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從來都是收藏的風向標。或者說,某一類別的藏品在市場上達到一定的熱度,就必然會走向拍賣。近些年,每一項重大歷史文獻的重新發現和拍賣,都會引起巨大的社會轟動效應,也一再推動了文獻收藏的升溫。


康有爲密札與梁氏檔案


2013年,美國康涅狄克州南溫莎市的一處老宅裏意外翻出一包東西,經查證,這是康有爲次女康同璧在1904年至1906年旅居美國時留下的私人信件等物品,其中包括日後轟動中國學術界與拍賣市場的康有爲密謀刺殺孫中山的重要手札。康有爲在這封寫給康同璧的密信裏說:“此人(孫中山)不除之,(與我)必爲大害……汝可與嶽、文密謀勉厲之,窮我財力,必除之。”



2014年12月,上海朵雲軒秋拍特設“康同璧舊藏康有爲與保皇會文獻專場”,全部37件拍品包括康有爲寫給康同璧、容閎及其學生、追隨者的30餘通書札,康有爲學生給老師的10餘封信,他人致康同璧的各種信札、電報等200餘件,康同璧的生母張氏、乾媽沈氏和姐妹康同薇、康同荷的信,以及康同璧與羅昌的通信等大量珍貴文獻。該專場最後總成交158.70萬元,成交率約50%,其中核心拍品、估價180萬至250萬元的康有爲致康同璧信札30通最終流拍,但歷史學家經過鑑定後認爲,這封信札來源清晰,十分珍貴,爲研究近代中國不同政治派別之間的關係以及社會演變進程提供了第一手的證據。


相比之下,兩年前,2012年12月北京匡時秋拍曾推出“南長街54號藏梁氏檔案”專場,圍繞維新派重要人物的梁啓超及其兄弟樑啓勳的檔案文獻900餘件,按門類分成146個標的拍賣,最後全部成交,總成交價達到6709萬元人民幣,創下中國文獻拍賣之最。其中梁啓超的《袁世凱之解剖》手稿以620萬元落槌,爲本場最高。而梁啓超1915年致袁世凱、反對其稱帝的一封書信,也以310萬元的高價落槌。



上海華宇:打造紙雜文獻精品拍賣品牌


其實,國內最初的文獻拍賣多以古籍經典爲主。2005年,北京德寶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成立,一年後,上海博古齋拍賣有限公司亦成立,這兩家拍賣行,一北一南,成爲早期專事古籍文獻拍賣的代表。這類拍賣均以古籍善本爲主,附帶上拍一些名人手稿、信札等文獻資料。當時,更寬泛意義的紙雜文獻交易,還主要在古玩交易市場和地攤上進行。


誕生於上海本土的華宇拍賣於2016年夏季完成了其紙雜文獻拍賣的處女秀。雖然是文獻拍賣的後來者,但華宇拍賣以其專業和嚴謹學術態度,形成了其獨有的個性特色和強烈的吸引力。華宇拍賣的文獻專場,拍品內容非常豐富,大到軍政國事、教育金融,小到身邊的柴米油鹽、文化戲劇等均有涉及,且具有品種豐富多樣、上拍量大和價格親民的特點。



華宇拍賣平均每次紙雜文獻專場都保持了上千件拍品的規模,種類包羅萬象,除了傳統的線裝古籍、碑帖拓本、書札手稿、舊平裝書、輿圖文獻(地圖等)外,更有各種佈告、契約、文書、請柬、委任狀、褒獎狀、畢業證書、賀年片以及老照片等。從2016年夏拍以來的3年裏,華宇拍賣總共安排了7場紙雜文獻拍賣專場,拍品總數達7659件,總成交額達到2300多萬元,成交率逐年提高。


中國鹽業制度變遷史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方面的文獻資料一直很稀缺。2016年12月,華宇秋拍推出近代鹽務專題拍品一組,包括清代和民國的鹽業經營牌照、照會、佈告、職員表等28件,拍品贏得諸多藏家的追捧,除2件流拍,其餘全部成交,成交額14.8萬元。



有關抗戰主題的藏品也一直是市場的熱門品種。從2017年秋拍到2018年秋拍,華宇紙雜文獻連續4季推出了抗日名將羅卓英將軍系列舊藏專題,拍品包括羅卓英在抗戰關鍵時刻歷次臨危受命的委任狀以及授勳證明、錦旗、電令、照片、圖書等共79件,除1件因故流拍外,其他全部成交,總成交額高達160萬元。


讓文獻拍賣成爲收藏者的大派對


華宇的拍場設在肇嘉浜路的公司所在地,每逢文獻拍賣日,總會吸引全國各地的收藏者前來淘寶,可容納百餘人的大廳,人頭擠擠,座無虛席,不少人不得不在走廊裏觀戰。筆者有幸親臨現場,可以感受到參拍觀拍者彷彿老朋友聚會一般,喜笑顏開,互相打招呼。


華宇文獻拍賣何以有如此吸引力?華宇拍賣合夥人、紙雜文獻部經理奚喆笑言:“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他買到了貨真價實的好東西,當然會不斷地來。紙雜文獻種類龐雜,體量大,數量多,籌備拍賣,不僅工作量大,而且對從業人員的知識儲備要求比較高;同時,目前紙雜文獻總體估值偏低,製作成本較高,拍賣利潤較少,這就使得很多拍賣行望而卻步。而華宇以傳承中華文化、推廣中國文獻收藏爲己任,人棄我取,艱難前行,才獲得如今拍賣行業裏的一席之地。我們的夢想是讓我們的每次拍賣都成爲收藏者的大派對”。



收藏紙雜文獻,如何入門?


紙雜文獻收藏,品類繁多,從名人手札、書稿、簽名本、各種證件文憑,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票券、憑證、圖冊、合同等等,只要是記載了一定時代的歷史信息的紙質品,均可以納入收藏的範圍。那麼,普通投資者如何參與紙雜文獻的收藏呢?


對於這個問題,趙涌集團董事長趙涌的回答是:“當你開始買書就已經開始文獻的收藏,當你拿到幼兒時的一本讀物,它對你已經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收藏品。這個類別的收藏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所以,紙雜文獻收藏,可以就從你身邊的生活開始,從你着手整理父輩的舊物、家族的私藏品開始入門。



對於同樣的問題,奚喆的回答是:文獻收藏的關鍵還是要從興趣愛好出發,聽從自己的感覺。可以從學習歷史開始,深入進去,無論晚清、民國,還是新中國,每一段歷史,都有對應的文獻值得你去挖掘、收藏。而收藏的重點,還是在於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相關文獻資料,哪怕是一封信,一條題簽,只要是名人的,價值便倍增。


奚喆介紹了即將於5月舉行的華宇2019年紙雜文獻春拍,該專場包含了大大小小1000多件拍品,歸屬於不同的種類,每一種類別裏均有亮點。他特別推薦清光緒十七年《峨山圖志》原繪製者譚鍾嶽先生的二次繪圖作品一組,以及有于右任先生親筆題簽的清光緒十七年版《峨山圖志》一套,無論從文化、史料還是藝術角度看,其價值都非常高。此外,他還推薦1939年國家政治讀物出版社出版之俄文版緞面精裝本《毛澤東傳》,以及1932年11月15日印《蘇維埃的中國圖》一張,這些都是罕見的紅色收藏精品。


文/理財週刊2019年第16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