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劉墉並不陌生,因為早年曾有一部電視劇火遍大江南北,這部電視劇叫《宰相劉羅鍋》,這裡的劉羅鍋就是劉墉,他不僅在詩詞、政治上別有建樹,還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

他的書法因為喜歡用很濃的墨,被人稱為「濃墨宰相」,當時和他齊名的另一位書法家,叫王文治,被稱為「淡墨探花」,同時他還和清代的成親王、鐵保、翁方綱並成為清四家,可見他的書法在當時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

劉墉初學書法,受到當時書法風氣影響很大,不過在那種時代下,受到影響是難免的,每一個人都無法擺脫時代的影響。他初學書法學習當時流行的趙孟頫和董其昌的書法,因為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比較喜歡這二人的書法風格,同時劉墉也學習館閣體書法,以參加科舉考試,這也是他一聲都沒有擺脫掉的。

後期劉墉楷書學習蘇東坡、二王甚至碑學書法,書法風格為之一變,在眾多的的館閣體書法中脫穎而出,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雖然這種風格仍然沒有完全擺脫館閣體的影響,但足以使他成為清朝帖學集大成者。

劉墉雖然力圖改變,但沒有像鄭板橋一樣破壞式反叛,自創亂石鋪街體,而是在自身基礎上,汲取古人智慧,形成自己風格。

我們今天談書法,很少談到劉墉,是因為在清朝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新穎的東西太多了,清朝前期的王鐸,中後期的碑學,掩蓋了帖學,加上帖學又沒有實質性的突破,沉浸在前朝的陰影之中個,文人也不滿足於小修小補了。

纔有了後來對於碑學的大家讚揚,以及碑帖融合。這和當時的整個社會大環境也是分不開的。


在清代四代均為進士,門第顯赫的不多見,但清代中期「四大書法家」(翁方綱、劉石庵、成親王、鐵保)之一的劉石庵,不僅他是進士,而且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均為進士。劉石庵就是坊間傳說的劉羅鍋。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生於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卒於1804年(嘉慶九年),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他的書法,融合古人之長,外似豐潤軟滑,實則內涵剛勁,骨肉兼備,故後人稱「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

劉石庵書法

他做吏部尚書時,批閱公文後常畫十字,若有司員私自仿效,他能立刻辨認出來,並告誡下屬們說,我的書法是無法仿造的。其實,摹仿者正是他的家眷,並且是由他教導出來的。

劉石庵晚年書法名滿天下,求字者絡繹不絕,因疲於應酬,多使人代筆。其三位如夫人都是他的代筆人,世傳凡鈐蓋「飛騰綺麗」朱文印或署款只落「石庵」兩字,並用長方形「石庵」印的,都是如夫人所書。在劉石庵給如夫人的家書中,每談及書法用筆之道甚為詳備,可見她們是得到其真傳的。

劉石庵書法

此外,還有一些人為劉石庵代筆,那就是他的鄰居瑛寶。瑛寶姓拜都氏,字夢禪,號間庵。一說字煦齋,號夢禪居士(《船山詩草》)。滿州正白旗人,是大學士永貴的長子,曾任筆帖式,30歲時因腳疾辭官,居家以詩歌筆墨自娛,同劉石庵關係密切,時通書信,累計約有200次之多。瑛寶對這些書信非常珍視,裝裱成三冊,經常觀賞臨摹,所以他的代筆也很逼真。


先說觀點,劉墉書法初看並不美,但越看越有味道。其書作外表以樸拙示人,內涵卻耐人尋味。這正是劉墉的高明之處。我總結劉墉的書法特點:沉靜雅然,厚朴而靈動。

劉墉深受儒家思想「中庸」的影響,書法審美以中和為尚。所以在乾嘉樸學盛行,書法家紛紛轉向對碑的學習和研究的時候,他依舊堅守貼學派,正是受這個思想影響使然。劉墉是清代貼學重鎮,對伊秉綬、何紹基、沈曾植等書法大家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劉墉的書法風格主要受倆人影響最深,其一顏真卿,其二蘇東坡。他作書喜歡用狼毫,用墨濃、重、黑,所以有「濃墨宰相」的稱號。歷史上對其曾有「墨豬」之譏誚,實際上這正是劉墉的過人之處。他的墨雖重,卻並不獃滯,源於他用狼毫,用筆取「骨勁勝」。他學顏真卿,卻能靈活靈用,這很不簡單。沙孟海先生曾評:「他(劉墉)的大字學顏真卿,寫得出神。顏字是多麼森嚴的一種書體啊,出於他的手,卻變成和宛通靈的一副面目了。」

至於不懂書者,譏誚劉墉書法為「墨豬」,真謬論。「墨豬」者,形態肥而笨劣,氣息滯濁。而劉墉作品恰恰相反,那些濃墨的筆畫並非缺乏骨力,而是暗用頓挫,骨力內含。如上圖作品的「歲」字,用筆雖然濃重,但起筆、行筆、收筆、轉折、提按能讓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真高明之處。這幅作品結字平和,不劍拔弩張,字富天真爛漫之趣;字字獨立,結構疏朗,有楊凝式《韭花貼》的神韻。

《藝舟雙楫》記載:劉墉的學生,翁方綱的女婿戈仙舟互問兩人書法,翁方綱說「問汝師哪一筆是古人?」劉墉反駁說「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可見他在學習古人的過程中也在努力擺脫古人的束縛。劉墉的書法之所以能被廣泛接受,並啟發眾書法大家,即在於他筆下有古人,而不受古人牢籠,超然獨出,這纔是對古人最好的繼承,而沒成「書奴」。

黃庭堅有「筆短意長」之說,劉墉受其啟發,點畫不求龍飛鳳舞,而求深厚中的靈動,不愧其「濃墨宰相」的美譽。


濃墨宰相石庵

如果說書法作品也有上相不上相之說的話,劉墉的作品絕對屬於不上相那種。

因為劉墉的作品看真跡和看網上電子圖片絕對是兩回事。

劉墉作品好不好,當然好,清朝四大家的說法不是空穴來風,可是為什麼對劉墉作品的質疑聲音那麼大呢?我覺得和很多評論者看到的可能是網上電子圖片有關。

先說說劉墉這個人,很多人對劉墉的認識大概離不開《宰相劉羅鍋》裏那個機智聰明天天與和珅鬥法的那位乾隆皇帝的寵臣。

《宰相劉羅鍋》的片頭序幕有一個印章——「不是歷史」,確實,真實的劉墉和《宰相劉羅鍋》中的劉墉不太一樣,少了幾分狡黠,多了幾分謙謙君子的風度。劉墉可謂出身在一個書香門第、清華世家,他祖父是進士,他父親劉統勛也是進士,劉墉也是進士出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可以說位極人臣。

在書法上,劉墉學趙孟頫、鍾繇、顏真卿、蘇東坡,然而不受古人拘囿,自成一體,他的字初看又圓又軟又滑,像一團團棉花,因此還有人說劉墉的書法是「墨豬」,但是劉墉書法細看會發現骨氣洞達,綿裏藏針。有人用「清、靜、淡」三個字概括劉墉的書法境界,非常貼切。

劉墉在書法上的貢獻是突破館閣體束縛,乾隆皇帝是一個極其喜愛書法但是審美又不甚高明的皇帝,比較喜歡規範整飭的館閣體書法,以致上行下效,館閣體盛行,在這樣的條件下劉墉敢於突破館閣體牢籠自成一家,在書法史上影響甚大,呈現出的書法新面貌與當時的鄭板橋、金農等相應。

回到開頭的話題,如果見過劉墉作品真跡,會為劉墉那濃墨之下洋溢出的厚味兒十足的丰姿喝彩,不愧是清朝四大書法家之一。


沒想到諾貝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和劉墉是山東老鄉。

劉墉生於1719年,卒於1804年,山東高密人。曾任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嘉慶二年,授體仁閣大學士。

劉墉的書法境界,可用靜、淡、清三個字來概括。他的書法初學趙孟頫,之後又學鍾繇,顏真卿,蘇軾等,之後自成一家,是清四家之一。

劉墉的書法,結體嚴謹,筆畫豐腴,骨力十足,跳出前人之窠臼,超然獨出。

作品中的捺畫,明顯受顏真卿的影響,有篆籀筆意。


首先感謝悟空問答的邀請,小編對樓主問的這個問題是十分的感興趣,因為劉墉也是小編十分喜愛的一位書法家,今天借這個機會來聊一聊劉墉的書法。

其實,對於我們而言,對劉墉最大的印象莫過於影視劇《宰相劉羅鍋》中劉墉的形象了。在歷史上劉墉確有其人,並且是清代十分有名的官員,除此之外,劉墉也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在中國書法史上,特別是清代的書法史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清代,有一位叫做王文治的書法家和劉墉齊名,被稱為淡墨探花,從字面我們就可以知道王文治比較擅長用淡墨。二劉墉則被稱為濃墨宰相,這就說明劉墉的書法用的更多的是濃墨。濃墨其實是一種書法風格的表現形式,不管是淡墨還是濃墨都是書法中比較難得表現形式。

在清代的書法家中,特別是官員的書法,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都往往被稱為館閣體,這是時代的風氣。而劉墉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脫穎而去是十分不容易的。至於造假,有利益的趨使就是一件避免不了的事情,在現今的拍賣會上,劉墉的真跡其實寥寥無幾,但要是能得到一件清代的高級仿品也是有很大的價值的。

最後,感謝邀請回答,如果感覺回答的有用的話,還望能給我的回答點個贊,我也會繼續努力。有其他的問題也歡迎大家多在悟空問答上提問,讓我們共同維護好這個交流的平臺。謝謝。


劉墉的書法以濃墨取勝,自成一格,在清四家中是較有成就的一位。

劉墉學書,受時代影響,也從董其昌和趙孟頫入手。但在他中進士後,轉而致力於學顏真卿、蘇東坡、黃庭堅等,並上溯鐘王,熔鑄古今,終自成一家。

他用墨行筆濃中有淡,拙中含巧。雖有些作品中有一些極肥厚的用筆,但因他將字與字、行與行的距離拉得較開,所以給人以清爽疏朗之感。

他的書法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行筆從容,給人一種靜穆之氣。

濃墨宰相劉羅鍋,名不虛傳。

更多文章及作品點評,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劉墉初學董、趙,尤喜東坡,後習北碑。其書喜用重墨,號濃墨宰相,書風綿密厚重而又不乏骨力。用筆時出新意。有一次劉墉寫了一幅字讓妻子拿給老丈人看,老丈人寫字很保守,講究筆筆要有來歷,於是笑著對女兒說:你問問他,哪一筆是古人寫的?妻子回來後,劉墉問:老泰山怎麼說?妻孑說:他問你哪一筆是古人寫的。劉墉說:你回去問他,他寫的字哪一筆是自己的?通過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劉墉寫字還是比較重視寫出新意的。


這幅字不是劉塘的夲來面目,屬臨寫作,要臨肯定是比他寫的好不多說!劉塘傳說寫字下過大功夫,鍋還是書寫姿勢不正確造成的,就現在劉的字很值錢,因他的地位而言,沒有他見不到的帖,所以他臨學過的帖也很多,有消化不良現象,學董得舒朗少清瘦妍妙,學顏肉而少骨,與當官喫肉多有關,基夲是虞的路子規矩有佳,藏而不露,滿肚學問字如人,處事圓滑不出鋒,多少年來留英明!再多說明一點,我評論過不少書作,人物,並不是比人家高,歷來學書人通病,眼高手低,沒有一個大書家不說閑話不好,和人無完人一樣,做飯的百分之百適合口味是不可能的!


劉墉的毛筆字一股肉勁,纏綿,筆法有晉人遺韻,但缺少晉人飄逸的風骨。由於混跡官場多年不免在字跡中多少流露出一點油滑和玩世不恭。總的來說老劉字的字貴族氣較濃,畢竟皇帝老兒身邊的人,字的架勢要比貧民百姓多了幾分從容不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