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进小区,智能巡防识别不法分子,智能垃圾箱自动提醒清倒,智能车位系统精准定位……如今,这些智慧化的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区。随著人工智慧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物业服务也正在被重新定义。

  3月29日,在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智涌钱塘」2019AI Cloud生态大会上,物业领军企业碧桂园服务发布了其与海康威视联合研发的「AI凤凰魔盒」。

  当天,碧桂园服务与海康威视携手成立的行业内首家「AI创新联合工作室」也正式揭牌。「我们将共同研发基于监控的边缘计算服务器和社区场景下的各类监控演算法,加速人工智慧在社区服务中落地。」碧桂园服务执行董事、总经理李长江说。

  AI与社区服务的组合已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但作为一家物业公司,碧桂园服务这次在智能物联领域的布局还是令业界热议。

  走出舒适区 提升物业服务效能

  「人工智慧不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革命,更是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对于人工智慧对物业的赋能,李长江满是期待,他认为,物业行业从物的管理到人的服务,下一阶段是服务的智能,让服务无处不在,让服务更符合业主的需求。

  据碧桂园服务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碧桂园服务在管面积为1.8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8%。契约管理总面积超5亿平方米,向约140万户业主提供物业管理服务,庞大的在管面积也对其管理手段与效率提出了要求。

  当前,物业仍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在管面积的增加无疑意味著更加繁琐的工作,同时带来物管人员的剧增。中指研究院此前公布的调研报告中显示,人力成本是物业成本结构中占比最高的部分,且每年仍在不断攀升。

  近年来,众多物业服务企业纷纷诉诸于智慧化手段来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用人成本。

  碧桂园服务CIO袁鸿凯说,近三年碧桂园服务每年在科技上的投入都达到了一亿左右,其中,人工智慧和云计算的投入占据约三成。

  此外,腾讯、阿里等科技巨头同样在智慧社区、智慧安防等领域进行战略布局。腾讯区域业务集群总经理易海燕此前表示,依托于腾讯云计算的保障基础,腾讯旗下的「微瓴智慧建筑平台」、「智慧家居」等应用解决方案,在数字施工、物业管理等产业细分领域,「已具备可为行业客户提供定制级数字化服务助手的能力」。

  浙江省经济和资讯化厅总工程师厉敏认为,人工智慧的核心价值在于赋能,人工智慧通过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再造,让人类拥有推进产业技术升级的工具和引领经济增长的全新引擎。「人们将借助人机协同,从重复、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自由地创造创新,更优雅地生活。」

  据袁鸿凯介绍,2018年6月,碧桂园服务就与腾讯签署「共建人工智慧社区」合作协议。在前端层面,腾讯的人工智慧技术广泛地应用到了碧桂园社区的安防领域,在碧桂园所有的小区里,都实现了一键巡逻。

  以往的保安巡逻都是每隔1个小时巡逻一次,一次至少也要1小时,而且在监控室,1000多张监控显示屏滚动播放,靠人力很难及时发现问题。而通过一键巡逻,物业管理人员可以调取小区内的所有监控,并同一时间抓拍各种场景的图片,上载至云端进行演算法分析,最终生成巡逻报告,大大减轻了物业保安的工作量。

  「以前的社区监控就是『照相机』,通常都是事后调取录像进行追溯,现在的智能监控具备『大脑』的思考能力,可以分析计算,有异常情况就会事前预警,提醒物管人员防范,这样小区也会更安全。」李长江说。

  2018年,碧桂园服务的毛利润同比增加近七成至10.36亿元,毛利率则同比增加4.5个百分点至37.7%,其在管理层分析中指出,毛利率的提升与社区智能化及节能改造等降本增效措施有很大关系。

  发挥场景优势 打造云-边-端全栈解决方案

  物业管理的利润空间相对有限,而科技的投入无疑是巨大的,相较于阿里、腾讯、华为等本身就具有科技基因的企业而言,碧桂园服务参与人工智慧探索的似乎存在更多未知数。

  在李长江看来,「无场景不智能」,目前的人工智慧还没有达到通用智能的水准,仅仅在图像、语音、语义等基础能力上有所发展,人工智慧要落地产业,必须与场景结合。

  有分析认为,人工智慧在物业服务行业落地的关键在于:一是千万级的数据量,二是强大的运算能力,三是清晰的业务场景,最后是物联网及物联设备的支持。

  对于碧桂园服务而言,大量的社区实时数据和复杂的线下场景正是其参与人工智慧的核心优势。从2016年开始,碧桂园服务就开始搭建技术平台,尝试云-边-端的整体物联网架构的建设,并逐步建立起基于设备端的传感器和一线应用能力。

  在与腾讯的合作中,双方打造了基于云端的AI智能平台和AI演算法训练平台,碧桂园服务所有的业务场景都可以在云端进行反复的训练学习,赋予智能化。

  但以前人工智慧应用需要把采集到的数据上载到云端,时效性很差;而且社区里面做智能化改造时不同的设备会有对应的服务器,车闸有车闸的服务器,门禁有门禁的服务器,大量的服务器会导致维护成本很高。

  据袁鸿凯介绍,此次发布的「AI凤凰魔盒」很好地实现了人工智慧与社区场景的融合。「凤凰魔盒就是一个边缘服务器,可以将云端数据传输到社区本地处理,实现快速反应,同时各类设备服务器的功能可以集成在这一个盒子里,也即是社区内的门禁、车闸、摄像头、电梯、智能照明等所有设备,都可以通过盒子来获得云端的演算法,实现智能赋能,不需重新更换,大大降低了智能化改造的成本。」

  碧桂园服务所构建的云-边-端AI全栈解决方案正是通过云端的AI智能平台和演算法平台,对设备设施数据进行管理分析;然后下传至边缘端,来集成相关分析结果及演算法训练后的能力,最后通过边缘去管理所有端的设备,并将人工智慧赋能到所有终端设备,真正实现「AI无处不在」。

  拓展业务外延 构建「AI+服务」生态链

  据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分析,智能物联时代一定是云边融合的方案,人工智慧在边缘端运行,智能认知在云中心实现。「因为即便云端数据足够强大,但有些设备数据只需要局部处理,如果全部上载云端计算,会降低应用效率;另一方面,智能物联网规模庞大,带宽增长赶不上数据增长,全部上载到云端不现实。」

  当天,由碧桂园服务与海康威视共同成立的「AI联合创新实验室」也正式揭牌,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探索「AI+服务」。

  李长江说,碧桂园服务还将与碧桂园旗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基于社区应用场景的服务机器人。

  自2018年分拆上市以来,碧桂园服务就跨界动作频频。除了数字化、智慧化的探索,2018年底,碧桂园还启动了「城市共生计划」,正式进军城市服务领域,继续延展服务的边界。

  据了解,碧桂园所参与的城市服务并不仅局限于绿化修正、道路养护、设备管理等传统的运维服务,还将更多地以人工智慧和物联网技术为城市提供公共服务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造智慧城市。当城市服务的场景导入云端学习之后,人工智慧想像的边界将更广阔。

  此前,碧桂园服务提出要形成一套完整的从社区到产城再到城市的「全域覆盖、全业态全龄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的BCG产品体系,要打通这一业务逻辑,人工智慧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无疑是重要支撑。

  事实上,碧桂园服务从来都不止步于社区物业管理。其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公司拥有三条业务来源:物业管理服务、社区增值服务及非主业增值服务,其中,社区增值服务和非主业增值服务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9%和16.9%,均较上一年有所增加。

  业内人士认为,碧桂园服务布局人工智慧,一方面是以技术手段赋能物业管理主业,通过智能化服务提升业主体验感,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在构造「AI+服务」生态,进一步扩展业务外延。

  对于碧桂园服务当前的业务布局而言,人工智慧既能提升物业管理的效能,也能拓展其他增值服务的利润空间,而跳出主业这一环,「AI+服务」仍然能自成体系,通过云-边-端全栈一体化解决方案,打造面向B端用户的另一生态链。

  「我们的目标是做国际领先的科技型综合服务集团,机器人、人工智慧的应用只是手段,最终是要通过高科技让业主享受到极致的服务体验,让中国的服务行业领先于世界。」李长江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