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高效率学习方法之浅见

5 人赞了文章

本人教师编有幸上岸,最近一段时间,推送了一些文章。有很多童鞋问如何处理小三门繁杂的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又该如何处理?本文将自己学习方法简单总结,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重点知识重点记忆。

何谓重点知识?也就是多次出现在我们错题本以及试卷上的题目,即高频错误,教师编重点内容不是固定的,而是属于自己的。换句话说每个人的重点内容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需要错题本以及刷题过程中形成的。当然,也不可排除一些知识点是大家都出现错误的。

举个例子,比如知觉的品质、记忆的品质,这些品质各有各的特点。都是非常容易混淆的地方。对于这种知识点,解决方法当然是逐个找案例归类,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不同品质之间的区别,抓关键特征。通过这样的积累,就能牢牢的记住这些特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多思考。

再举个例子。下面这个题是2018年山东省教师编统考真题:

如果你站在大桥上看桥下湍急的水流。不一会儿,你会感觉桥在动。这种心理现象称为_____。?

A.动景运动?B.诱导运动?C.自主运动?D.运动后效

四个选项四个概念,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陌生,都是平时经常训练的题目选项,平时很多童鞋做题做的看到题目就能直接选出答案,这种快死因为已经不再思考了,直接记住了题目的快。但是一旦面对这样的变式题,很多童鞋就蒙了。这个题目答案争议主要在B、D两个选项,可谓是众说纷纭。我当时的答案是B,虽然统考不会公布标准答案(这也是令人非常可惜的一件事),但是我仍然坚持选择B。值得一说的是,就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一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老师,他和同事同样认为选B。

运动后效定义是「当观察者对一运动物体连续注视一段时间后转而凝视另一不同质的静止表面时,会感到这表面似乎在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它的实例有:如当对飞旋而下的瀑布凝视一段时间后,再看瀑布两边的斜坡时,会感到坡上的树木等物似乎向上「游去」。又如对一个顺时针转的螺旋运动物体注视一段时间后,再看一静止物体表面时,会感到那个物体似乎正在作逆时针的螺旋运动。再来看诱导运动定义,诱导运动是指一个相对静止的客体,当受到周围其他物体运动的诱导而被知觉为运动的这一假象运动。如:当月亮周围的云在较快的运动时,观察者会认为是月亮在动,穿过云霄。

显然,区分这两个概念的关键是物体是否有「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的现象,很显然根据题目描述「桥在动」,此题B选项当选,注意题目没有说「桥在向后/前动」。而并不是「不一会儿」这个干扰词(连续注视一段时间后)来决定的。因为诱导运动也可以是「不一会儿」。(关于本题,接受不同意见分析)

二、借助于思维导图。

如下图所示,这是人物维果斯基的知识点体系。如果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有思维导图进行辅助学

习,那么将会事半功倍。这里还要提醒一点,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为做思维导图而做思维导图,把自己的精力完全放在了如何构思思维导图、做思维导图上面,甚至有的童鞋去专门学习思维导图软体,这样就偏离了学习方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找到现成的资料会少走很多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时间。也有人会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说,如果时间和精力都充足的情况下,这条名言适用,否则不建议。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