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悲傷的故事是這樣的。

我的一篇SCI,第一次修了3次,一個審稿人,就叫他Steve吧,堅決不同意錄用,原因是,他做的實驗的效果沒有這麼好,好吧,我把實驗現場照片,包括為什麼的原因都分析了一遍。NO,堅決拒稿。

好的,我心想,那沒招,這麼一搞,這篇文章就被拖了1年多。

接著投吧,第二次換了一個雜誌,投了,3天就Under review,很開心。很期待。結果,2個月後,審稿意見回來了。很神奇的是,我的稿子又到Steve同志的手裡啦,他的審稿意見是,拒稿,因為之前討論對這篇文章的實驗結果有很大的疑問。嗯。。。Rejected,漂亮。

你們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再又過了一年,我的那篇文章終於被錄用了,然後,我去荷蘭留學交流的時候,發現,我們組裡有個叫Steve的博士也做我這塊內容,更巧的是,這哥們,拿著我的文章問過我哥們說,認不認識我?嗯。。。然後,我同學說,Steve做的這塊一篇文章都沒發,然後呢,培養的蠕蟲經常死光光。。。很棒哦。後來。。。Steve來吃我生日蛋糕的時候,我露出了艱辛的微笑。

補充一點細節,Steve同學問我哥們,認不認識我的時候。我哥們很委婉的說,認識,同濟在這方面做的不錯。。。這應該是第二次到他手裡的時候,他問的。然後。。。嗯。。。被拒了。


當你有一個什麼文章都要從子刊開始投起的老闆,你就會發現文章被拒就像家常便飯一樣,有時還會隱隱的期待。。,


拒著拒著 就習慣了。


20%接收率的雜誌,投5次中一次是平均水平。

投3次中一次,那是大牛。

投10次都被拒,你是不是投錯了雜誌?

什麼,每次投稿都中?那是傳說。。。


從採集數據到文章終稿歷時2年多,經過大牛導師的修改,投到領域內top1期刊,大類3區,3天收到拒稿。收到拒稿的那天正好是國內中秋節,從早上哭到了晚上。大老闆說幾乎所有的researcher都有過拒稿的經歷。收到拒稿之後,決定投個2區的期刊,後來錄用啦。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