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3公裡,一站一景,上海市民每一趟地鐵出行都是一次“文化之旅”

6月10日至7月29日,每逢周末,來自金山的演出團隊便早早集結在人民廣場地鐵站18號出口的地鐵音樂角,青年歌社專場、經典戲曲專場、綜合文藝專場、一鎮一品專場、青少年管弦樂專場,精心準備的演出令觀眾們如癡如醉。“地鐵做文化,和博物館、藝術館場域不一樣,有點像‘戴著鐐銬跳舞’,必須以安全為先,避免大客流集聚。”吳昕毅說。地鐵音樂角的位置經過一番考量,是位於“非付費區”的特殊空間;活動時間選擇在周末下午2、3點的“非高峰期”;演出內容也不是“快閃”等會造成人流擁堵的藝術項目。每有閑暇,傢住黃浦的劉阿姨就會帶著孩子來音樂角看演出,“最早是偶然經過,看到這裡有一個音樂會,後來發現每周都有活動,有群文的,也有高水準的院團演出,實在是極大的享受”。

陜西南路換乘通道的地鐵文化長廊被打造成小型博物館,介紹瞭部分大英博物館的重要藏品,乘客在長廊前駐足觀看。 張熠 攝

?

10號線新天地站正在舉辦“地鐵閱讀挑戰”活動。

?

?

?

?

上海地鐵,17條軌交線路,673公裡總裡程,每天1000萬人次客流量,路網規模世界第一。縱橫交錯的線路構成瞭城市“第二空間”,也令地鐵的文化需求與日俱增。詩歌進地鐵、閱讀活動或是從遠處駛來的“文化專列”,在描摹上海地下文化地圖的同時,也重新定義瞭公共空間與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間的關系。

車站建築藝術是最大的文化載體。上海軌交站點的藝術化設計,視站點人文景觀而定,在出入口、浮雕等方面選取類似的顏色、材料,從而與地面上的保護建築、文化名人名事相互呼應。一站一景,地鐵外觀風格與地面人文相承接,城市地鐵同樣是城市文化的縮影。

登上瞭“解放”號文化列車,看上海解放以來城市發展歷程。

麒派名傢陳少雲(右二)手持一份復古“周信芳地鐵地圖”,攜弟子郭毅(左二)、於同輝(左)、魯肅登上“流芳”號文化列車,按圖索驥穿行於周信芳大師生活和工作的區域,“流芳”號文化列車車門海報、車廂把手等區域集中展示周信芳大師的劇照、生活照以及“戲畫麒芳”周信芳戲曲人物畫作等近百幅作品。

遊覽車行車紀錄器推薦?

?

地下的世界,一站一景

每周末下午,悠揚的樂聲準時在人民廣場地鐵音樂角響起。一期一主題,寶山月浦鑼鼓表演、金山山陽民樂、淮劇、越劇等獨具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依次登臺,在地鐵空間中盡展文化的魅力。而在南京東路、陜西南路等站點,數十米長的文化長廊猶如一個個濃縮的博物館,以最精煉的方式打開瞭“文化之窗”。

?

地鐵裡也時不時上演“雙城記”。今年適逢我國與西班牙建交45周年,同為世界地鐵協會成員的上海地鐵與馬德裡地鐵開啟合作。7月初,南京東路站“地鐵之窗”長廊,展出瞭以馬德裡地鐵為主題的圖片展,地鐵乘客可以近距離感受馬德裡的城市藝術、美食、娛樂和商業活動。由上海地鐵一線員工拍攝的攝影作品同時亮相馬德裡地鐵卡斯蒂亞廣場站。上海地鐵還曾與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市翻譯傢協會合作,遴選瞭《元日》《江南春》等20首唐宋詩歌,在都柏林城際鐵路的31座車站和144節車廂進行為期數周的展示。地鐵是一個文化窗口,匆忙趕路的乘客、排隊等候的隊伍、獨具風格的站內景觀,組成瞭城市生活的剖面圖。

題圖為10號線豫園站賀友直連環畫長廊,讓人仿佛“穿越”到瞭老上海。

地鐵文化的打造需集眾傢之長。為瞭提升公益演出的品質,上海申通地鐵不斷探索與政府部門、專業院團、藝術機構、社會資源之間的互動合作,讓多元社會主體、優質社會資源參與公共文化的打造。上海昆劇團、上海輕音樂團、上海交響樂團等紛紛將演出送入地鐵。同時,還與中華藝術宮等合作,將吳冠中、林風眠等大師作品以高仿真畫形式引入4號線文化環線,打造車站文化景觀;後又植入電影、繪畫、音樂等主題,在上海體育館站、藍村路站分別設置瞭“經典電影觀影廳”和“聽老歌”懷舊音樂長廊。今年4月,“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在音樂角舉辦首場“文化進地鐵”展演,這個街頭的藝術舞臺被更多人所青睞。

即便是商業主體,也更重視展陳內容的公共性與公益性。剛拐進陜西南路站的換乘通道,白領朱思鈺就停下瞭腳步,不由自主地被文化長廊中的展品所吸引。30米長的展線,介紹瞭多個大英博物館的主要藏品,有貴族天鵝棋盤、路易斯西洋棋、阿尼紙莎草文稿《來日之書》、內巴蒙花園壁畫等。策展方物兮物是一傢從事博物館運營及文化藝術展覽的公司,相關負責人樂煒介紹,6月的展覽以大英博物館的大師為主線,7月以藏品為主題,“在一個人來人往的有限空間,我們展示梵高的《向日葵》等具有認知度的藏品,人們看到瞭,匆忙的腳步會停下來。”據粗略統計,過去一個月,約有200萬人次參觀瞭這個小型展覽,“陜西南路站客流量大,我們希望把絢麗的世界文化帶給市民,並通過文創產品滿足市民文化消費需求,這是企業社會文化責任所在”。

?

?大貨車四路行車記錄器

吳昕毅介紹,地鐵文化長廊的展陳時長通常為1至2個月,分公益和商業兩個來源,都以文化性強為標準,讓市民感受到文化的滋養。

?

?

地鐵裡上演的“雙城記”

?

1863年,倫敦大都會地鐵開通,這條長約6.5千米的幹線是世界上第一條地鐵。自那時起,地鐵和城市文化、城市生活便緊密聯系在一起瞭。一個多世紀以來,這種穿梭於城市地底的交通工具,成為城市名片的另一種樣式。巴黎地鐵站內部裝飾各異,別具法國風情;紐約地鐵站內有各種藝術傢的表演;莫斯科地鐵更是被譽為“地下的藝術殿堂”,其藝術性舉世聞名。用文化充盈地鐵空間,用藝術展現城市特色,成為地鐵所承載的新使命。

4G即時影像行車紀錄?

上海地鐵文化重視中外交流,打造瞭“中外詩歌進地鐵”“雙城記”等品牌。比如,為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永恒的莎士比亞”2號線列車正式發車,所有的拉手和車門海報均呈現瞭出自莎士比亞的48句金句。英國文化教育協會中國華東地區主任馬旭寧說:“一列文化列車是一種合適的致敬方式,不論我們是誰、身處何方,隻要踏上地鐵,莎士比亞都將伴我們度過偉大的旅程:一場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旅程。”乘客出行時,在地鐵中就能讀到國內外名詩,這是上海的詩意空間。

?

?

地鐵文化,集眾傢之長

13號線新天地站,石庫門裝置裡通過“上觀”新媒體感受上海五年發展和變化。

?

一個有溫度的城市,離不開“可閱讀”的地鐵網絡。利用數年時間,上海地鐵在人民廣場站建成“上海地鐵音樂角”“地鐵文化長廊”“中央展臺”核心文化圈,每年舉辦各類活動100場。形成瞭以人民廣場站為核心,4號線環線為文化環線,以文化列車、車站建築藝術、地鐵票卡、虛擬空間等為展陳形式的地鐵公共文化體系。四通八達的上海地鐵,在向外延伸觸角的同時,也讓乘客的每一次出行,成為一場“文化之旅”。

地鐵文化有靜、有動。建設之初根據站點特色、地理環境所設計的站內壁畫、浮雕,潛移默化成為地鐵文化風格的一部分。地鐵10號線豫園站,一面賀友直的連環畫墻與老城廂的文化氛圍萬分契合,黃包車、拉洋片、剃頭攤等老上海的“360行”在連環畫中重現,定格瞭老上海的世象變遷。2號線靜安寺站的壁畫,以石碑石刻的方式,記錄瞭赤烏碑、蝦子潭、講經臺、湧泉、蘆子渡、綠雲洞等靜安寺當年最富盛名的八大景觀。去年年底通車的17號線,在沿線車站展示瞭青浦水鄉文化。至於新天地站、南京西路站,也各有反映石庫門或海派建築元素的站內裝置。“壁畫是一種藝術形式,令地鐵避免瞭千篇一律,更有文化味道。”大三學生麻旭雲曾逛過一個論壇,在上面有攝影愛好者幾乎拍攝瞭所有上海地鐵站點的壁畫、浮雕,“坐地鐵時,大傢都願意花幾十秒鐘看看壁畫”。

毋庸置疑,在承擔交通職責外,地鐵還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公共空間。“1993年1號線通行,6個站點,十幾分鐘的通行時間;現在來回上下班,乘客可能要在地鐵中停留兩個小時。”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建工作部部長吳昕毅說。乘客出行時間的增長,意味著如果文化進地鐵,能在各種層面上增加市民與文化藝術的接觸面。“地鐵出行已成為城市生活方式,何不利用一列文化列車、一首地鐵詩歌,為市民生活增添亮色?”


本文圖片由蔣迪雯攝影

當地鐵站成為步行的主要場所,地鐵的公共性、公眾性、開放性、互動性、愉悅性被進一步強調。2013年,上海地鐵日均客流量超過400萬,地鐵公共文化的打造正式提上日程。除瞭常態化的裝置藝術,地鐵空間正在引入更多的文化品類,在流動的空間中令市民慢下腳步,與文化藝術“面對面”。

C4EC29874083D25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