也是一篇極好的綜述,基本也是必讀,這篇里對 implications 和 further developments 的討論極其詳細

Thiemo Breyer & Christopher Gutland <Phenomenology of Thinking: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Character of Cognitive Experiences> 2016,不是很重要,隨便看看就好,不看也沒什麼關係

另外關於 agentive phenomenology

Myrto Mylopoulos & Joshua Shepherd Agentive Phenomenology in Uriah Kriegel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Philosophy of Consciousness> forthcoming 我所知的唯一一篇綜述

2. Introspection and Self-knowledge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心靈哲學的關注都是 metaphysical problems about mind,而 epistemology of mind 則很少被討論或被邊緣化,甚至於很多討論出現在認識論領域而非心靈哲學中。但是隨著很多問題討論的深入,新問題的出現和展開,以及一些學者對於不同哲學分支資源的相互引用,以及一些實驗證據的出現(往往是對 introspection 可靠性的質疑等),這個問題逐漸變得重要起來。

一般來說,大多數哲學家,包括絕大多數普通人都主張 introspection is essentially distinct from perception (or any other ways we gain knowledge),也就是我們對自己當下的 mental states 有 privileged access。問題自然就包括,這個 difference thesis 是否正確,如果是,self-knowledge 有哪些特點,為什麼會這樣等。

特別的,近年來 acquaintance theory (as a theory of self-knowledge) 受到了很多關注。正如我在之前專欄里提到的,該理論的核心主張在於我們對目標心智狀態具有 metaphysical directness。acquaintance theory 是否正確,如果是有哪些啟示和影響仍然是我們最關注的。

歷史背景:

這個問題的歷史非常悠久(Ursula Renz <Self-knowledge: A History> 2016),笛卡爾以來的眾多哲學家都有討論。

分析哲學的相關討論其實也一直沒有斷過,但自50年代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都很邊緣化,大家都關注 metaphysical questions about mind。這個問題的當代興起很難確定具體時間,大約在9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初出現了大量相關文本。但是,一直到大約10年前這個問題才成為一個獨立課題(也就是說,出現了相對統一的術語、研究範式等)

acquaintance theory 最早出現於 Russell 在 <The Problem of Philosophy> 1912 中對 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 and knowledge by description 的區分。Richard Fumerton <Metaepistemology and Skepticism> 1995 把 Russell 的這個工作帶入了現代討論,但 Fumerton 的主要目的並非是心靈哲學,而是為了確立某種 epistemic foundationalism,因此這個討論的影響主要集中在認識論中。心靈哲學對此的關注主要是從 Earl Conee, Brie Gertler, David Chalmers, Joseph Levine, Kalatin Balog 等人對 KA 和 PCS 的相關研究中引入的。

個人評價:

  • 這個問題首先和 KA 關聯緊密,又和 rationality and agency, self-consciousness, other minds, perception, distinction between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states, attention 等問題關聯。在認識論中,又和 KK (例如 Timothy Williamson 2000 的 anti-luminous argument), epistemic justification, a prior knowledge 等問題相關。特別的,還有下一節中介紹的 McKinseys paradox。
  • 另外,introspection 的相關討論不僅僅有哲學意義,它也有非常明顯而重大的科學意義,尤其是在認知心理學中。反過來,相關科學研究也可能對相關哲學考慮產生影響。
  • 至於 acquaintance theory, 它和 KA, phenomenal concept (見下詳細介紹), attention, 語言哲學中的 reference, singular thought and propositions , 認識論中的 traditional epistemic internalism (見 Brett Coppenger & Michael Bergmann <Intellectual Assurance: Essays on Traditional Epistemic Internalism> 2016),懷疑論以及 foundationalism (of epistemic justification) 等問題關聯。

Further Reading:

Brie Gertler <Self-knowledge> 2010。主要介紹了各種 theories of self-knowledge 以及一點點 self-consciousness。也是我專欄里自我知識系列最主要參考的一本書。不過本書並沒有介紹和 self-knowledge 相關的很多課題或者說延伸。

相關論文集太多了,像 Quassim Cassam 1994,Crispin Wright 1998, Brie Gertler 2003,僅選取幾本十年內的

Anthony Hatzimoysis <Self-knowledge> 2011

Declan Smithies & Daniel Stoljar <Introspection and Consciousness> 2012

Annalisa Coliva <The Self and Self-knowledge> 2012

關於 acquaintance theory,Jonathan Knowles & Thomas Raleigh <Acquaintance: New Essays> forthcoming 雖然還沒出,但其中很多論文都已經可以找到

3. McKinseys Paradox

首先我們可能會同意,我們可以 a priori 的知道我們 thought 的內容 (content),也就是說我們對自己思想的內容有 privileged access,而且這種 access 不會拓展到外部世界上;另一方面,content externalism 主張我們心智狀態的內容是至少部分由外部環境決定的,這個議題是由從 Kripke 和 Putnam 開始的一些獨立論證所支持的。現在,一些哲學家主張在這兩個議題之間存在無法調和的 tension,它們是不兼容的,這就是 McKinseys paradox。

這個問題下有一個很重要的論證叫 slowly switching argument,圍繞它的討論非常多。

對這個問題的回應可以是放棄 paradox 兩端的任何一個(或同時兩個)或者主張它們並非是矛盾的。

歷史背景:

這個問題當然誕生於 semantic/content externalism 之後,因此相關歷史很短,主要是 Michael McKinsey, Jessica Brown, Paul Boghossian 等 incompatibilists 等人在 90 年代初的一系列工作為我們帶來了這個問題。如今這個問題的主要工作者包括Sanford Goldberg, Gary Ebbs, Tony Brueckner 等

個人評價:

  • 很顯然 McKinseys paradox 討論的直接意義是這個 paradox 的兩頭,即 self-knowledge (privileged access) 和 semantic/content externalism 它們的各種 formulation 本身的可信性(譬如說堅持不兼容論的話,就可以通過支持其中一個而反對另一個)。
  • 除此之外,它是 Putnam 的那個反懷疑論論證的一種 interpretation 中的關鍵線索。涉及到 armchaired philosophy 的範圍以及可行性問題。還和認識論內部論,LOTH 的正確性(作為 semantic 和 content 之間的橋樑),content externalism 和 mental causation 關係等問題關聯緊密。

Further Reading:

Jesper Kallestrup <Semantic Externalism> 2012 Chapter 5。一個非常合適的入門材料,比 SEP 上的介紹要細緻得多。另外這本書的第六章還討論了 semantic externalism 和懷疑論的關係,也很有意義。前幾章介紹了 semantic externalism 本身,是這個問題必需的背景知識

Jesper Kallestrup Recent Work on McKinseys Paradox 2011,一篇富於技術化的綜述文章,有一定難度

實際上上一個問題 self-knowledge 的幾本論文集里差不多都有這個問題的相關討論,除此之外:

Susana Nuccetelli <New Essays on Semantic Externalism and Self-knowledge> 2003 專題論文集,有不少經典文章

Sanford Goldberg <Externalism, Self-Knowledge, and Skepticism> 2015 關於這個問題以及懷疑論的一本較新的論文集,可以看到不少有意義的新思路和新發展

Sanford Goldberg <Internalism and Externalism in Semantics and Epistemology> 2007 這本就主題上討論的是語義內外部論和認識論內外部論的聯繫問題,不過其中幾篇文章中的很多考慮和這個問題息息相關。

4.Neutral Monism and Panpsychism: More Alternatives to Mind-Body Problem

如果我們回到上世紀 60-90 年代,甚至一直到本世紀初,心身問題 (mind-body problem) 的討論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所有的回答無非各種物理主義和各種二元論,以至於說,那些用於反對物理的論證(例如 CA、KA、explanatory gap argument) 通常被認為是支持二元論的,而對這些論證的回應或那些反對各種二元論的論證 (例如 arguments from mental causation) 則被認為是支持物理主義的。這種想法即使在今天也很常見。

不過至少在近10-15年,這個想法理應要修正了。除了物理主義和各種二元論,其他回答心身問題的選項,主要是 neutral monism (尤其是 Russellian monism) 和 panpsychism 得到了很多關注和考慮,以至於我們不能隨意忽視這些選項,或者說我們必須牢記除了物理主義和二元論,還有很多其他可能的選擇。

歷史背景:

panpsychism 的歷史極其悠久,可能從 Thales 那會就有了,後來以各種方式貫穿於整個哲學史中(儘管大多不叫這個名稱);而 neutral monism 最早來自 William James <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y>,後來 Bertrand Russell 在他的中期工作,尤其是 <Analysis of Matter><Analysis of Mind> 等書中將這一觀點發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 Russellian monism。

當代討論中最早提示我們關注這些立場大概是 David Chalmers Consciousness and Its Place in Nature 2002, 在這之後,包括 Chalmers 本人在內,還有 William Seager, Galen Strawson, Derk Pereboom, Daniel Stoljar, Philip Goff 等學者的一系列工作使得這些選項成為重要的議題。

個人評價:

  • panpsychism 和 Russellian monism 都是很具有歷史意義的觀點,它們得到較多關注也或多或少和如今分析哲學對歷史資源重新關注這一點相關聯。
  • 在傳統的心身問題討論中,物理主義和二元論實際上都是先把世界固定為物理的,然後討論心靈如何。而 neutral monism 和 panpsychism 都不接受這個起點。因此這兩類觀點的相關考慮往往不局限於心靈哲學,而是和形而上學中的 metaphysical realism 相關問題的討論融合在一起。這一方面來自於對 physicalism 的 formulaitons 的一些技術考慮,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很多 metametaphysics (or we may call it metaontology) 的考慮(最典型的例子 David Chalmers <Constructing the World> 2014)。(話說現在 metametaphysics 差不多都算一個獨立領域了,光導論我就看到過兩本)
  • neutral monism 到底算不算是 panpsychism 的一種,不同學者會給出不同回答,不過這並非一個爭議問題,而僅僅是 一個瑣屑的 verbal debates。(話說我在知乎上也看過有人為了諸如此類的 verbal debate 而爭論,好像是關於道德虛無主義的,各方都有自己的權威文本。其實即便不考慮相關的理論負載,哲學家也可能在完全不同的意義上使用同一個術語,譬如說我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過 IEP 上對 fallibilism 的介紹和其他地方的都不一樣。但是,什麼時候問題僅僅是無關緊要的而何時是(至少在顯著的意義上)重要的卻並非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區分需要一定見識和足夠深入的理解)

Further Reading:

Torin Alter & Yujin Nagasawa <Consciousness in the Physical World: Perspectives on Russellian Monism> 2015, 收錄了 Russellian monism 的經典文本和一些近期工作

Godehard Bruntrup & Ludwig Jaskolla <Panpsychism: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2016, containing everything you have to and want to know about panpsychism

William Seager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anpsychism> forthcoming 還沒出,不過還是蠻值得期待的

另外有一個迄今為止還沒有得到很多關注的選項:idealism。Tyron Goldschmidt & Kenneth L. Pearce <Idealism: New Essays in Metaphysics> 2017,這本的意義不是很大,稍微看看就好

5.Perception: Representational or Relational

關於知覺如今有兩類對立的觀點,一類主張知覺是 representational,它向主體表徵世界是怎麼樣的,它有內容 (content) 並將這個內容 convey to the subject。在錯覺 (illusion) 和幻覺 (hallucination) 的情況下,perception misrepresents the case。我們把這類觀點稱為 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perception (以下簡稱 RTP,之所以這個 abbreviation 沒有放在文章開頭,是因為這不是一個公用的縮寫)。

另一類觀點則歷史悠久得多,它主張知覺是 relational:它是主體和 something 之間的關係。一種常識觀點主張知覺就是我們和獨立於我們心靈的世界之間的關係 (direct realism,又叫 common sense realism)。顯然這種觀點無法解釋錯覺,尤其是幻覺的情況。因此很多學者轉向了 sense-data theory,主張知覺是主體和某種 mind-dependent objects which are called sense-data 之間的關係 (Paul Snowdon Sense-Data in Mohan Matthe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2015 稱 sense-data theory 在歷史上是 dominant theory of perception,當然在歷史上它不叫 sense-data,而是被稱作 idea)。不過 sense-data theory 有很多其他的困難(例如說它不能,或者很難和 physicalism 兼容),如今已經很少有支持者了。如今我們說 perception is relational 往往是指某個版本的 naive realism,它是某種 sophisticated direct realism,主張幻覺和 veridical perception 是完全不同的,前者需要單獨處理。因此這種觀點又是 perceptual disjunctivism 的一種 (不同學者對於錯覺的處理不同,一些學者認為錯覺和 veridical perception 是一樣的,另一些主張它和幻覺是一樣的,還有一些主張錯覺需要獨立處理,而例如 Travis 主張知覺根本沒有 veridical or non-veridical 的區分)

而這兩種關於知覺的觀點,一種主張知覺是 representational,另一種主張知覺是 relational,究竟誰對誰錯就構成了我們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學者認為這個問題應該被替換為 perception is fundamentally representational or fundamentally relational,或者 perception is primarily representational or primarily relational。

還有一點,儘管看上去是一個兩難問題,不過比如 adverbial theory (of perception,正如我在之前某個回答中提到的,這個觀點如今沒什麼支持者) 和某些版本的 enactivism (on perception)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 neither;而比如 John McDowell Perceptual Experience: Both Relational and Contentful 2013, Susanna Schellenberg The Relational and Representational Character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 in Berit Brogaard 2014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 both。

歷史背景:

一些學者把 RTP 歸於 Kant 或者 Husserl,儘管存有爭議,但至少在 Kant 以前的時代這個觀點肯定是不存在的。最早把 RTP 介紹給分析哲學是 G.E.M. Anscombe1965。由於和 RTM (as a sort of functionalism) 以及對應時間的認知科學發展一致,這個觀點在大約在 70-90 年代逐漸取代 sense-data theory 成為絕對的主流,這一時期的重要工作包括 David Armstrong, Daniel Dennett, Fred Dretske, John Searle 等(當時知覺哲學的討論只是心靈哲學相關討論的一部分,並沒有作為獨立問題的意識)

naive realism,至少其原始版本屬於常識觀點。至於 disjunctivism,Travis 稱 Frege 為 Father of Disjunctivism, 而一些核心思想可以在 J.L. Austin 1962 找到,但如今我們說 (perceptual) disjunctivism 都是以 J.M. Hinton 1967, 1973 為起源的。

本世紀初,M.G.F Martin, John Campbell 等學者關於 relational perception 的工作,尤其是 Charles Travis 2004,標誌著 我們的這個問題成為知覺哲學的最主要問題,William Fish, Susanna Siegel, Berit Brogaard, Bence Nanay 等人在這一時期的一系列工作極大擴寬了這個問題的範圍,也標誌著現代知覺哲學的獨立(概念、術語以及立場達到相對共識和統一,雖然仍然大量借用心靈哲學的資源,但其討論已經非常系統化)

另外提一句,有一個 epistemic disjunctivism,它是一個認識論而非知覺哲學理論。其最早來自 John McDowell 1982。Timothy Williamson 2000 中可以找到一些核心思想。但當代討論起始於 Ram Neta 2008 和 Duncan Pritchard 2012。

個人評價:

  • 這個問題基本是如今知覺哲學最重要也可以說是最基礎的問題。知覺哲學的一大半問題都從這裡分支。同時這個問題也直接關聯所謂 perceptual experience 的 explanatory role,因此它也關涉 percetual phenomenology 和 perceptual processing 的關係,並因此關聯到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和 (cognitive) science of perception 的關係問題。
  • RTP 和 RTM 的關聯明顯十分緊密。它直接關聯(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s 和 phenomenology 的關係問題。除此之外的很多問題在下一節中展開。另外, Michelle Montague The Content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 in Ansgar Beckermann, Brian P. McLaughlin & Sven Walter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Mind> 2009 中可以看到很多相關的討論。
  • relationalism 顯然和 metaphysical realism and anti-realism 之爭還有語言哲學中的 reference 問題關聯 (可以參考 Johannes Roessler, Hemdat Lerman & Naomi Eilan <Perception, Causation & Objectivity> 2011 和 Athanassios Raftopoulos & Peter Machamer <Perception, Re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Reference> 2012)。它和 epistemology of perception, Cartesian skepticism 也有一定關係。

Further Reading:

Roberta Locatelli & Keith A. Wilson Introduction: Precep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2017 一篇非常詳細的綜述文章,必讀。這篇本身也是 Topoi 關於這個問題的 special issue 的導論,這期里有不少文章值得一看。

James Genone Recent Work on Naive Realism 2016 雖然文章立足於 naive realism,但也有很多這個問題的介紹。很推薦

Berit Brogaard <Does Perception Have Content> 2014 最重要的一本專題論文集,非常非常重要。這本的 introduction 總結了其中每篇文章的核心論證……

John Campbell & Quassim Cassam <Berkeleys Puzzle: What Does Experience Teach Us> 2014 雖然不是綜述,但是一個非常直接的 exchange,很值得一讀

關於 disjunctivism,必須要說的是 disjunctivism 並非都是 relationalism,甚至 epistemological disjunctivism 根本不是一個知覺理論(當然,對於它是否需要承諾 metaphysical disjunctivism 確實是一個爭議問題),不過如今的 relationalist 幾乎都是 disjunctivist

Matthew Soterio <Disjunctivism> 2016 這本也是重點推薦。前兩章通過問題導入和論證分析而非歷史或者傳統理論分類介紹了我們的這個問題,可以快速定位問題的 logical location。後幾章也很有意義,對於掌握 disjunctivism 的整個概念框架很有幫助(這一塊的論文大多很難讀,所以推薦先把這本讀完,之後才是下面兩本論文集及其他)。

Alex Byrne & Heather Logue <Disjunctivism: Contemporary Readings> 2009 經典文章收錄

Adrian Haddock & Fiona Macpherson <Disjunctivism: Perception, Action, Knowledge> 2008 除了 perceptual,還有其他幾類 disjunctivism 的討論

6.Perceptual Content

如果我們在上一個問題中選擇 perception is representional,或者說同意知覺有內容 (正如我已經提到的,也可以選擇 both,或者說主張 percpetion is fundamentally representional 等),進一步的問題要求我們對知覺的內容作出更多的描述。

關於知覺內容有很多相關問題,我在這裡介紹其中比較熱門的兩個。一個是知覺內容是否是概念性的 (conceptual),另一個是我們是否能知覺到 high-level properties。

知覺內容是否是 conceptual,正如字面意思即我們的知覺內容是否是概念性的,或者說是否有非概念性的內容。在堅持知覺有內容的前提下,很顯然這裡有三個選項:知覺內容都是 conceptual、都是 non-conceptual 以及是二者混合,不過在今天的討論中,大多數時候問題是知覺是否有非概念性內容。有兩類不同的 nonconceptualism: content 和 state,具體就不介紹了。

另一個問題我們的知覺內容是否有 high-level properties,比如 natural kinds properties, artifactual properties 等等,與之相對 low-level properties 包括顏色、形狀、位置等(當然這是對視覺而言的,其他 senses 的情況可能不同)。一些學者主張知覺只能表徵 low-level properties,另一些主張知覺可以表徵 high-level properties (當然,不同學者對於到底是哪些 properties 可以被表徵的意見是完全不同的)。要注意的是,這個問題是可以在認為知覺是 relational 的前提下 formulate,不過如今的討論大多都是針對 perceptual content 而言的。另外,這個問題經常會以非常不同的名字出現在文本中,在 further reading 里的很多文章對這個問題用的名稱完全不一樣。

歷史背景:

一直到大約10年前或者更早一點,perceptual content 這個術語才得到相對統一的應用,在這之前這個術語經常被用於非常不同的意義。

conceptual or nonconceptual content 的相關討論最早開始於 Gareth Evans 1982 和 Christopher Peacocke 1983,但當代最重要的工作起始於 John McDowell 1994 (McDowell 的工作至少引發了兩次重要的爭論,一個是和 Dreyfus,見 Joseph K. Schear <Mind, Reason, and Being-in-the-World: The McDowell Dreyfus Debate> 2013,另一個是和 Travis,見 Johan Gersel, Rasmus Thybo Jensen (eds.) <In the Light of Experience: Essays on Reasons and Perception> 2018,這兩個爭論都涉及,但不僅僅涉及這個問題)。Richard Heck 2000 在如今的討論中是不可繞開的。 Jose Luis Bermudez, Bill Brewer, Tim Crane, Michael Tye, Jeff Speaks 等人的一系列工作圍繞這個問題。

perception of high-level properties 很難追溯相關的歷史資源。當代討論大約起始於 10 年前,Alex Bayne, Berit Brogaard, Adam Pautz, Susanna Siegel 等一系列工作奠定了討論的基礎。

個人評價:

  • nonconceptual (perceptual) content 問題和 metaphysics of concepts and concept acquisiton/possession 等問題明顯相關,也因此會關聯 animal consciousness 的一些考慮。除此之外它還關聯 the structure of perceptual content, the nature of rationality, the normative of perception/perceptual content, perceptual justification 等問題。
  • perception of high-level properties 直接的和 structure of perception/perceptual content, epistemology of perception, relation between representational content and phenomenal character of perception 等關聯。它的很多子問題都有明顯的意義:比如 moral perception 之於倫理學 (do we perceive moral properties), aesthetic perception 之於美學,speech perception (do we perceive semantic properties), event-causal perception 等等。

Further Reading:

關於 nonconceptual content,相關文本很多

Jeff Speaks Is There a Problem about Nonconceptual Content 2005 支持 nonconceptualism 的論證總結

York H. Gunther <Essays on Nonconceptual Content> 2004 關於 nonconceptual content 經典文本收錄

我個人很有私心的非常推薦這篇文章 Stephen Laurence & Eric Margolis The Scope of the Conceptual in Stephen Stich, Eric Margolis (eds.)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Cognitive Science> 2012 討論了這個問題里的 conceptual 到底是什麼

關於 high-level properties

Grace Helton Recent Issues in High-level Perception 2016,一篇有點 opinioned 的綜述,不過還是很不錯的,而且有一個很詳細的 reference list 可做進一步閱讀學習

Susanna Siegel & Alex Byrne Rich or Thin in Bence Nanay <Current Controversies in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2017 頂尖哲學家關於這個問題的一個直接的 exchange,值得一看

Katherine Hawley & Fiona Macpherson <The Admissible Contents of Experience> 2011 最重要的一本專題論文集

Anna Bergqvist & Robert Cowan <Evaluative Perception> 2018 討論的這個問題的一個子集,即 evaluative properties

另外像 Tamar Szabo Gendler & John Hawthorne <Perceptual Experience> 2006, Bence Nanay <Perceiving the World> 2010 里的文章既有上個問題也有這個問題。其中各有幾篇很重要的工作。

7.Phenomenal Concepts

現象概念 (phenomenal concepts) 是那些用於指代 the qualitative character of our phenomenal experiences 的概念。通常認為它們是一類特殊的概念,在於我們對自己的這些 phenomenal character 有 privileged access。首先有必要區分現象概念和其他相關的概念:現象概念直接 pick out qualia,而非這些心智狀態的 causal relations with stimuli, other states, and behavior 等等。最典型的現象概念是當這些現象狀態在場時主體將這樣的概念直接應用其之上,而一些擴展的應用包括我們將其應用於他人,或者應用於對過去的描述等等。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主要考察前面一種典型情況。

關於心靈的物理主義面臨很多問題,其中最多討論的就是那些 epistemic arguments against physicalism (比如 KA, CA, explanatory gap arguments 等,參考 Brie Gertler Dualism: How Epistemic Issues Drive Debates About the Ontology of Consciousness in Uriah Kriegel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Philosophy of Consciousness> forthcoming,當然我對這篇文章的一個不滿就是在本文第四小節中提到的問題。另外,儘管由於 Chalmers 的工作這一類論證如今都叫 epistemic arguments, 不過我個人還是更傾向於稱它們為 arguments from qualia)。為了回應這一類論證,現象概念策略 (phenomenal concept strategy, PCS) 被物理主義者廣泛採納。簡而言之,PCS 主張現象狀態完全可以用現象概念的相關考慮解釋和還原,因此這些狀態是完全物理主義的。有很多不同的現象概念(或者更好地說,有很多不同的現象概念的理論),比如 recognitional, constitutional, indexical/ demonstrative 等等,它們每一種都可能會對應非常不同的 PCS。

一些學者主張 PCS 不能回應那些 epistemic arguments,並且現象概念可以用於反對物理主義。除此之外,儘管 PCS 是如今主流的 type-B physicalism (David Chalmers 2002, 這個分類如今可以說是 authoritative) 用於應對那些反物理主義論證最重要也最多討論的策略,但其並非是物理主義者唯一的策略,比如 type-A physicalism 就不會接受 PCS。甚至我們是否真的有現象概念也並非是一個無爭議的問題。

歷史背景:

歷史上對 phenomenal concept 的討論非常零散,或者說缺少專門的對待。Wittgenstein 的 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 可能是一個少有的例外(不過仍然是有爭議的,比如 Williamson Child Wittgenstein and Phenomenal Concepts 2011, David Papineau Phenomenal Concepts and the 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 2011)

當代對現象概念的討論主要是圍繞 PCS, 最早是由 Brian Loar Phenomenal States 1990 引入到當代討論的,早期工作包括 Scott Sturgeon 1994, Michael Tye 1995, Christopher Hill 1997 等,PCS 這個術語是由 Daniel Stoljar 2005 引入的。本世紀以來,David Papineau 2006, Janet Levin 2006, David Chalmers 2010, Katalin Balog 2012 等等圍繞著 PCS 是否能成功回應反物理主義論證的討論非常之多。

個人評價:

  • 關於 phenomenal concepts 的討論往往依賴很多理論背景。比如 qualia, self-knowledge, concepts, reference and semantic theories, LOTH 等;但反過來相關討論的主要價值都集中在 PCS 上,對這些理論本身反哺並不多,也許除了少數和 self-knowledge 相關的討論。
  • 那麼問題來了,phenomenal concept 會得到一個 SEP 的專屬 entry 嗎?

Further Reading:

Torin Alter & Sven Walter <Phenomenal Concepts and Phenomenal Knowledge: New Essays on Consciousness and Physicalism> 2006 這本論文集的第一部分主要是 KA,第二部分討論 phenomenal concepts,幾篇經典文章都在其中。

Katalin Balog Phenomenal Concepts in Ansgar Beckermann, Brian P. McLaughlin & Sven Walter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Mind> 2009

Par Sundstrom Phenomenal Concepts 2011 這兩篇都是綜述文章,各有一些很重要的相關考慮,都非常值得一看

8.Phenomenal Intentionality

關於 (phenomenal) concsciousness 和 intentionality 之間的關係,有三類主要觀點 (Terence Horgan & John Tienson 2002): separatism 主張這兩類東西是完全獨立的(至少在本體論方面),需要分別處理;representationalism 主張 consciousness 可以還原為(或者同一於,或者隨附於等等) intentionality (或者是 intentionality 和其他 ingredients);而最後一個觀點即是這裡的 phenomenal intentionality theory,主張 intentionality 可以還原為(同樣的,或者是同一於等等) consciousness。簡而言之,針對這個問題,PIT 採取的是一個 consciousness first approach,主張所有的意向性都是有意識的(至少對於 originally 而非 derived intentionality)。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版本的 PIT 和某些版本的 representationalism 是可以相兼容的。

PIT 的核心主張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張我們有一些 phenomenal intentional states,它們是由主體的現象狀態構成的一種意向性(示例);第二部分則是這些 phenomenal intentionality 和其他 non-phenomenal intentionality 之間的關係,這裡可以區分不同的 PIT,strong PIT 主張所有 intentional states 都是 phenomenal intentional states,moderate PIT 主張其他 intentional states 都是 derived from phenomenal intentional states,weak PIT 則主張這兩類本身就需要單獨處理。當然這兩部分都需要很多細緻的處理和 elaborations,也因此 PIT 內部也有很多爭議。

另外,PIT 是一個 theory of intentionality,它並沒有也不需要進一步考慮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的相關問題,那可能還需要一個其他的理論(比如 Kriegel 本人支持 self-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mind)

歷史背景:

歷史上這樣的 consciousness first approach 是絕對的主流,包括 Descartes, Hume 等等, 而當代的 PIT 則來源於 Brentano 及其後的 Husserl (Uriah Kriegel Phenonmenal Intentionality Past and Present: Introductory 2013 介紹了它的現象學歷史。)。對於分析哲學界,與 PIT 相對的各種 RTM 一直都是主流 (並且進一步的,是各種 tracking theory of intentionality),直到 John Searle, Galen Strawson, Charles Siewert 等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工作算是這方面的先驅;本世紀以來,Horgan & Tienson, David Bourget, 尤其是 Uriah Kriegel 的一系列工作使得這個問題變得重要。

個人評價:

  • PIT 是一個 theory of intentionality, 它和 relation between consciousness and intentionality, naturalizing intentionality 等緊密相關。並且和 narrow (mental) content, cognitive phenomenology, self-knowledge, self-consciousness 等問題關聯。不過就目前我所知而言,目前的相關討論對 PIT 的 implications 關注較少而主要集中在一個完整的 PIT 構建(以及對反對意見的回應)上。
  • PIT 有很多現象學基因。

Further Reading:

Uriah Kriegel <Phenomenal intentionality> 2013 最最重要的一本專題論文集,其中 Kriegel 的那篇 』The Phenomenal Intentionality Research Program『 尤其值得認真閱讀

除了這個和 SEP 以外似乎沒有關於 PIT 好的綜述

Angela Mendelovici & David Bourget Consciousness and Intentionality in Uriah Kriegel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hpy of Consciousness> forthcoming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某個版本的 strong PIT 的支持反對的相關考慮。

下篇把剩下的幾個寫完,然後介紹幾個也許不那麼熱門的問題和幾個我個人覺得可能會有潛力的問題,大概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