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有位大學同學,曾一直爲自己天生的單眼皮而苦惱,覺得單眼皮顯得眼睛小而無神。不過這位同學最近去拉了雙眼皮,還發了朋友圈,照片中的她一改以前單眼皮小眼睛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雙拉過雙眼皮後炯炯有神的眼睛,她還自信配文“錢沒白花”。

 

相信除了筆者朋友之外,很多人都有過醫學美容的經歷。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更加在意和追求外表的美麗,甚至在電梯、餐廳等公衆場所,會經常有人開玩笑地講:“整形了嗎?變漂亮了。”正是因爲有這樣的市場需求,醫美行業得以快速發展,醫美企業也迎來了機遇。

 

5月2日,新氧上市,互聯網醫美平臺第一股是一家中國企業,這意味着國內醫美市場無論從規模,還是在規範方面,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醫美市場的成熟,社會對整形的偏見正在逐漸瓦解,公衆也開始逐漸建立對整形的客觀認知。

 

變化一:從不接受整形到關注整形


 

曾經在遼寧衛視的一檔節目上,當聊到整形相關話題時,大部分在場嘉賓表示不能接受整形,認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沒有必要做後天整形。有的人說整形後笑起來會很僵硬,甚至睡覺都閉不上眼睛。大家普遍認爲通過人工、藥物獲得的短期美貌不長久,並且日後還可能遭受反噬,得不償失。有這樣的擔憂,很大程度上是對醫學專業知識的不瞭解。

 

如今,大家對整形的看法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關注整形相關內容。筆者幾個女大學同學,就時不時會往閨蜜羣裏分享新氧微信公衆號的推文,文章主要都是一些關於美容整形的內容,然後幾個女孩一起聊得不亦樂乎,話題也基本都是“我就知道那個誰肯定整了”、“這個明星墊了下巴”、“要是我整形整哪裏比較好”之類。

 

上大學的時候,這些女同學甚至還覺得整形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情,但現在也都開始關注整形內容了。在新氧的公衆號文章下方評論中,有的人還表示:“新氧是我堆成海的公衆號裏,少數幾個日推總會看一篇的公衆號。”

 

新氧科技招股書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新氧通過社交媒體網絡和特定的媒體平臺傳播的豐富媒體內容,平均每月有超過2.4億的觀看量,這類觀看用戶是對醫美有着廣泛興趣的人羣。而新氧新媒體如此受歡迎的背後,一方面是因爲廣大用戶能夠通過新氧的案例分析,認識到整形的基礎知識,並學會理性地選擇整形方案;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反映了大衆對於整形的認知在發生改變,至少說明了他們已經開始關注,甚至是分享整形信息。



變化二:從不理解整形到寬容整形


 

長期以來,不少用戶並不理解爲什麼有的人本身顏值就不低,但還是要冒着風險在臉上動刀,尤其是那些從事演藝事業的男女明星。更常見的是,不少用戶常常活動於微博等社交平臺,當看到微博上很多關於明星整形的帖子時,也會在帖子下方唏噓什麼“網紅臉”“假臉”“人工臉”等等。

 

但現在這樣的情況正在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在某些娛樂明星的熱搜下,我們會看到一些用戶認爲“明星如果不能整形都顯得不專業”,這往往出於他們對明星顏值的高要求。這些聲音認爲影視演員這個職業需要較高的顏值,如果先天性條件不那麼好,選擇去整形優化自己的外貌是可以理解的,甚至說某些情況下整容已經成爲明星的必經之路。

 

的確,這其中的變化頗有意思,原來人們對於明星的整容嫌棄,甚至是鄙夷。但如今,當大衆將明星們的顏值設定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時,卻開始對他們苛刻起來,不好看的人似乎不適合當明星,甚至有些用戶反而覺得明星應該整成他們喜歡的樣子。



變化三:從祕而不宣到分享整形過程


 

過去,在鄰里親友異樣眼光的壓力下,整形於大多數人而言還是一件祕而不宣的事情。很多人在接受整形手術之後,都不願意承認,甚至是在整形之後的恢復期想方設法逃避周圍的人。長時間以來,在大家的潛意識裏,整形就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

 

然而,現在情況不同了,越來越多的人對整形經歷持有公開和分享的態度。比如新氧平臺有一個功能是“美麗日記”,就是讓消費者記錄自己整形手術之後第一天、第十天……半年後的變化,以圖文的方式呈現。如此一來,有過同一部位相似整形經驗的人便能在別人的日記中找到共鳴。

 

這種變化不難理解。衆多小白消費者有慾望開啓醫美消費,但是醫美不同於普通美容,它會產生創口,術後會腫脹、滲血……。什麼樣的情況是正常的?什麼樣的情況有毀容風險,需要及時修復?消費者在術前、中期,會有各種擔心、恐懼、疑問。而術後過了恢復期,多數消費者又有訴說和表現欲。於是,消費全程伴有內容交流的需求。

 

新氧上消費者記錄的“美麗日記”,左爲隆胸後,右爲隆鼻後

 

 “用戶感興趣的是個體,是故事。”新氧創始人金星曾公開表示。

 

目前新氧上已經積累200萬篇由消費者撰寫的日記。經緯中國合夥人王華東表示:“新氧的核心邏輯是社區的價值,因爲醫美消費是一個重度的決策的過程,社區的價值減少了消費者對陌生領域的認知難度,能夠讓消費者做消費決策的時候不要被誤導,真實性的點評和美麗日記可以給到用戶真實的建議和決策參考。”


觀念變遷背後,三重因素共同作用


 

從不接受到關注,從不理解到寬容,從祕而不宣到經驗分享,整形社會觀念變化背後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來,現在的醫學美容技術更加精湛成熟,後天變美成爲可能。明星和網紅成爲醫美普及的代言人,「瘦臉針、玻尿酸、美白針、光子嫩膚」等詞語在2010年後從港臺,蔓延到大陸,醫美在百姓日常交流中出現頻次持續增加。

 

二來,醫學美容的運作更加市場化,價格更加親民;1999年前後,中國醫美正式商業化和市場化,民間資本開始建設獨立醫美機構,而不再選擇承包醫院科室的方式。現在中國有近萬家醫美機構,其中絕大多數屬於民營。2013年,醫美平臺興起,後經逐鹿後,新氧成爲其中的領軍企業。平臺上信息的全面、真實和多樣性,幫助優秀服務商脫穎而出,建立品牌,同時也給消費者提供了決策參考。

 

三來,中國人均GDP突破5000美金,老百姓手頭越發富餘,90後成消費中堅力量、00後開始成年,獨生一代更爲關注自我的內心宿求,微整形需求快速崛起。

 

正是這三方面的原因使得公衆逐漸瓦解對整形的偏見。不得不說,從業企業,既是這種改變的受益者,亦是推動者。

 

根據Frost & Sullivan2018年10月的市場報告,2018年中國醫美服務行業總收入規模達到1,217億元人民幣(約合177億美元),自2014年至2018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爲23.6%,預計行業收入規模到2023年將達到3,601億元人民幣(約合524億美元)。

 

“新氧上市可以加速醫美消費在中國市場的滲透。中國醫美市場滲透率比發達國家低很多,其中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新氧上市會讓新氧上積累的內容爲更多人知道,從而讓更多了了解醫美這件事。” 聯合麗格集團董事、總經理慕安表示。

 

“如果再過十年,醫美市場規模也許會過萬億。要知道中國今天化妝品行業的產值每年也不過幾千億。如果醫美行業過萬億,就意味着中國的消費者在醫美上花的錢,比他們在化妝品和保養品上花的錢還要多。那個時候醫美行業的消費者也會進入到高度成熟的狀態,他們對醫美的瞭解會非常深了。”金星在近期的一次行業會議上表示。


文/劉曠公衆號,ID:liukuang1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