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欣慰的是,擱置了半個世紀之久的登月計劃已被美國重提,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開啟了登月和太空探索計劃,上一次僅僅被政治因素驅動的登月計劃也會被賦予更多複雜和深刻的意義。

整整五十年前的今天,人類完成了有史以來最為智慧無畏的一次壯舉。1969 年 7 月 16 日,卡納維拉爾角密密麻麻地聚集了上百萬人,他們等待見證當時運載力最強的土星 5 號(Saturn V)將阿波羅 11 號三位宇航員送入另一個從未有人類涉足的天體。

阿波羅 11 號宇航員,左起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 維基百科

當土星 5 號點燃升空,五個巨型引擎每秒燃燒超過 1000 加侖的燃料使空氣劇烈震動。英國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回憶起那次經歷,「它升空時,我 20 年來只哭過這一次,40 年來也只祈禱過這一次。」四天的星際航行後,7 月 20 日阿波羅 11 號「鷹號」登月艙降落在月球「寧靜海」(Sea of Tranquillity)。38 萬公里之外的地球上有大約 6 億人——當時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從帶有顆粒感的黑白電視屏幕上見證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爬出「鷹號」,站到「寧靜海」上,告訴地球他剛剛邁出了自己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人們聚集在卡納維拉爾角觀看阿波羅 11 號升空 | NASA三年之間,NASA 總共執行了 6 次載人登月計劃,將 12 名宇航員送上月球表面。與太空有關的一切事物都變得流行起來,NASA 的標誌隨處可見,從紋身到廂式貨車高頂,《星際迷航》《星球大戰》等一系列太空主題電影和節目上映,一些年輕人也會故作鎮定地模仿阿波羅 13 號發生氧氣貯存泄露事故時,斯威格特說的那句,「休斯頓,我們遇到麻煩了。」(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曾經在月球上行走的 12 名宇航員定義了美國世紀的偉大時刻,這樣的說法毫不為過。

阿姆斯特朗為奧爾德林拍攝的登月照片 | 維基百科美國和蘇聯為了爭奪世界霸權而拉開了一場太空競賽,直到阿波羅計劃將美國人送上了月球,美國在這場競賽中徹底佔了上風。而隨著肯尼迪看似不切實際的計劃被奇蹟般地實現,共產主義潰敗,阿波羅沒有了勁敵,美國也對進一步探索太空失去了興趣。之後的 50 年,人類再也沒有踏足月球,甚至沒有離開過地球軌道。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人口出生於 1972 年阿波羅 17 號實現的最後一次載人登月之後,對於他們來說,登月只是一個出現在電影中的「科幻場景」——那次登月的指令長尤金·塞爾南(Eugene Cernan)在即將飛離月球結束任務之時曾說道:我們還會帶著全人類的和平與希望回到這裡。

執行第三次艙外活動後,阿波羅 17 號尤金·塞爾南在登月艙里 | 維基百科值得欣慰的是,擱置了半個世紀之久的登月計劃已被美國重提,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開啟了登月和太空探索計劃,上一次僅僅被政治因素驅動的登月計劃也會被賦予更多複雜和深刻的意義。最偉大的旅行從政治開始兩國對峙時期,太空技術成為爭奪霸權和保障安全的必要籌碼。1957 年 10 月,蘇聯發射了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 1 號(Sputnik 1),開始了人類的航天時代,也開啟了美蘇的太空競賽。作為回應,美國在 1958 年 7 月成立 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並且在同年 12 月宣布首個在人航天項目水星計劃(Project Mercury)。1959 年,NASA 組成了水星計劃七人,從此 astronaut(宇航員)這個單詞被創造了出來。另一邊,蘇聯也加緊了太空探索的步伐。1961 年 4 月,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乘坐東方 1 號(Восток-1)進入地球軌道,成為進入太空的第一人。5 月,美國第一位宇航員艾倫·謝潑德(Alan Shepard)進入太空,進行地球亞軌道飛行。這極大鼓舞了美國人的自信心,美國同時也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將人類送上月球,並取名為阿波羅計劃(Apollo)。5 月,約翰·肯尼迪發表了著名的登月演講,宣布美國要在十年內完成載人登月,並讓人類成功返回地球。

約翰·肯尼迪在萊斯大學發表關於航天計劃的演講 | 維基百科

隨著美國登月計劃的推進,美國面臨的狀況喜憂參半。銜接水星計劃和 Apollo 計劃的雙子座計劃執行了 10 次順利的飛行任務。1965 年蘇聯宇航員列克謝·列昂諾夫(Alexei Leonov)完成了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蘇聯向登月也前進了一步。登月喚起了舉國上下的愛國情懷。在籌備和執行登月任務的十幾年中,美國動員了 2 萬家製造商,40 萬人為 NASA 生產太空服、火箭發動機等登月需要的設備。在位於新澤西的建造登月艙的格魯曼工廠里,工人在下午 5 點下班後,從前門離開後繞到後門,免費工作到午夜。1969 年上半年,一切都還沒達到最好的狀態。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每天要在卡納維拉爾角的著陸模擬器里呆上四個小時,珍妮特·阿姆斯特朗說經常看見丈夫面容慘白回到家。Apollo 計劃主管 Sam Phillips(山姆·菲利普斯)召開了一次飛行準備審查會議,表示擔心宇航員的狀態,甚至猶豫是否需要推遲發射。

裝載阿波羅 11 號的土星 5 號升空 | 維基百科1969 年 7 月 16 日,Apollo 11 號如約升空,而在三名宇航員完成登月任務並且返回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危險。從地球軌道來到月球軌道,與指令艙分離之後,阿姆斯特朗操縱「鷹號」登月艙下降。這時,登月艙的黃色主警報開始閃爍提示燃料儲量低,阿姆斯特朗沉著冷靜地操縱「鷹號」選擇著陸地點,最終「鷹號」停靠在寧靜海的一個角落裡,油箱里剩餘的燃料只夠再支持幾秒鐘。能夠被載入歷史的事件往往充滿戲劇性。最旺盛的好奇心也被政治終結

但是「偉大時刻」很快戛然而止,1972 年,Apollo 17 號計劃結束也標誌著人類登月時代的暫停,人類踏足月球始於阿姆斯特朗,止於尤金·塞爾南。

墜毀的探測器,著陸器部件,攝像機,更不用說人類留下的旗幟和腳印,這些讓月球比與美國「相遇」之前重了 118 噸。不會受到風、雨或者細菌的影響,這些遺留物仍然保持著 50 年前的模樣。作為交換,Apollo 宇航員也帶回 842 磅月球岩石,並且儲存在約翰遜航天中心。這些成為了 50 年之間,地球和月球之間所有往來的證據。

阿波羅 15 號帶回的月球岩石樣本1960s 的美國腹背受敵,太空探索領域的繁榮與社會的動蕩形成鮮明的對比。國內掀起了一股民權運動,國際上美國深陷越戰泥潭,戰爭拖累了國民經濟發展,由越戰引起的社會動亂不斷,美其名曰「反戰運動」。城市衰落,種族騷亂蔓延,社會矛盾就像火藥桶。1966 年,美國政府將財政預算的 4.41% 撥給 NASA,而在 2012 年奧巴馬任職期間,這一數字是 0.5%。耗資巨大的項目並沒有為國民生計帶來實質性的好處。況且,60 年代之後,在載人航天領域美國已經領先於蘇聯,民眾對於登月和太空探索的熱情似乎也大不如以前。政治和技術方面的目的都已達到。1972 年,隨著 Apollo 17 號返回地球,Apollo 登月計劃也被尼克松終止。即便人類已經六次踏上月球,甚至幻想登上更為遙遠的天體。但是不得不承認,將人類送上太空仍是迄今為止難度係數最大的一項工程。Apollo 1 號的火災讓掉以輕心的美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之後,「替代」阿波羅的太空梭哥倫比亞號(Columbia)和挑戰者號(Challenger)就像是「死亡陷阱」,奪走了 14 位宇航員的性命。2011 年,美國終止了太空梭項目,只能通過購買俄羅斯聯盟號船票將宇航員往返國際空間站。

1986 年 1 月 28 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後第 73 秒時解體 | 維基百科

被暫停的登月計劃掀起了諸多質疑,聖安德魯大學的歷史學家傑拉德·德根表示,「這項努力的最大悲劇是,美國的最佳技術和數十億美元被用於一個對任何人都毫無益處的項目。」而這樣的質疑聲在於,耗盡財力和心力的阿波羅計劃沒有給當時的美國帶來立竿見影的回報,但是有一點必須承認,任何關乎人類未來的探索都需要付出十足的耐心和遠見。放棄載人登月後,人類開始了對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探索。「傳統的硬科技,比如工業科技、航天科技在這十年里發展明顯不如互聯網科技,也不如互聯網企業吸引年輕人加入。包括互聯網在內的新興科技,聲浪比傳統科技要大。而且互聯網整體的迭代速度,行業進展相比硬科技行業要更快。」一位中國航空航天領域的創業者說道。人類的好奇心滿足於在虛擬世界中創造價值,對於解決地球面臨的難題以及如何安置人類未來的思考,卻在原地踏步了許久

奧爾德林在月球留下的腳印 | 維基百科雖然 1972 年之後,再也沒有人類登上過月球。但是當我們回望時發現,阿波羅計劃早已經給人類生活刻上了烙印。1960s 太空技術的加速發展將社會「變革」的潛能被逐漸激發出來。美國大學的博士生,尤其在物理學領域,人數幾乎增加了三倍。阿波羅計劃中,NASA 意識到了導航對於軟著陸於 38 萬公里之外的天體的重要性,於是任命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生們對此進行研究。博士生們由此提出將計算機小型化「塞進」太空艙內的想法,進而想到了利用叫做集成電路的新興發明。仙童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是當時少數幾家試驗新型微電子元件的公司之一,NASA 從其訂購了一百萬個訂單。1968 年,仙童半導體的兩名員工諾伊斯和摩爾創建了另外一家名為英特爾的公司。一位航空航天創業者談及阿波羅的影響也稱,衛星通信、移動通訊、材料科學、指揮與控制技術在同一時代發生飛躍,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往後商業航天的發展。

未來必須的探索之火由商業力量點燃

不可否認的是,太空探索領域仍然有故事發生。3 月,美國副總統 Mike Spence 表示希望 NASA 讓美國宇航員在 2024 年重返月球。兩個月之後,特朗普宣布對 2024 年的登月多投入 16 億美元,NASA 以 Apollo 的孿生姐姐 Artemis 命名登月重啟計劃。如果說政治格局成為了上一次載人登月的決定性因素。過去幾十年中,商業航空航天力量的崛起將成為影響接下來人類太空探索進程和走向的重要力量。NASA 公布 Artemis 計劃後,宣布將與 11 家商業公司合作,其中波音和洛克希德將負責整個登月系統的改進,SpaceX 和藍色起源負責宇航員著陸系統的開發,其他公司如勞拉空間系統公司則在自己優勢領域完成其他系統的研究。今年 3 月,SpaceX 試飛了「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經歷 20 多個小時的星際飛行後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這也預示著未來美國或擺脫對俄羅斯「聯盟號」的依賴。SpaceX 和 Boeing 研發的宇宙飛船也接近執行飛行的認證。過去,美國的航空航天算得上完全由政府推動。而新一代運載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LS)的多次延遲和預算增加,NASA 不得已打破政府與商業公司之間的壁壘,選擇合作共贏。而商業公司在太空探索領域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阿波羅時代,2 萬家製造商更多扮演設備製造,材料採購的角色,而太空探索 2.0 時代,NASA 把更多研發重任交予商業公司之手。比如不久前,NASA 與太空製造公司(Made in Space)簽訂了一份價值 7370 萬美元的合同,以發射叫做 Archinaut One 的航天器,在太空中演示 3D 列印製造和組裝航天器部件。

國際空間站,發現號太空梭攝於 2011 年 3 月 7 日 | 維基百科如果說阿波羅時代,人類因為好奇心、探索精神,以及高於一切的國家榮譽感踏上了月球,當時地球上甚至沒有足夠先進的設備來研究從月球帶回的岩石。如今類似於嫦娥四號的機器人探測器,獵鷹 9 號可重複利用火箭,標誌著下一個時代的太空探索則以更加低成本的方式承擔更多真正意義上的科研和探索意義。航空航天也將從單純的「國營業務」成為政府機構和商業公司的共同責任,「巨型航天工程會慢慢地靠近商業或者靠近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方向」——很多航空創業者對這樣的趨勢堅信不疑。

首次回收的獵鷹 9 號一級火箭降落於駁船「我當然還愛你」號(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 維基百科不過有一點不會變,那就是人類不會休止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超越了一切意識形態的干擾,成為阿波羅計劃所留下的最珍貴的遺產。如果阿波羅計劃沒有停止,或許人類已經踏足了火星。如果僅僅是一輛月球車著陸在月球表面,目睹人類在月球上留下第一個腳印時的懸念,激動和敬畏感就不會如此強烈。「人類的本性有一個基本真理:那就是人類必須要探索。」Apollo 15 號指令長大衛·斯科特(David Scott)通過無線電從月球哈德利山附近向休斯頓地面控制中心發出信號,「這是最偉大的探索。」

《地升》(Earthrise)由阿波羅 8 號宇航員威廉·安德斯拍攝 | 維基百科回望 50 年前的不可思議,我們紀念、感嘆、仰望,也開始反思自省這 50 年間我們自我縱容下的停滯荒廢,和整個種族錯失的更大野心與好奇。待到人類首次登月百年紀念的那天,除了那個依舊偉大絢爛的起點之外,我們是否會有更多的、引以為傲的探索故事可以盡情講述?責任編輯:卧蟲


欲了解更多有關登月的信息,請在極客公園微信公眾號(GeekPark)回復「登月」獲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